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鲁尔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2、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将煤炭资源就近利用,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
3、距离洛林铁矿区较近,为鲁尔工业区节约了大量的原料成本和运输成本。
4、有充沛的水源,使工业用水非常便捷。
5、便捷的水陆交通。
6、雄厚的科技力量。
7、广阔的欧洲乃至世界的消费市场。
分析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鲁尔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2、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将煤炭资源就近利用,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
3、距离洛林铁矿区较近,为鲁尔工业区节约了大量的原料成本和运输成本。
4、有充沛的水源,使工业用水非常便捷。
5、便捷的水陆交通。
6、雄厚的科技力量。
7、广阔的欧洲乃至世界的消费市场。
鲁尔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谁赢了
1945年2月初。在苏联红军对柏林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德军不得不把西线战场半数以上的装甲师和大量坦克、火炮调到苏德战场来对付苏联红军的强大进攻。德军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的兵力,依托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来阻击已进入这一地区的英美加盟军。盟军统帅部抓住德军兵力空虚,力量单薄这一有利时机,迅速调兵遣将,决心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给德军以“致命一击”。 通观全局 相机而动 德军西线最为强大的由W·莫德尔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所属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以及伞兵第1集团军一部防守在既位于德国腹地,又是德军后方基地的鲁尔工业区。德军鲁尔集团共辖29个师又1个旅,占西线战场总兵力的一半,并有第3航空队和“帝国”航空队,共1704架作战飞机实施支援。 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为D·艾森豪威尔将军)针对德军的兵力部属,进行了周密分析。盟军估计,德军在西线战场虽然部署了几十个师,但都是些“架子”师。很多部队的缺额高达25%~50%,加之德军在东西线战场连遭失败,各兵团士气低落,斗志涣散,油料弹药不足,将无力防守最重要的鲁尔工业区。尽管如此,盟军为确保战役胜利,歼灭德军鲁尔集团,仍然集中了强大兵力。盟军调集B·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 *** 群(辖美第9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加第1集团军)、O·布雷德利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辖美第1、第3集团军)、独立第18空降军共100个师(25%以上是装甲师)的兵力,并由4000架飞机支援,实施战役突击。为了出其不意,盟军进行了充分的战役准备和战役伪装,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扫清外围 夺战登陆场 为了强攻莱茵河,向德军纵深推进,盟军的第一步计划是,扫清外围。夺占登陆场,进抵莱茵河。为此,盟军统帅部决定:在主攻方向上,以 *** 群全部31个师(内有9个装甲师)又4个装甲旅,在3600架飞机支援下,分两个突击集团实施钳形进攻,即以英第2集团军为北突击集团,从奈梅根以南地域向东南方向进攻。以美第9集团军和加第1集团军为南突击集团从阿享东北地域向东北方向进攻;在助攻方向上,以第12集团军群美第1集团军在右翼向雷马根进攻,美第3集团军在左翼向斯特拉斯堡、卡尔斯鲁厄方向进攻。1945年2月8日,北突击集团开始进攻,战役第1日日终,向纵深推进了12km,但随后进攻速度减慢,到1945年2月23日,只突破纵深25km。按计划,南突击集团应和北突击集团同时进攻,但因德军炸毁了河堤,鲁尔河水泛滥成灾,致使同时进攻的计划未能实现。直到1945年2月23日,南突击集团才开始进攻。美第9集团军抢渡鲁尔河后,耗时3天才建立了一个正面32km、纵深16km的登陆场。