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岳庙的名人故事
我曾在一个旅游地看到一座庙,庙名叫“关岳庙”;我狐疑这是一座供奉谁的庙,进门一看,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庙里左首供奉的是关云长关老爷;右首供奉的是岳飞岳王爷。当时,我思忖再思忖,突然自己笑了起来。当然,我也不会弱智地认为不是一个朝代的人就不能同居。我见过“文武庙”,供奉的是孔子和关公。可是让这二位爷同居是否当叫做“武武庙”?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说法,对华人心里的关公和岳飞的形象却不尽适用。也就是说,一万个华人心里的关公、岳飞肯定是形象大致相同。尽管忠、孝、仁、义、礼、智、信,在他们二位身上都接近了完美;但就凭这,他们就可以“武武”同居一室,接受共同的膜拜吗?像许多社会问题一样,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只能自己回答。
关公最受人们敬仰的是他的忠义。可是他忠的是谁?他忠的是与他结拜的手足——刘备;他最大的义举,是他在华容道放走了他手足哥哥的死敌——曹操。仅以社会的自然人来考评关公,这两样事,他已做到了极致。而岳飞呢,忠的、孝的、义的是:母亲、国家,民族。他背上背着的是他母亲为他刺的“精忠报国”。我认为,岳飞首先是孝。一个人只有孝敬父母,才有可能忠于国家,忠于领袖。于是,奸佞作梗、金兵勇猛都没有丝毫消减他要带领士兵去雪靖康耻,平臣子恨。他横刀立马指挥部队,高喊着:“直捣黄龙,与君痛饮耳。”直至他感到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时才感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的“瑶琴”是弹给母亲听的,弦也是为母亲断的。
岳飞死了,死于奸佞和他要效忠的.皇帝。他死后留给人们的是“还我河山”。关公死了,死于刚愎自用。关公死后,魂魄游在天上高呼:“还我头来。”
一个高呼“还我河山”,一个高喊“还我头来”。二者之距离自是不言而喻。
关公的形象,大多是被后人演绎出来的,被人们理想化、神话。而岳飞是一刀一枪地打拼出来的。我无意贬低关公。我一直把关公作为我心中智勇双全的偶像。人是需要偶像的,有时,甚至需要自己制造个神来让自己信奉。但我觉得,无论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我们都需要英雄,需要岳飞式的忘我的尽忠尽孝的人物。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关岳庙”。我又觉得它的存在有很多合理性。膜拜关公,是精神的,是浪漫主义的;膜拜岳飞,是实际的,是现实主义的。有精神的呼唤,有现实的需要,“关岳庙”的香火应该会很旺吧。
泉州关岳庙的历史
通淮关岳庙现存庙宇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庙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民国三年(1914年)大规模重修时,将三义庙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庙连成一体,形成结构对称,庙形壮观的建筑群。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主殿为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正位左祀关圣帝君(关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飞)。以张飞、赵云、王浚、谢玄、韩擒虎、李靖、郭子仪、王彦章、曹彬、狄青、徐达等历史上24位名将为从祀。左旁崇先殿,祀关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义庙,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诸葛亮、赵云。其后进原为平屋,现改建为三层楼房,仿古装修。现为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所在地。
通淮关岳庙的祭祀
关圣夫子的祀典,是随关羽封号的升高而升高的。其祭祀的隆重盛大,始于明代后期,当时关羽已封为帝君,但其祀典仍没曾以祀帝的规制。即使孔子,明初也只用六佾,成化中才升为八佾,嘉靖九年升为大合乐。“佾”是一种舞蹈行列,天子的乐舞用八佾,即纵横均是八人排列,共64人;诸侯只能用六佾,即纵横均是六人排列,共36人;大夫用四佾,即纵横均是四人排列,共16人;士人二佾,即纵横均是二人排列,共4人。关羽于明·万历间进爵为帝,庙称武庙,与孔子之文庙并称,因此其祀典不断升格,最终与祭孔等同。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关帝庙碑》:“国家沿前典,建文庙崇祀先师孔子,复肇建武庙以崇祀关帝。庙用帝制,自京师暨各省、郡、州、县,岁三祭,其仪略降于先师,在社稷二神之上……祀先师著令外,凡书院、义学、释奠,弗禁焉;祀关帝著令外,凡通郡巨镇,以及遐垠荒区,所立庙祈祷祓禳,亦弗禁焉。