秦时赵国在现在的哪里
秦时赵国的国都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邑(今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成侯时期又立邢为信都(今邢台)。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秦时赵国的国都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邑(今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成侯时期又立邢为信都(今邢台)。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赵国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养马,后赐造父以赵城(今山西赵城县西南),由此为赵氏。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其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公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前636年-前610年),赵衰任国政。 自公元前386年成为赵国国都,至前222被秦所灭,邯郸作为赵国国都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在邯郸作为赵国国都期间,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成长为能与强秦抗衡的强国,邯郸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灭赵国的过程
秦灭赵国的过程:公元前236年,秦国乘赵国与燕国大战,国内空虚之机,分兵两路进攻赵国。王翦率军攻占阏与、撩阳,将军桓齮、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安阳等九座城邑。公元前234年,桓齮又率军进攻平阳、武城,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公元前233年,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大败秦军。桓齮奔还。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番吾,亦被李牧军击败。但赵军也损失惨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郸。公元前228年,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国在赵地设置邯郸郡。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国彻底灭亡。
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叫啥
赵国君主列表
立国前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成子 赵衰 ?—前622年 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2 赵宣子 赵盾 前621年—前601年 21
3 赵庄子 赵朔 前600年—?赵朔并未受诛,《史记》记载有误
4 赵文子 赵武 前581年—前541年 41 杨宽考证其立年,《史记》记载有误
5 赵景子 赵成 前540年—前518年 23 又作赵景叔
6 赵简子 赵鞅 前517年—前476年 42 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7 赵襄子 赵毋恤 前475年—前425年 51
8 赵桓子 赵嘉 前424年 1
9 赵献子 赵浣 前423年—前409年 15 赵烈侯追谥其为赵献侯
10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立国后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2 赵武侯 ?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赵武公,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
3 赵敬侯 赵章 前386年—前375年 12
4 赵成侯 赵种 前374年—前350年 25
5 赵肃侯 赵语 前349年—前326年 24
6 赵武灵王 赵雍 前325年—前298年 28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7 赵惠文王 赵何 前298年—前266年 33 即位当年改元
8 赵孝成王 赵丹 前265年—前245年 21
9 赵悼襄王 赵偃 前244年—前236年 9
10 赵幽缪王 赵迁 前235年—前228年 8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11 无 赵嘉 前227年—前222年 6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注:赵襄子在位时间从杨宽战国史。
赵国最后一位大王是谁?
赵国最后一位大王是赵歇。赵歇,嬴姓赵氏,战国时赵国贵族,秦朝时赵氏族长。公元前208年,被张耳、陈馀立为赵王,都信都。秦将章邯攻赵,以重兵围攻巨鹿。项羽率兵救赵,大破秦军,他与张耳始得解围。公元前206年,张耳从项羽入关,封常山王,赵歇被徙为代王。后陈馀击走张耳,其复为赵王。楚汉战争中,陈馀为汉将韩信所败,被杀,赵歇逃回信都,亦被追杀。赵歇的故事:汉王元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以赵王歇为代王。陈余不服,以三县之兵袭击常山王张耳。汉王二年,张耳败走,投靠汉王刘邦,陈余立代王赵歇为赵王,自立为代王,自己不去代国,在赵国以太傅的身份辅佐赵歇。汉王三年十月,韩信灭魏豹后,继续进军,与张耳出井陉击赵。井陉之战中赵军败于汉军,韩信在井陉以少数兵力击败号称二十万人的赵军,与刘邦在襄国追杀赵王歇的部队,之后陈余也被杀。
赵王是谁
“赵王”是中国古代王号、王爵,不是特指某一个人。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赵国君主赵雍正式称王,即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赵王。赵国共历6位赵王。“赵”于是逐渐成为今河北邯郸、一代的传统地名,后世多有分封赵王,也有自立的赵王。历史上较著名的赵王如赵王迁、刘如意、司马伦、石勒等。另外,有同名人物。“赵王”在课文《甘罗十二为使臣》时出现。
秦朝末年,起义军将领张耳、陈余于前208年立赵王后裔赵歇为赵王,后张耳又任赵王。几经波折,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徙其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此后共历11位赵王。东汉时复立,又历7位赵王。