尔后,美第9集团军向东北及北面两个方向发展进攻,于1945年3月2日前出到莱茵河,并于次日与北面进攻的加第1集团军会合。到3月10日,德军因损失惨重,无力阻击盟军的进攻而全部撤过莱茵河。 美第1集团军于1945年3月7日在雷马根(波恩以南30km)地域前出到莱茵河,并夺占了德军未及炸毁的“鲁登道夫”铁路大桥。美军5个师的兵力利用这座桥很快到达了莱茵河东岸,并建立了正面达40km、纵深15km的登陆场。美第3集团军于1945年3月25日在斯特拉斯堡、卡尔斯鲁厄、曼海姆、美因茨一线前出到莱茵河畔,并在莱茵河东岸奥彭海姆地域(美因茨以南20km)夺取了一个登陆场。至此,盟军在莱茵河整个正面上建立了登陆场,为强渡莱茵河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莱茵河以西的作战中,德军损失约20个师,被俘27.5万人,死伤6万余人。这时,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军心更加动摇。 强行渡河 实施合围 鲁尔工业区的“B”集团军群盟军因在阿登地区受到“羞辱”,所以对德军同仇敌忾,决心在全线进抵莱茵河后乘胜前进,强渡莱茵河,直插德国腹地。其部署是:以 *** 群向鲁尔工业区以北地域实施主要突击;以第12集团军群从科布伦茨西北地域和法兰克雷西南地域实施辅助突击。这两个方向突击的总目标是卡塞尔,目的是合围鲁尔工业区的“B”集团军群,然后再以其基本兵力向纵深发展胜利。为了达到强渡莱茵河的突然性,盟军部队都进行了伪装,以隐真示假。为使德军难以判断主要渡河方向,盟军做了许多渡河假象。整个渡河准备条分缕析,周密无间,各兵团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1945年3月23日深夜。在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之后, *** 群在乌云般烟幕掩护下,在各选定地段实施了强渡。德军的抵抗十分微弱。到1945年3月24上午, *** 群就与顺利着陆的第18空降军的部队达成会合。到该日日终,盟军已攻占了韦瑟尔地域,并接着向纵深推进了20km。到1945年3月28日。盟军在莱茵河东岸夺占的登陆场正面扩大到60km,纵深也达35km。这时,由25个师(内有7个装甲师)组成的第12集团军群夺占登陆场后发起进攻,以两个装甲师从东南绕过鲁尔,前出到姆施塔特、法兰克富、吉森、科布伦茨一线。坦克先遣支队则已推进到马尔堡。4月1日,美第1集团军继续向东北迅猛推进,在利普施塔特与美第9集团军在鲁尔北面进攻的部队会合,合围了鲁尔工业区的德军21个师,共32.5万人(含将官30人)。 全线出击 乘虚而入 4月初,鲁尔德军被合围后,德军在西线的防御也就基本崩溃。于是,盟军统帅部决定,以一部兵力歼灭被围德军,将主力转移到中央方向,实施全线攻击。盟军企图以第12集团军群加强美第9集团军,在中央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直插易北河中游,以便尽可能地将战线向东推进。盟军 *** 群均以装甲师为先导,勇猛向东北推进,1945年4月19日至月底。分别在吕内布克以东地域等几个地段前出到易北河。易北河下游德军士气沮丧,无力抗击,盟军乘势渡河,继续推进,于5月初占领了路德维希斯卢斯特、施韦临、德卑克等地。1945年5月3日,汉堡德军不战而降。在中央方向,第12集团军群从卡塞尔、帕德博恩一线向前推进,于4月中旬在维滕贝格、马格德堡、德绍一线前出到易北河。
二战鲁尔战役简介
二战鲁尔战役简介 鲁尔战役伤亡 鲁尔战役的意义是什么?二战鲁尔战役简介1945年3月23日~4月1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盟军为合围和粉碎德军鲁尔集团,尔后与苏联红军对进,向易北河进攻并分割德军而实施的进攻战役。3月24日,盟军发起进攻。美第9集团军在韦瑟尔以南强渡莱茵河,在盟军第1空降集团军配合下占领韦瑟尔。31日,美第9集团军沿利普河谷向东推进,4月1日占领利普施塔特。美第1集团军于3月25日从雷马根桥头堡发起进攻,28日占领马尔堡,4月1日占领帕德博恩,与美第9集团军会合于利普施塔特东南地区,形成合围德军的对内正面。6日,美第9、第1集团军南北对进,14日会合于哈根,将德国“B集团军群"分割为二。鲁尔战役的背景由于进行了马斯河—莱茵河战役,盟军在1945年3月上半月完全攻占了莱茵河左岸,并在其右岸奥彭海姆市地域、雷马根市地域夺取了2个登陆场。此前,从东面进攻的苏联红军已进抵距柏林60公里的奥得河,准备对德国进行最后的突击。在苏联红军当面防守的是德军主力,这些主力包括战斗力最强的兵团。盟军统帅部决定在全线向德国腹地展开进攻。为此,它计划首先粉碎敌军防守鲁尔工业区的西线最强大集团。德军鲁尔集团辖29个师另1个旅,占西线总兵力的一半。第3航空队和“帝国”航空队航空兵基本兵力共1704架作战飞机,对该集团实施支援。德军各兵团仅补充到编制的50%~75%,由于在东西线连遭失败,这些兵团士气低落,斗志涣散。其油料和弹药也不足。盟军统帅部调来参加鲁尔战役的有: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基本兵力、布莱德雷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独立空降第18军,共51个师另12个旅。