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地球的各方观点
有些IT专家指出,IBM智慧地球概念,其实与“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创新”、“云计算”等概念在核心内容上,如出一辙,没有本质区别。“智慧地球”概念,过分渲染了人文思想,定位不切实际,目标定得太高太大太远,脱离了现实,产业整合难度大,不具有操作性,“空谈误国”;甚至有人感叹道,要等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智慧地球”的概念才能扎根结果。目前业内一些人士并不看好“智慧地球”概念,认为只是IBM借炒作概念来掩饰经济危机下的市场颓势,不是救世主,只不过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是为了抢食中国4万亿内需投资、美国787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应景之作。然而另一些专家认为,真理往往只掌握少数人手里,伟大的理想只有少数人会理解并为之奋斗实践,并最终带领大多数人往胜利彼岸前进。易观国际分析师认为,“智慧地球”的核心讲的就是IT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目前IBM、惠普,甚至SAP、用友都在做,只是层次和市场不同,就跟卖咖啡一个道理,雀巢和星巴克各有各的卖法。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副主任王汝林表示,概念并不重要,现在中国的城市高架桥和高速公路都有传感器和摄像头,连一些养殖场的喂料机上都已经用上了传感器,最终还是要回到解决方案层面,这就需要硬件和服务的综合能力。计世资讯副总经理曹开彬认为,IBM此次概念的提出确实有风格的转换,从以往的业务和工具层面概念,提升到发展规划和理念。智囊传媒总裁傅强表示,要想让“智慧的地球”这个概念被广大的中国管理者接受,在谈到其必要性和IT手段的同时,还要讲清楚它的“商业价值”。
智慧地球的简介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1月,美国奥巴马总统公开肯定了IBM“智慧地球”思路,2009年8月,IBM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 IBM“智慧地球”中国战略的序幕。近两年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布局,IBM“智慧地球”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被公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与“智慧地球”密切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更成为科技发达国家制定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自2009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纷纷推出本国的物联网、云计算相关发展战略。 2009年1月9日,由澳信中国传媒集团旗下IT168网站主办的“2009中国IT产品创新与技术趋势大会”隆重召开。IBM全球副总裁麦特·王博士在大会做了主题为《构建智慧的地球》的演讲。与大家共享一个新的观念,这也是IBM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所提出的一个观念,即智慧地球,用来控制中国的各电子系统。麦特·王:也许刚开始听到智慧的地球大家有一点不理解,这个跟我们IT有什么关系,就像是我回忆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我们有很多的IT的,在我们刚开始认识他的时候也是不理解,比如说我刚开始提出,后来提出,然后在中间我们还有在推动SOA,很多的时候,很多的客户还有我们的一些用户,他们不一定很清楚为什么会往这个方面发展,今天早上我跟王总、宋总在交流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很可能没有看到一个宏观的、外界的一个变化,就像我们刚开始去年或者是去年中旬的时候发生世界经济危机,我们只是看到说不定是报纸上的炒作,哪里来的危机。今年确实是广东沿海的一些地方感受到了,而且政府也意识到这个确实是我们是连接着全球的经济,不可能在某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跟我们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IBM在这方面,在IT这个方面,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客户,我们的客户就是遍布全球,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意识到下面一步真正的会成为一个智慧的地球。IBM塔尖大规模按照市场金字塔模型,立足金字塔尖尽管拥有诱人的高利润,却很难兼具规模效应。然而,站在IT市场塔顶的IBM,如今却又一次打破常规—其自2008年底高调推出的“智慧地球”愿景,正在掀起新一轮IT企业战略变革的序幕。智慧的地球按照IBM的定义,“智慧地球”包括三个维度:第一,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第二,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企业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根据设想,在“智慧地球”时代,IT将变成让地球智慧运转的隐性能动工具,弥漫于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中。