“赵”于是逐渐成为今山西、河北一代的传统地名,后来很多朝代都册封赵王,也有自立的赵王。由于赵地原为晋国之地,故以“晋”作为山西一代的传统地名使用更为广泛,而册封时一般以封地取王号,故后来封赵王的较少。
在中国历史上,2013年已知的赵王一共有92位,其中赵氏8人,武氏1人,张氏2人,刘氏18人,吕氏1人,曹氏1人,司马氏1人,石氏3人,段氏1人,鲜于氏1人,慕容氏1人,拓跋(元)氏2人,宇文氏1人,杨氏2人,李氏7人,王氏4人,罗氏1人,高氏1人,耶律氏4人,萧氏3人,完颜氏4人,元汪古部12人,朱氏13人。
将相和里的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就这个问题,查找了一些资料:
1,首先是蔺相如的功劳:
1),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
2),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 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3),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2,“搜狗”对人物的评价:
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 :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的人。
3,我个人对赵王的看法:
其实身为国君,能够知人善用固然是明君必备的素质,怎样调节和维持手下大臣的关系则更为重要。以文武为例,既不能偏向于一面,又不能任其各自发展。总是两方面既有相互的制约,又能够同时为国家效力,这才是君主希望看到的。
从《将相和》这个故事看来,赵王可谓是明君了。
将相和中的赵王是什么样的人秦 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中赵王即赵惠文王,父亲为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晚年禅位给儿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移居沙丘宫。后来赵国发生权力斗争,与主父不和,居然派兵围困沙丘宫,不供给饮食,致使亲生父亲活活饿死。可见这个人的人品不怎么样,也说明权力斗争中是不讲亲情的。
当然,赵惠文王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手下网罗了一大批贤臣良将,如从燕国逃到赵国避难的乐毅,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以及蔺相如、廉颇、马服君赵奢等。在他的努力下,赵国得到很大的发展,不失为一位明君。
文中秦王即秦昭襄王,祖父为任用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父亲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新法仍然在实行。兄长秦武王争强斗胜,被大鼎砸死,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拥立秦昭襄王继位。因此秦昭襄王在位之初也存在权力斗争,最终从母亲和舅舅手中夺回君权。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于公元前256年灭了周国,夺了周的九鼎,周朝末代国王周赧王去世。对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史家只能开始以秦国君主来纪年。
赵姬与秦王嬴政有何关系?
赵姬是吕不韦姬妾,绝美而善舞,嬴异人在吕不韦家中筵席上见到她便十分喜欢她,便向吕不韦要求将此姬献予他,吕不韦便将赵姬献给嬴异人。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赵姬生下一子,取名为政,就是秦始皇嬴政。嫪毐,秦始皇之母赵姬的男宠。受秦国丞相吕不韦之托,假扮宦官进宫,与秦王嬴政之母太后赵姬私通,倍受太后宠信,被封为长信侯,与太后私生两子,并自称秦王嬴政的“假父”。后来被人告发,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王嬴政处以极刑,车裂而死。扩展资料被夷三族嫪毐在事情泄露后盗取太后和秦王的御玺,调动县卒和宫卫士卒宫骑,攻击秦王所居蕲年宫。秦王命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动咸阳士卒攻打嫪毐,战于咸阳。嫪毐大败,被夷三族,嫪毐及其党羽均被五马分尸。赵姬与嫪毐的两个年幼的儿子也被套进麻袋,活活摔死。赵姬得以免死,被逐出咸阳。
秦王嬴政是嬴什么的?
嬴姓,赵氏,名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秦始皇被立为秦王,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独擅大权。即位时由于年少,国政皆由相邦吕不韦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拓展资料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秦始皇
赵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王是个知人善任,守信,有气度的人。赵王为邯郸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人们尊敬。赵国君主赵雍正式称王,即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赵王。
赵雍(约前340-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子。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前325年即位为赵侯,前323年正式称王。
赵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一:赵王是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蔺相如是个(为国家大计考虑 )的人,因为他( 主动避让廉颇,且负荆请罪 ); 廉颇是个( 知错能改 )的人,因为( 被蔺相如所感动,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 赵王是个(任人唯贤 )的人,因为他( 能破格重用和提拔蔺相如 )。
问题二:长平之战 中赵王是个怎样的人 赵孝成王接到了冯亭向赵国献地的秘密电报,心中狂喜。
对赵国来说,这本来暗藏着一个绝好的契机,下文再表,但赵王没有把握住,因为他还太年轻,根据史书推算,他此时也只有20岁左右,是个不折不扣的毛头小伙子,上台不过4年,其中还包括太后掌权的时间。
一个继承了军事实力强大的赵国的年轻人,刚刚大权到手,天不怕地不怕,正是跃跃欲试想建功立业的年代。偏偏冯亭此时投来橄榄枝,平白送给他一十七座城池,而且还能让一贯强横的秦国吃瘪,真是做梦也会笑啊!