它们得到约9000架作战飞机的支援。根据战役企图,第21集团军群由韦瑟尔地域实施主要突击,第12集团军群由莱茵河各登陆场向卡塞尔实施辅助突击。尔后拟向易北河总方向发展进攻。鲁尔战役的过程鲁尔战役是继莱茵兰战役结束之后,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五星上将决定立即发起进攻,向德国腹地推进,与苏联红军会师。其企图是由英国第21集团军群右翼美国第9集团军和美国第12集团军群左翼美国第1集团军将德国B集团军群围歼于鲁尔地区。盟军在兵力兵器上占绝对优势,航空兵在战役发起前实施了遮断轰炸。战役于夜间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开始。此前已进行长达两周的预先航空火力准备。英第2集团军和美第9集团军在一夜之间强渡了莱茵河,并在其右岸夺占了一些登陆场。1945年3月24日上午,空降第18军在莱茵河以东敌人后方实施空降。下午,从正面进攻的英军与空降兵会合。德军仅进行了微弱抵抗。随后几天,夺占的各登陆场被连接起来,到1945年3月28日,总登陆场正面扩大到60公里,纵深达35公里。在辅助突击方向,美第1、3集团军向北和东北发展进攻。1945年4月1日,美第1、第9集团军在利普施塔特地域会合,对鲁尔工业区的德军构成了合围的对内正面。该集团被合围后,德军的西线实际上已经瓦解。英美军统帅部决定将主要力量转移到中央方向,以便在合围的对外正面发展进攻。因此,第9集团军于1945年4月4日由第21集团军群转隶向易北河中游前进的第12集团军群。第12集团军群几乎未遇德军抵抗。于1945年4月12日在马格德堡地域进抵易北河,1945年4月19日攻占了莱比锡。在其他方向,盟军的进攻也在类似情况下发展。同时,第12集团军群一部对被合围的鲁尔集团进行了战斗,该集团于4月18日投降。鲁尔战役的伤亡情况德军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的兵力,依托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来阻击已进入这一地区的英美加盟军。盟军统帅部抓住德军兵力空虚,力量单薄这一有利时机,迅速调兵遣将,决心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给德军以“致命一击”。战役结果是全歼德国B集团军群,俘32.5万人。西线德军防线随之崩溃。鲁尔战役的意义是什么?鲁尔战役,盟军以强大的兵力,勇猛的行动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高速度、大纵深的歼灭战。这次战役盟军所向披靡,德军防不胜防,至战役结束,德军损失了38个师,共66万余人。开辟第二战场以来,盟军第一次尝到了打歼灭战的甜头。鲁尔战役以盟军的胜利告终,盟军在此战役中第一次合围了德军重兵集团。战役是在盟军兵力兵器占绝对优势,而德国基本力量用于对付威胁柏林的苏联红军的极有和条件下实施的。西线德军走投无路,遂向英美盟军投降。
鲁尔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
鲁尔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1945年2月初。在苏联红军对柏林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德军不得不把西线战场半数以上的装甲师和大量坦克、火炮调到苏德战场来对付苏联红军的强大进攻。德军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的兵力,依托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来阻击已进入这一地区的英美加盟军。盟军统帅部抓住德军兵力空虚,力量单薄这一有利时机,迅速调兵遣将,决心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给德军以“致命一击”。通观全局 相机而动德军西线最为强大的由W·莫德尔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所属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以及伞兵第1集团军一部防守在既位于德国腹地,又是德军后方基地的鲁尔工业区。德军鲁尔集团共辖29个师又1个旅,占西线战场总兵力的一半,并有第3航空队和“帝国”航空队,共1704架作战飞机实施支援。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为D·艾森豪威尔将军)针对德军的兵力部属,进行了周密分析。盟军估计,德军在西线战场虽然部署了几十个师,但都是些“架子”师。很多部队的缺额高达25%~50%,加之德军在东西线战场连遭失败,各兵团士气低落,斗志涣散,油料弹药不足,将无力防守最重要的鲁尔工业区。尽管如此,盟军为确保战役胜利,歼灭德军鲁尔集团,仍然集中了强大兵力。