又所以广爱广敬而大畅乎薄海内外,士与女欢欣瞻仰之私愿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武庙)在萼辉铺提署之左,前系提督东教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提帅张云翼建,称武庙,朔望行香,春秋致祭,而秩祀之典尚在涂门庙(关帝庙)。至嘉庆间(1796—1820年),提帅颜守英始移秩祀之祭于此庙。后中殿坏,嘉庆十八年(1813年),伯爵军门许文谟捐修,住持僧然中董其役。”关于关帝祭祀的仪制,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载:“每岁颁行祭费银二十四两正,于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登一、鉶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牛一、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礼。”“(祭关帝)祝文:维帝浩气凌霄,丹心贯日,扶正统而彰信义,威震九州,完大节以笃忠贞,名高三国。神明如在,遍祠宇于环区;灵应丕昭,荐馨香于历代。屡徵异迹,显佑群生。恭值佳辰,遵行祀典。筵陈笾豆,几奠牲醪。尚飨。”大合乐则有:麾一、祝一、敔一、琴六、瑟二、钟罄各十六、埙二、篪二、箫四、风箫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应鼓如之。乐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笙二,龠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八人。品物:祝文、乐章、仪注,悉如制。乐、舞生以市区儿童充任,专人教授。埙、篪、箫、笛、搏拊、应鼓,由道士充任。致祭之日,迎春门不许挑腥荤、便尿出入。关岳庙至礼乐亭搭天棚相连。参与祭祀人员,斋戒三天,在礼乐亭演习。是日,礼乐亭钟鼓和鸣,祭祀开始。司仪唱仪,乐生、舞生依此走入正殿,按方位立定。奏乐,舞拜,官绅、董事列队礼拜。主祭由德高望重者充任,敬诵祝文。
通淮关岳庙的介绍
通淮关岳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 (1914年)增祀岳飞,故改现名。是祭祀文(孔子)武(关羽)圣的著名古迹,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正殿称“武成殿”,祀三国关羽和南宋岳飞,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右为“三义庙”祀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旁祀诸葛亮。左为“崇先殿”,奉祀关公三代先祖。今日三殿并峙,形成结构对称庙宇壮观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雕。 庙内保存着宋代大儒朱熹手书“正气”和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充塞天地”等巨幅名匾,历代泉籍文士名贤之石刻、楹联遍布,文化内涵丰富。
泉州发现距今418年明代古钟 ,这座明代古钟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这座明代古钟的发现,此项发现不仅进一步佐证明代的科技水平程度,同时还向我们后人遗留下了一项珍贵的文化物质遗产。古文物一直是我们见证历史的重要证据,每一件文物的出土,都代表着一段历史的重现,但是,这些历史的再现,都离不开考古学家的努力。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所以文物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证历史,而不是为了挖掘宝藏,而是为了从古代遗迹中寻找历史的细节,来验证和延续人类社会的历史。保存完好的文明古迹,既是研究某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值得我们铭记。每一件文物都因历史悠久而越发闪耀着文化和文明的光芒,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之道,也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如果有幸捡到这些文物,除了能够亲眼目睹它的风采和历史,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中华文化的宝库添砖加瓦,它所带来的研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守护历史文物,是一种保护的姿势;而延续文化命脉,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文物艺术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和利用文物,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泉州发现明代古钟,有哪些研究价值?