赵王不傻,知道接受上党会得罪秦国,欣喜之余还是有一丝不安,于是找来自己的两个叔叔秘密商量。赵豹同学反对接受上党,认为那是虎口夺食。赵胜则跟赵王一拍即合:发百万之众,而攻人国,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不费寸兵斗粮,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
赵王满脑子里只有领土,已经兴奋过头了,只能听得进自己想听的话,赵豹的意见直接cancel,派赵胜率5万军队去接管上党。
值得注意的是,赵王秘密商议的对象只有自家人,显然没有集思广益,而且没有征求廉颇等将领的意见,可以就此推断,他虽然知道此举会得罪秦国,但不认为秦国会大规模诉诸武力,因为秦国对赵国一向还比较客气(目的是集中力量先收拾韩国,而且赵国实力不弱)。如果发生小规模的军事磨擦,赵王大概以为可以谈判解决,便分给秦国几座城,自己不还是稳赚吗?
问题三:《将相和》里的赵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中赵王即赵惠文王,父亲为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晚年禅位给儿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移居沙丘宫。后来赵国发生权力斗争,与主父不和,居然派兵围困沙丘宫,不供给饮食,致使亲生父亲活活饿死。可见这个人的人品不怎么样,也说明权力斗争中是不讲亲情的。
当然,赵惠文王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手下网罗了一大批贤臣良将,如从燕国逃到赵国避难的乐毅,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以及蔺相如、廉颇、马服君赵奢等。在他的努力下,赵国得到很大的发展,不失为一位明君
问题四: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赵王,中国古代王号、王爵。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赵国君主赵雍正式称王,即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赵王。赵国共历6位赵王。耽赵”于是逐渐成为今山西、河北一代的传统地名,后世多有分封赵王,也有自立的赵王。历史上较著名的赵王如赵王迁、刘如意、司马伦、石勒等。另外,有同名人物。
所以说,亲,你的赵王叫什么啊,是什么时期的人啊???
问题五:长平之战中,赵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赵王首先接受平原君赵胜的意见,坐收韩国上党十七城。冯亭说:这是我把韩国的祸事转嫁到赵国身上,平原君无谋。 赵王贪地,多贪者必多失。 然后赵王用廉颇为将阻挡秦军东进。廉颇初战有小损失,于是制定坚壁的战术,围困年余,秦兵不能前进半步。而后赵王听信奸人谗言,用赵括换掉廉颇。赵括的母亲亲自见赵王,说赵括不能为将,赵王不听。赵母说:如果兵败,我不连作,赵王答应。 这里,赵王不纳忠言,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无谋之辈而已。 兵败后,整个赵国上下哭成一团糟,唯赵括之母不哭,赵王信守前言,不罪赵母,反而发给钱粮供养。 这里说明赵王守信,言出必行,还是有一个君主应该有的气度。而且认识到了自己的重大错误。 而后,赵不得已向魏公子信陵君无忌求救,终于击退秦兵,暂时保全了赵国。 这里说明赵王知错能改,而且能够迅速拉拢人心,稳定局面,以收拾残局。