盟军调集B·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辖美第9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加第1集团军)、O·布雷德利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辖美第1、第3集团军)、独立第18空降军共100个师(25%以上是装甲师)的兵力,并由4000架飞机支援,实施战役突击。为了出其不意,盟军进行了充分的战役准备和战役伪装,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扫清外围 夺战登陆场为了强攻莱茵河,向德军纵深推进,盟军的第一步计划是,扫清外围。夺占登陆场,进抵莱茵河。为此,盟军统帅部决定:在主攻方向上,以第21集团军群全部31个师(内有9个装甲师)又4个装甲旅,在3600架飞机支援下,分两个突击集团实施钳形进攻,即以英第2集团军为北突击集团,从奈梅根以南地域向东南方向进攻。以美第9集团军和加第1集团军为南突击集团从阿享东北地域向东北方向进攻;在助攻方向上,以第12集团军群美第1集团军在右翼向雷马根进攻,美第3集团军在左翼向斯特拉斯堡、卡尔斯鲁厄方向进攻。1945年2月8日,北突击集团开始进攻,战役第1日日终,向纵深推进了12km,但随后进攻速度减慢,到1945年2月23日,只突破纵深25km。按计划,南突击集团应和北突击集团同时进攻,但因德军炸毁了河堤,鲁尔河水泛滥成灾,致使同时进攻的计划未能实现。直到1945年2月23日,南突击集团才开始进攻。美第9集团军抢渡鲁尔河后,耗时3天才建立了一个正面32km、纵深16km的登陆场。尔后,美第9集团军向东北及北面两个方向发展进攻,于1945年3月2日前出到莱茵河,并于次日与北面进攻的加第1集团军会合。到3月10日,德军因损失惨重,无力阻击盟军的进攻而全部撤过莱茵河。美第1集团军于1945年3月7日在雷马根(波恩以南30km)地域前出到莱茵河,并夺占了德军未及炸毁的“鲁登道夫”铁路大桥。美军5个师的兵力利用这座桥很快到达了莱茵河东岸,并建立了正面达40km、纵深15km的登陆场。美第3集团军于1945年3月25日在斯特拉斯堡、卡尔斯鲁厄、曼海姆、美因茨一线前出到莱茵河畔,并在莱茵河东岸奥彭海姆地域(美因茨以南20km)夺取了一个登陆场。至此,盟军在莱茵河整个正面上建立了登陆场,为强渡莱茵河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莱茵河以西的作战中,德军损失约20个师,被俘27.5万人,死伤6万余人。这时,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军心更加动摇。强行渡河 实施合围鲁尔工业区的“B”集团军群盟军因在阿登地区受到“羞辱”,所以对德军同仇敌忾,决心在全线进抵莱茵河后乘胜前进,强渡莱茵河,直插德国腹地。其部署是:以第21集团军群向鲁尔工业区以北地域实施主要突击;以第12集团军群从科布伦茨西北地域和法兰克雷西南地域实施辅助突击。这两个方向突击的总目标是卡塞尔,目的是合围鲁尔工业区的“B”集团军群,然后再以其基本兵力向纵深发展胜利。为了达到强渡莱茵河的突然性,盟军部队都进行了伪装,以隐真示假。为使德军难以判断主要渡河方向,盟军做了许多渡河假象。整个渡河准备条分缕析,周密无间,各兵团士气旺盛,斗志昂扬。1945年3月23日深夜。在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之后,第21集团军群在乌云般烟幕掩护下,在各选定地段实施了强渡。德军的抵抗十分微弱。到1945年3月24上午,第21集团军群就与顺利着陆的第18空降军的部队达成会合。到该日日终,盟军已攻占了韦瑟尔地域,并接着向纵深推进了20km。到1945年3月28日。盟军在莱茵河东岸夺占的登陆场正面扩大到60km,纵深也达35km。这时,由25个师(内有7个装甲师)组成的第12集团军群夺占登陆场后发起进攻,以两个装甲师从东南绕过鲁尔,前出到姆施塔特、法兰克富、吉森、科布伦茨一线。坦克先遣支队则已推进到马尔堡。4月1日,美第1集团军继续向东北迅猛推进,在利普施塔特与美第9集团军在鲁尔北面进攻的部队会合,合围了鲁尔工业区的德军21个师,共32.5万人(含将官30人)。全线出击 乘虚而入4月初,鲁尔德军被合围后,德军在西线的防御也就基本崩溃。于是,盟军统帅部决定,以一部兵力歼灭被围德军,将主力转移到中央方向,实施全线攻击。盟军企图以第12集团军群加强美第9集团军,在中央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直插易北河中游,以便尽可能地将战线向东推进。盟军第21集团军群均以装甲师为先导,勇猛向东北推进,1945年4月19日至月底。分别在吕内布克以东地域等几个地段前出到易北河。易北河下游德军士气沮丧,无力抗击,盟军乘势渡河,继续推进,于5月初占领了路德维希斯卢斯特、施韦临、德卑克等地。1945年5月3日,汉堡德军不战而降。在中央方向,第12集团军群从卡塞尔、帕德博恩一线向前推进,于4月中旬在维滕贝格、马格德堡、德绍一线前出到易北河。
鲁尔战役的过程