如果外地问泉州本地人,当地那里的香火最旺,泉州人都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泉州通淮关岳庙,当地人也有很多称之为“关帝庙"的,每月的初一、十五这里都是香火鼎盛,尤其是泉州当地有大年初一给关老爷送第一炷香的习俗。那景象更摩肩接踵,万人空巷。在中华大地上,有座五大关公神庙。其中有一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魂归山西运城、头枕河南洛阳、身卧湖北当阳、神定福建东山、灵应泉州通淮”。最后一句的”灵应泉州通淮“指的就是泉州通淮关岳庙。在泉州当地人心中也确实是一座有求必应的神庙。近日这座关公神庙又添大喜事,泉州通淮关岳庙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铸造文物大钟一座。记者从18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获悉,该古钟为铁铸钟,通高120厘米,钟口直径70厘米,胎体厚5厘米,重约350公斤,迄今已有418年的历史。虽然已经已经经历数百年的洗礼,但因该钟此前一直被悬挂于通淮关岳庙正门左侧房梁,未经风吹雨淋及日晒,古钟正面铭文仍清晰可见,镌刻着“在城迎春门 关王庙钟 万历三十二年 三月吉日立”的字样。该古钟与2018年12月版《泉州通淮关岳庙庙志》第005页、042页记载的“关壮缪侯庙钟”年代信息高度吻合,基本可以确认该钟即为史书中所记载的古钟。具当地学者表述,这座明代古钟的发现,具有5个方面的历史文物价值:泉州通淮关岳庙一、通淮关岳庙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铸之钟,与李光缙明万历甲辰岁(1604年)《关壮缪侯庙钟记》,实现了文物与文献的相互印证;可以证明这是真品无疑。二、明代古钟是通淮关岳庙现存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一古钟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泉州通淮关岳庙建庙之悠久,相比于其它四家神庙更显珍贵。三、这里国内现存存的体量较大的铁钟。明文学大家李光缙碑文记载关岳庙“故无钟”,从中可知这是庙中的第一口钟,且钟体保存完好,上面的文字多数清晰可见,这对于通淮关岳庙、和泉州当年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同时后人可以通过此钟更为明晰明代古钟的锻造技术。四、给其它的史料也提供了佐证。钟铭关王庙在城“迎春门”,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后通淮门曾名迎春门的史料记载提供实物依据;五、由钟思史,再添文化情趣。李光缙记录的钟铭中还讲述三国时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侯释曹识大体顾大义,以表其心如日,试播钟而一问,神凛凛其若当时的灵应故事,内容活灵活现,超凡脱俗。看来小说《三国演义》的中曹操和关公的故事情节也并非完全虚构,探究历史说不定我们会有更大的发现。该古钟现收藏于泉州通淮关岳庙通淮文化馆三楼展厅,虽然古钟的保存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方式可以供海内外信众更好瞻仰观赏。同时古钟的发现也为泉州这个历史文化明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之都的称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迄今418年 泉州通淮关岳庙明代古钟重现
10月18日上午,泉州通淮关岳庙明代古钟重现新闻通气会在通淮文化馆举行。会上,泉州通淮关岳庙负责人介绍发现古钟的全过程、并听取专家学者就古钟进行文物价值评估。
据了解,该口古钟为铁铸钟,通高120厘米,钟口直径70厘米,胎体厚5厘米,重约350公斤,迄今已有418年的历史。古钟正面铭文为“在城迎春门 关王庙钟 万历三十二年 三月吉日立”。
“这口古钟一直悬挂在通淮关岳庙正门左侧的房梁,虽年代久远,但未经风吹雨淋,因此保存得较好,每逢岁时节庆及重要事件我们都以鸣钟为示,时至今日依然钟声洪亮。”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会董事长陈庆元介绍道,由于古钟正面铭文紧靠着墙面悬挂,因而未发现古钟为历史文物,直至今年8月23日的一次例行检查中,陈庆元才发现古钟上的铭文,当即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考证。
经有关文物专家考证,明代大文学家李光缙在其名著《景璧集》之卷八《碑记》中记载,其曾为关王庙大钟撰写碑文《关壮缪侯庙钟记》;该钟与2018年12月版《泉州通淮关岳庙庙志》记载的“关壮缪候庙钟”年代信息高度吻合;铭文中提到的“迎春门”为泉州古城门之一,据万历《泉州府志·卷之四·规制志上·地池》记载,1558年通淮门改名为迎春门,彼时通淮关岳庙已存在于现址,称“关王庙”,该钟为通淮关岳庙原有无疑。
“这口钟是通淮关岳庙现存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我们将钟收藏在通淮文化馆三楼展厅。”陈庆元告诉记者,将以同样的面貌、不同的方式供市民群众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