秦末起义军中的“赵王歇”是怎么回事
当初陈胜称王之后,定都陈县的张楚陈胜政权经过深思熟虑,就决定派兵北上渡河,目的就是在黄河以北的燕、赵旧境开辟北部战场。当然,这个战略决策,不是陈胜自己提出来,而是由隐居陈县多年的两位游侠张耳和陈馀主动提出来的。想想这个计策不错,派别人自己不放心,陈胜就派自己老哥们、也是大泽乡起兵以来自己忠实的老部下武臣为将军,统领三千人马北上。出主意的张耳和陈馀呢,也都被任命为校尉,作为副将,一路上辅佐武臣北上略地。别看武臣手下人不多,才三千多人,他们趁着当时秦国大乱,很快就经砀郡入东郡,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由于赵国人深恨暴秦统治,纷纷起义拥护,武臣军队势如破竹,攻城略地,很快攻入赵国旧都邯郸。在张耳和陈馀的策动下,武臣也要自己过瘾了,于是他在邯郸称王,自己当起了“赵王”。然后,武臣任命张耳为右丞相,陈馀为大将军,建立了新赵国。为了扩展地盘,武臣还派遣手下部将韩广进入燕国旧境开拓。不料想,那韩广本人就是燕国人,手下人虽然也不多,可他进入燕国旧境后如鱼得水。血比水浓,韩广本人就是燕人,又是贵族后裔,燕人都拥戴他啊。所以,韩广一个月后就自称燕王,燕国也复国了。燕国独立后,为了怕被武臣吃掉,也在西面南面步步设防,抗拒赵国的可能进攻。无可奈何之际,武臣听从文士蒯通建议,开始悉心经营赵国境土,对于赵国旧境内的秦帝国文臣武将,陆续招降纳叛。这种“不杀”政策,确实争取了不少秦朝文武投诚。其中,就有秦朝高级将领李良。天下大势,波谲云诡。不久,由于章邯击灭了周文的张楚主力大军,形势急转直下。投降武臣的秦朝大将李良,再次被秦军“策反”。李良反戈一击,就近杀入邯郸,基本一下子就把武臣和他手下重臣全部一勺烩掉。万幸的是,张耳和陈馀眼线多,马快人精,两个人侥幸有命逃脱。张耳和陈馀逃出邯郸后,迅速召集旧部,在齐国田氏兄弟的援军帮助下,在民间找到了赵国王族的后裔赵歇,拥立他为国王,建立起新的赵国政权。而赵歇为国王的赵国政权,就把首都定在邯郸北部的信都县(今河北邢台)。由于赵歇本人就是赵国王室后裔,所以新赵国得到了当地民众拥护,很快就站稳了脚根。此后半年多时间内,赵军与齐军共同抗秦,同时还得到北部韩广燕国的声援。赵、齐、燕这新三国,相互扶持,多次抵挡住秦国北部兵团王离秦大军的攻击,成功将秦朝北部军主力死死拖在黄河以北。秦帝国的北部军团,原本就是负责征伐、抵御匈奴的帝国北部主力边防军队。其第一任统帅,乃秦国大将蒙恬,监军乃皇长子扶苏。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暴崩于沙丘,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合谋,伪造诏书。而后,派使者送假诏书到达上郡。不疑有他,扶苏和蒙恬先后自杀。从此,北部军团改由王离统领。王离这个人也不简单,其祖父王翦、父亲王贲都是秦国名将。秦始皇统一天下,父子二人出力极大,可谓秦朝鼎鼎功臣。蒙恬任统帅的时候,王离本来在蒙恬军中担任副将。蒙恬自杀后,依情依理,王离自然就接替蒙恬出任秦朝北部军团统帅。他手下两位副将也在秦朝挺有名,分别是苏角和涉间。王离所统领的秦北部军主力,由于多年和匈奴打仗,战斗力特别强,很快就收复了秦朝的上党郡,一部兵临井陉,由恒山郡方向威胁赵国;一部沿黄河东进,直接威胁邯郸郡南部。至此,由南而北,秦朝的王离大军对赵国首都信都形成夹击之势。但是,由于有齐国和燕国的支援,加上赵齐两国联军顽强作战,王离秦军进展并不顺利。他手下那部由太原东出的军队,与赵国军队相持于井陉关一带;由河内北上的一部军队,更被赵齐联军阻击于漳水南岸。但是,当章邯军队在濮阳告急,秦廷立刻征调停留于漳河南岸的王离军部队秘密南移。