1945年2月初。在苏联红军对柏林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德军不得不把西线战场半数以上的装甲师和大量坦克、火炮调到苏德战场来对付苏联红军的强大进攻。德军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的兵力,依托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来阻击已进入这一地区的英美加盟军。盟军统帅部抓住德军兵力空虚,力量单薄这一有利时机,迅速调兵遣将,决心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给德军以“致命一击”。通观全局 相机而动德军西线最为强大的由W·莫德尔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所属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以及伞兵第1集团军一部防守在既位于德国腹地,又是德军后方基地的鲁尔工业区。德军鲁尔集团共辖29个师又1个旅,占西线战场总兵力的一半,并有第3航空队和“帝国”航空队,共1704架作战飞机实施支援。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为D·艾森豪威尔将军)针对德军的兵力部属,进行了周密分析。盟军估计,德军在西线战场虽然部署了几十个师,但都是些“架子”师。很多部队的缺额高达25%~50%,加之德军在东西线战场连遭失败,各兵团士气低落,斗志涣散,油料弹药不足,将无力防守最重要的鲁尔工业区。尽管如此,盟军为确保战役胜利,歼灭德军鲁尔集团,仍然集中了强大兵力。盟军调集B·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辖美第9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加第1集团军)、O·布雷德利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辖美第1、第3集团军)、独立第18空降军共100个师(25%以上是装甲师)的兵力,并由4000架飞机支援,实施战役突击。为了出其不意,盟军进行了充分的战役准备和战投伪装,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扫清外围 夺战登陆场为了强攻莱茵河,向德军纵深推进,盟军的第一步计划是,扫清外围。夺占登陆场,进抵莱茵河。为此,盟军统帅部决定:在主攻方向上,以第21集团军群全部31个师(内有9个装甲师)又4个装甲旅,在3600架飞机支援下,分两个突击集团实施钳形进攻,即以英第2集团军为北突击集团,从奈梅根以南地域向东南方向进攻。以美第9集团军和加第1集团军为南突击集团从阿享东北地域向东北方向进攻;在助攻方向上,以第12集团军群美第1集团军在右翼向雷马根进攻,美第3集团军在左翼向斯特拉斯堡、卡尔斯鲁厄方向进攻。1945年2月8日,北突击集团开始进攻,战役第1日日终,向纵深推进了12km,但随后进攻速度减慢,到1945年2月23日,只突破纵深25km。按计划,南突击集团应和北突击集团同时进攻,但因德军炸毁了河堤,鲁尔河水泛滥成灾,致使同时进攻的计划未能实现。直到1945年2月23日,南突击集团才开始进攻。美第9集团军抢渡鲁尔河后,耗时3天才建立了一个正面32km、纵深16km的登陆场。尔后,美第9集团军向东北及北面两个方向发展进攻,于1945年3月2日前出到莱茵河,并于次日与北面进攻的加第1集团军会合。到3月10日,德军因损失惨重,无力阻击盟军的进攻而全部撤过莱茵河。美第1集团军于1945年3月7日在雷马根(波恩以南30km)地域前出到莱茵河,并夺占了德军未及炸毁的“鲁登道夫”铁路大桥。美军5个师的兵力利用这座桥很快到达了莱茵河东岸,并建立了正面达40km、纵深15km的登陆场。美第3集团军于1945年3月25日在斯特拉斯堡、卡尔斯鲁厄、曼海姆、美因茨一线前出到莱茵河畔,并在莱茵河东岸奥彭海姆地域(美因茨以南20km)夺取了一个登陆场。至此,盟军在莱茵河整个正面上建立了登陆场,为强渡莱茵河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莱茵河以西的作战中,德军损失约20个师,被俘27.5万人,死伤6万余人。这时,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军心更加动摇。强行渡河 实施合围鲁尔工业区的“B”集团军群盟军因在阿登地区受到“羞辱”,所以对德军同仇敌忾,决心在全线进抵莱茵河后乘胜前进,强渡莱茵河,直插德国腹地。其部署是:以第21集团军群向鲁尔工业区以北地域实施主要突击;以第12集团军群从科布伦茨西北地域和法兰克雷西南地域实施辅助突击。这两个方向突击的总目标是卡塞尔,目的是合围鲁尔工业区的“B”集团军群,然后再以其基本兵力向纵深发展胜利。为了达到强渡莱茵河的突然性,盟军部队都进行了伪装,以隐真示假。为使德军难以判断主要渡河方向,盟军做了许多渡河假象。整个渡河准备条分缕析,周密无间,各兵团士气旺盛,斗志昂扬。1945年3月23日深夜。