最终,王离手下这支军队与章邯成功合军,进而奔袭定陶,一举击溃了项梁楚军军主力。定陶大战胜利后,章邯深刻认识到,南北两支秦军主力兵团联合作战,化指为拳,威力大矣。同时,他认定项梁死后,黄河以南残留的楚军大势已去。所以,章邯就注力北顾,准备合军集力,一举消灭赵国旧贵族以及张耳、陈馀帮助建立的新赵国。于是,在章邯统一部署下,秦军南北两军的主力,全部渡过黄河。此时秦军的目标,就是让赵王歇的赵国彻底“歇”掉。秦军在定陶大胜之后,气势正旺,特别是中部、北部两支王牌军合军,更是所向披靡。秦军大破赵齐联军,一鼓作气,乘胜攻陷赵国旧都邯郸城。然后,章邯下令将邯郸城墙彻底撤毁,还把邯郸居民全部强行迁移到河内郡。此行此举,可谓摧城拔寨,不留后患。眼见邯郸失守,新首都信都肯定不可能抵挡秦军攻势,于是赵国君臣举国东迁。迁都也禁不住败势,他们连连败走,最后退入巨鹿城(今河北邢台平乡县西南)。在依托齐国援军作长期抵抗的同时,身在巨鹿城内的赵王歇和张耳不断派出使臣,到各国乞求紧急求援。审时度势,章邯决定派王离率领秦朝北部兵团主力追击赵齐联军,进围巨鹿,将赵王君臣和赵齐联军逼成瓮中之鳖;而章邯主力军,则留在河内郡和邯郸郡内,目的在于掩护王离大军,确保攻城大军的后勤安全,保证敖仓粮食能够源源不断运到巨鹿前线的秦军军营。从战术上说,章邯计策非常正确。他所采取的围城打援战术,屡试不爽。王离大军包围巨鹿,准备在那里以逸待劳,困死城内敌军。如果各国援军赶来,秦军也可以用优势兵力在巨鹿一带敌人援军进行战略决战;如果各国援军到不来,那么总有一天,巨鹿城内粮尽兵疲,到时候,可能连攻城都免了,赵王歇和他手下大臣自可一举成擒。无论如何,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巨鹿守军依旧顽强,仍然在张耳和赵王歇指挥下拼死抵抗。
秦末起义军中的“赵王歇”是怎么回事啊?
秦末起义军中的“赵王歇”是怎么回事啊那么,这位“赵王歇”,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当初陈胜称王之后,定都陈县的张楚陈胜政权经过深思熟虑,就决定派兵北上渡河,目的就是在黄河以北的燕、赵旧境开辟北部战场。当然,这个战略决策,不是陈胜自己提出来,而是由隐居陈县多年的两位游侠张耳和陈馀主动提出来的。想想这个计策不错,派别人自己不放心,陈胜就派自己老哥们、也是大泽乡起兵以来自己忠实的老部下武臣为将军,统领三千人马北上。出主意的张耳和陈馀呢,也都被任命为校尉,作为副将,一路上辅佐武臣北上略地。别看武臣手下人不多,才三千多人,他们趁着当时秦国大乱,很快就经砀郡入东郡,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由于赵国人深恨暴秦统治,纷纷起义拥护,武臣军队势如破竹,攻城略地,很快攻入赵国旧都邯郸。在张耳和陈馀的策动下,武臣也要自己过瘾了,于是他在邯郸称王,自己当起了“赵王”。然后,武臣任命张耳为右丞相,陈馀为大将军,建立了新赵国。为了扩展地盘,武臣还派遣手下部将韩广进入燕国旧境开拓。不料想,那韩广本人就是燕国人,手下人虽然也不多,可他进入燕国旧境后如鱼得水。血比水浓,韩广本人就是燕人,又是贵族后裔,燕人都拥戴他啊。所以,韩广一个月后就自称燕王,燕国也复国了。燕国独立后,为了怕被武臣吃掉,也在西面南面步步设防,抗拒赵国的可能进攻。无可奈何之际,武臣听从文士蒯通建议,开始悉心经营赵国境土,对于赵国旧境内的秦帝国文臣武将,陆续招降纳叛。这种“不杀”政策,确实争取了不少秦朝文武投诚。其中,就有秦朝高级将领李良。天下大势,波谲云诡。不久,由于章邯击灭了周文的张楚主力大军,形势急转直下。投降武臣的秦朝大将李良,再次被秦军“策反”。李良反戈一击,就近杀入邯郸,基本一下子就把武臣和他手下重臣全部一勺烩掉。万幸的是,张耳和陈馀眼线多,马快人精,两个人侥幸有命逃脱。张耳和陈馀逃出邯郸后,迅速召集旧部,在齐国田氏兄弟的援军帮助下,在民间找到了赵国王族的后裔赵歇,拥立他为国王,建立起新的赵国政权。而赵歇为国王的赵国政权,就把首都定在邯郸北部的信都县(今河北邢台)。由于赵歇本人就是赵国王室后裔,所以新赵国得到了当地民众拥护,很快就站稳了脚根。此后半年多时间内,赵军与齐军共同抗秦,同时还得到北部韩广燕国的声援。赵、齐、燕这新三国,相互扶持,多次抵挡住秦国北部兵团王离秦大军的攻击,成功将秦朝北部军主力死死拖在黄河以北。秦帝国的北部军团,原本就是负责征伐、抵御匈奴的帝国北部主力边防军队。其第一任统帅,乃秦国大将蒙恬,监军乃皇长子扶苏。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暴崩于沙丘,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合谋,伪造诏书。而后,派使者送假诏书到达上郡。不疑有他,扶苏和蒙恬先后自杀。从此,北部军团改由王离统领。王离这个人也不简单,其祖父王翦、父亲王贲都是秦国名将。秦始皇统一天下,父子二人出力极大,可谓秦朝鼎鼎功臣。蒙恬任统帅的时候,王离本来在蒙恬军中担任副将。蒙恬自杀后,依情依理,王离自然就接替蒙恬出任秦朝北部军团统帅。他手下两位副将也在秦朝挺有名,分别是苏角和涉间。王离所统领的秦北部军主力,由于多年和匈奴打仗,战斗力特别强,很快就收复了秦朝的上党郡,一部兵临井陉,由恒山郡方向威胁赵国;一部沿黄河东进,直接威胁邯郸郡南部。至此,由南而北,秦朝的王离大军对赵国首都信都形成夹击之势。但是,由于有齐国和燕国的支援,加上赵齐两国联军顽强作战,王离秦军进展并不顺利。他手下那部由太原东出的军队,与赵国军队相持于井陉关一带;由河内北上的一部军队,更被赵齐联军阻击于漳水南岸。但是,当章邯军队在濮阳告急,秦廷立刻征调停留于漳河南岸的王离军部队秘密南移。最终,王离手下这支军队与章邯成功合军,进而奔袭定陶,一举击溃了项梁楚军军主力。定陶大战胜利后,章邯深刻认识到,南北两支秦军主力兵团联合作战,化指为拳,威力大矣。同时,他认定项梁死后,黄河以南残留的楚军大势已去。所以,章邯就注力北顾,准备合军集力,一举消灭赵国旧贵族以及张耳、陈馀帮助建立的新赵国。于是,在章邯统一部署下,秦军南北两军的主力,全部渡过黄河。此时秦军的目标,就是让赵王歇的赵国彻底“歇”掉。秦军在定陶大胜之后,气势正旺,特别是中部、北部两支王牌军合军,更是所向披靡。秦军大破赵齐联军,一鼓作气,乘胜攻陷赵国旧都邯郸城。然后,章邯下令将邯郸城墙彻底撤毁,还把邯郸居民全部强行迁移到河内郡。此行此举,可谓摧城拔寨,不留后患。眼见邯郸失守,新首都信都肯定不可能抵挡秦军攻势,于是赵国君臣举国东迁。迁都也禁不住败势,他们连连败走,最后退入巨鹿城(今河北邢台平乡县西南)。在依托齐国援军作长期抵抗的同时,身在巨鹿城内的赵王歇和张耳不断派出使臣,到各国乞求紧急求援。审时度势,章邯决定派王离率领秦朝北部兵团主力追击赵齐联军,进围巨鹿,将赵王君臣和赵齐联军逼成瓮中之鳖;而章邯主力军,则留在河内郡和邯郸郡内,目的在于掩护王离大军,确保攻城大军的后勤安全,保证敖仓粮食能够源源不断运到巨鹿前线的秦军军营。从战术上说,章邯计策非常正确。他所采取的围城打援战术,屡试不爽。王离大军包围巨鹿,准备在那里以逸待劳,困死城内敌军。如果各国援军赶来,秦军也可以用优势兵力在巨鹿一带敌人援军进行战略决战;如果各国援军到不来,那么总有一天,巨鹿城内粮尽兵疲,到时候,可能连攻城都免了,赵王歇和他手下大臣自可一举成擒。无论如何,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巨鹿守军依旧顽强,仍然在张耳和赵王歇指挥下拼死抵抗。
将相和中的赵王是谁?