在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之后,第21集团军群在乌云般烟幕掩护下,在各选定地段实施了强渡。德军的抵抗十分微弱。到1945年3月24上午,第21集团军群就与顺利着陆的第18空降军的部队达成会合。到该日日终,盟军已攻占了韦瑟尔地域,并接着向纵深推进了20km。到1945年3月28日。盟军在莱茵河东岸夺占的登陆场正面扩大到60km,纵深也达35km。这时,由25个师(内有7个装甲师)组成的第12集团军群夺占登陆场后发起进攻,以两个装甲师从东南绕过鲁尔,前出到姆施塔特、法兰克富、吉森、科布伦茨一线。坦克先遣支队则已推进到马尔堡。4月1日,美第1集团军继续向东北迅猛推进,在利普施塔特与美第9集团军在鲁尔北面进攻的部队会合,合围了鲁尔工业区的德军21个师,共32.5万人(含将官30人)。全线出击 乘虚而入4月初,鲁尔德军被合围后,德军在西线的防御也就基本崩溃。于是,盟军统帅部决定,以一部兵力歼灭被围德军,将主力转移到中央方向,实施全线攻击。盟军企图以第12集团军群加强美第9集团军,在中央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直插易北河中游,以便尽可能地将战线向东推进。盟军第21集团军群均以装甲师为先导,勇猛向东北推进,1945年4月19日至月底。分别在吕内布克以东地域等几个地段前出到易北河。易北河下游德军士气沮丧,无力抗击,盟军乘势渡河,继续推进,于5月初占领了路德维希斯卢斯特、施韦临、德卑克等地。1945年5月3日,汉堡德军不战而降。在中央方向,第12集团军群从卡塞尔、帕德博恩一线向前推进,于4月中旬在维滕贝格、马格德堡、德绍一线前出到易北河。
鲁尔集团的存在问题
德国经济辉煌的缔造者、昔日的煤炭巨擘鲁尔集团,如今也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但在解决老工业基地问题上,德国政府和企业反对“一卖了之”。鲁尔集团在全球有十余万员工,到2018年鲁尔地区的现有矿井将全部关闭,初步估计,包括银行负债、职工退休金、矿区治理费用在内的遗留债务高达135亿欧元。为化解历史包袱,国际投行家们建议公司整体出售或分拆出售的声音不绝于耳,并不断论证出售公司将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但最终鲁尔集团和北威州政府决定承担起责任,积极通过出让股份、股票上市、政府补贴等途径筹集资金消解债务,保证地区就业。鲁尔集团总裁、原德国经济部长维尔纳·米勒日前表示,鲁尔集团明年将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预计可筹集资金55亿欧元。鲁尔集团的主要股东——德国能源巨头易昂集团(E.ON)、莱茵集团(RWE)和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集团(ThyssenKrupp)已经达成协议,将以1欧元的象征性价格转让所有股票。虽然公司的另一个主要股东、刚刚完成了阿赛洛(Arcelor)收购的印度钢铁巨头米塔尔(Mittal)不同意无偿转让其手中6.5%的股票,但集团董事会称正在积极协调,尽快完成上市前的准备工作。股票上市筹集的全部资金,加上公司留存公积金67亿欧元,将建立起专门的信托基金,基金收益逐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支付职工退休金,以及鲁尔矿区的环境治理等。联邦政府表示,如果基金收益仍不能偿还债务,政府将通过财政补贴补足差额。然而,鲁尔集团的上市集资方案却招来了许多国际投行人士的批评。业内众多评估报告分析说,如果将集团各分部,特别是目前盈利良好的能源、化工、房地产等子公司分拆出售给投资者,公司将获得70亿欧元-100亿欧元的收益,远远高于整体上市可能筹集的55亿欧元。鲁尔集团旗下有硬煤和电力股份公司(Steag)、德国金银矿业公司(Degussa)、鲁尔房地产、德国烟煤、鲁尔国际煤炭等五大子公司。硬煤和电力股份公司在德国、土耳其和哥伦比亚都建有电厂,分析家称如果政治许可,价值约30亿欧元的硬煤和电力股份公司将是许多能源巨头的争抢对象。德国金银矿业公司是德国第三大化工企业,在特殊化学领域位居世界第一,在鲁尔集团将其化学建材部门以27亿欧元出售给巴斯夫之前,甚至有企业愿意出价100亿欧元购买德国金银矿业公司。投行家们估计,鲁尔房地产公司也很容易以20亿欧元找到买家。因此,在不考虑就业的情况下,投资银行家们认为把公司“一卖了之”将是一笔不错的买卖。《经济学家》杂志揶揄道,通过分拆鲁尔集团(RAG)将不再是一块破布(“破布”英语为rag)。除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公司债务外,鲁尔集团、鲁尔工业区和北威州政府、联邦政府也在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占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通信、信息、微电子、生物、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已经成为鲁尔工业区的支柱产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产业,21世纪是生物产业的世纪,鲁尔区生物技术研发、生物企业的发展,已经引起许多观察家的关注。
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它位于哪里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根据相关资料查询,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
走进欧洲第十一站-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丰富的煤炭资源 上个世纪初鲁尔工业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当时全国总储量的3/4,占整个欧洲1/10。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工业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 肥煤 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 18%)和硫分(为0.5% 1.5%)都低, 发热量 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便捷的立体交通 鲁尔工业区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矿石就是通过莱茵河链接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区内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河段) 铁路运输与河运同样发达。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3,从巴黎通往北欧和西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世界首条高速公路就穿过该区),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鲁尔区公路 汽车 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 极强的制造中心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一度占比40%。7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鲁尔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鲁尔区有着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它极强的辐射力还影响着 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成员国·。 近期的逐渐衰败 上个世纪末随着IT产业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出现,鲁尔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败: ①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这样的生产结构显然落后时代。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渐减少。随着 社会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③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随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替代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也导致了鲁尔区钢铁工业的衰落。 ④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 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迫使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纷向德国南部地区转移,也使鲁尔区的工业发展难以为继。 这四条教训极像我国东北地区,我们都不怀疑曾经的东北为共和国所做的贡献,但是现在的东北,有知识-有能力-有志向的年轻人相继离开,让已落伍的产业后继无人,东北的出路在哪里啊------
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鲁尔工业园区衰落的原因,让大家了解一下吧!鲁尔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其中一个是单一的生产结构造成的,另一个则是生产方式的不同。鲁尔区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五大传统工业部门,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钢铁工业占主导地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渐下降。次要原因是钢铁生产中的煤炭消耗量减少。钢铁产业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市场需求减少所造成的。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编辑]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鲁尔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中包括:通过鹿特丹港口进口的铁矿石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西部地区;有些钢铁公司甚至在荷兰海边建造了高炉,以获得最近的进口。鲁尔区拥有密集的铁路网络和高速公路网。这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以维持经济发展。重工业区污染严重,通过工业污染治理和大规模植树造林,已经改变了这种状况,成为环境优美的地区。
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学习一下。小编告诉你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石油和天然气的普及,逐渐降低了煤炭的能源地位,直接导致煤炭市场需求量下降,这是导致煤炭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炼钢耗煤量的下降是次要原因。(3)世界钢铁过剩。钢铁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是世界钢铁过剩的综合结果。(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这是传统工业区衰落的根本原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鲁尔区开始实施全面改造,整体规划主要从五方面展开:(1)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对煤炭、钢铁工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三产业。(2)调整产业布局。为了就近从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钢铁业向西部集中;部分钢铁公司甚至将高炉建在荷兰海岸。(3)加强交通建设。鲁尔区有密集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莱茵河的水运也很便利。(4)发展科技。这是维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5)美化环境。通过控制工业污染和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变了重工业区污染严重的局面,变身环境优美的区域。
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为发达的“金三角”内。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与欧洲其他各国及工业区间的贸易往来。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4,煤炭可开采量占全国的90%。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发热量高。 2.充足的水源 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和埃姆斯河流经鲁尔区,为鲁尔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 3.水陆交通便利 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欧洲中部,经过鲁尔区的铁路运输网密布,多呈东西走向,公路四通八达。四条流经区内的河流以及沟通四条河流的运河网,为鲁尔区提供了便利的通航条件。 4.市场广阔 鲁尔区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区,其消费市场以德国为中心,辐射欧洲甚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