问题一:将相和中赵王是个_的人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约生于赵肃侯十年(前340年),卒于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 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史家又称他为“赵主父”。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赵武灵王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二、三等小国中山国的侵扰。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18年中,赵屡败于秦、魏,除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外,还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以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他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认真研究了壮大赵国力量的办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气魄,毅然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而继承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在普遍以中原正统和华夏礼乐文化自负的氛围中,他敢于改革传统的舆服制度,而取法胡人的服饰习俗,足见他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气魄宏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也很大。以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抱着“循法无过,修礼无邪”的传统观念,拒绝胡服骑射。他们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样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没有灰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由于胡服骑射顺应时代的要求,代表赵国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加上赵武灵正采取说服教育,自上而下逐步推广的措施,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胡服骑射初期,赵武灵王攻占了原阳(分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黑水河南岸),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牧场,也是训练骑兵的理想场所,加上这里的人民素有骑射的习尚,容易取得成功,于是,此地便成了胡服骑射的试点。《战国策》注云:“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者,盖始教一邑,然后行于境内。”这种在原阳取得经验后,推行全国的办法,保证了改革的最后胜利。 至于赵武灵工的胡服骑射是在赵全国普遍推行,还是仅局限于北方边地的将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是在举国上下军民中普遍实行的。”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更接近历史本身。
赵武灵正在推行胡服骑......>>
问题二:《将相和》中,赵王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将相和》中,赵王是个知人善用的人
因其善用人才,文用相如武有廉颇地,才使得弱小的赵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与强秦较量而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可以说赵惠文王堪称一代明君。
问题三:《将相和》中秦王,赵王各是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冷静,机智灵活,心思缜密不畏强权,豁达能容物:从他直面反驳秦王就能看出他冷静的分析判断力,从他不计较廉颇的小气和计较就能看出他的豁达 廉颇勇猛而威武,虽有时性情过急但能知错就改:廉颇的勇猛不消多说,知错能改负荆请罪能看出 赵王能知人善用,听从劝谏:赵王能用好这两人就足以证明他有用人之才,是个中间调和者,他听从蔺相如和廉颇的劝谏直面秦王就能看出他听得进别人的劝谏
问题四:将相和中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将相和》一课中,我觉的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因为他(不畏强秦,为国争颜);廉颇是个(知错就改),因为(他知道原因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赵王是个(善用人才)的人,因为他(文用相如武有廉颇)。
问题五:将相和里的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就这个问题,查找了一些资料:
1,首先是蔺相如的功劳:
1),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
2),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 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3),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2,“搜狗”对人物的评价:
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 :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的人。
3,我个人对赵王的看法:
其实身为国君,能够知人善用固然是明君必备的素质,怎样调节和维持手下大臣的关系则更为重要。以文武为例,既不能偏向于一面,又不能任其各自发展。总是两方面既有相互的制约,又能够同时为国家效力,这才是君主希望看到的。
从《将相和》这个故事看来,赵王可谓是明君了。
问题六:《将相和》里的赵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中赵王即赵惠文王,父亲为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晚年禅位给儿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移居沙丘宫。后来赵国发生权力斗争,与主父不和,居然派兵围困沙丘宫,不供给饮食,致使亲生父亲活活饿死。可见这个人的人品不怎么样,也说明权力斗争中是不讲亲情的。
当然,赵惠文王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手下网罗了一大批贤臣良将,如从燕国逃到赵国避难的乐毅,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以及蔺相如、廉颇、马服君赵奢等。在他的努力下,赵国得到很大的发展,不失为一位明君
赵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王,中国古代王号、王爵.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赵国君主赵雍正式称王,即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赵王.赵国共历6位赵王.“赵”于是逐渐成为今山西、河北一代的传统地名,后世多有分封赵王,也有自立的赵王.历史上较著名的赵王如赵王迁、刘如意、司马伦、石勒等.另外,有同名人物.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位赵王 赵王是指赵惠文王赵何
赵惠文王(约前307年—前266年,年约42岁),亦称文王.原名赵何,赵武灵王次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赵惠文王唯才是举,用人不以人的出身贵贱为转移,这是贤明君主的突出体现.
赵惠文王善纳忠言,从谏如流.这是成为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条件之一.
赵惠文王对臣属赏罚严明,有理有节.
八乱中的赵王是谁?
赵王是司马伦八王之乱: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是个白痴,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遹,次年杀之。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伦联合齐王冏起兵杀贾后。永元年(301),赵王伦废惠帝自立。赵王伦篡位后,镇许昌的齐王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伦。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太安元年(302)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冏,政权落入乂手。太安二年,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合兵讨长沙王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 ,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乂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乂,将其交给河间王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永兴二年(305),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颙。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