因此,在这样的时代,IBM希望自己能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智慧运转的每个角落,成为人类地球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你可能在选择某种服务时,直接找到IBM;或者在一些看似自然产生的服务背后,了解到提供支撑的力量也来源于IBM。”说出这番畅想的,是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尽管李实恭在眼下还无法对“智慧地球”的未来影响力进行测算和估量,但不可忽视的一点却是,在推动“智慧地球”的过程中,IBM又一次充当了市场的引领者。放大市场实际上,“智慧地球”不是IBM追求规模化的起点。早在1996年IBM提出“电子商务”时,它们就开始有意识地朝着既要保持市场高端地位、又要追求规模的方向努力。而所谓追求规模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放大市场。在外界眼中,从提出“电子商务”,到“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再到此次的“智慧地球”,IBM一直在IT界打高端概念牌。然而,IBM大中国区董事长周伟却认为,这是IBM在改变传统的做事方式。“过去很多时候IBM是后来居上,在对手提出新技术后实现赶超。”然而,这种模式的生命力在“摩尔定律”遭遇IT创新,从而带来行业颠覆之日起就难以为继了。IBM曾经因为固守硬件优势而错失市场变化的机会,并因此遭遇1994年巨亏80亿美元、随后3年累计亏损160亿美元的惨痛教训。所以,“IBM必须改变战略,实现超前,通过创新去创造市场并带动整个产业”。这种风格的改变,简而言之就是放大市场。看看IBM实现超前的路径:先捕捉市场趋势,在内部做好技术和运营模式上的准备,然后向外宣布概念,设法引起行业和客户的广泛关注并激发他们潜在或朦胧的需求意识,在获得这些来自一线应用厂商的共同需求后,聚焦性地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第一时间推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同时,IBM概念的“广播”效应也会为它吸引来大批客户。显然,与之前拿着产品向客户推销相比,这种模式既能强化IBM在客户中的引领者形象,又能让它们获得更大的市场规模。伴随着IT产业的发展变化,从1996年至今,IBM先后推出过3个概念。而这些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的逐渐扩大,则让IBM在市场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在“电子商务”和“随需应变”时代,IBM主要关注用户应用IT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体验;而从“智慧地球”开始,它将融入用户所在领域的业务智能化应用。显然,这种“无处不在”的支撑需求,将让IBM获得更大规模、更纵深的业务。在此前提下,开放合作是IBM放大市场的不二法则。实际在所涉及的市场上,并非所有东西都是IBM的强项,特别是非IT领域的行业资源和技术。正如IBM全球战略计划部负责人所说,“我们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都看到,创新需要众多在更细微层面上具有专长的成员来参与。”因此,为了打造一个涉及面广大的生态体系,IBM采用了包括资本在内的诸多手段,吸引尽可能多的合作伙伴。就连一向自成体系的IBM研究部门,也早在几年前就合作引入了跨学科研究。比如,2008年2月,IBM与沙特阿拉伯合资成立研究院,利用IBM的纳米技术进行联合太阳能与海水淡化的研究。此外,IBM中国研究院也在与合作伙伴和客户进行联合研发。“这个改变在‘智慧地球’推出几个月来表现尤为明显。现在客户主动要求我们研究部门参与研发。”在李实恭看来,这种研发模式对IBM落实愿景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比如,他们曾经根据有限的市场信息判断某类高端技术可能会在3~5年后发挥作用,但是,通过最近与合作伙伴的充分接触,他们发现那类技术在当前就为整个世界所需要。为此,他们重新调整了研发资源,加速相关研究。值得思考的是,和IBM同期看到市场发展机会的其他企业并不少,但为什么唯独IBM在利用机会放大市场上所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究其原因,有专家就认为,这得益于IBM所采取的开放合作商业发展思路与当今世界扁平化的趋势相契合。在论述这一趋势时,《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强调说:“开始于21世纪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等级制度正遭到来自社会底层的挑战,或者正从自上而下的关系变成更为平等合作的关系。”显然,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任何垄断模式都不可能持久,只有合作共生。而合作必须根植于开放。当然,李实恭也承认,开放意味着要有很多弹性,有很多可变通的地方,因此需要企业针对变化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譬如,如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做得不好,企业就没有办法跟合作伙伴共同分享研究并进一步合作应用。“IBM 100年的企业历练和60年的研究探索,让我们具备了这种管理变化的能力。”控盘能力不仅把市场放大,而且还要在里面争取到更大的利益。后一种掌控市场的能力主要来源于IBM以咨询服务为主的商业模式:首先以咨询服务获得客户的认可,然后把IBM生态体系中的相应产品打包成解决方案销售给客户。1996年,IBM全球服务部的组织形式开始独立运行。伴随着服务业务的诞生,IBM也从原来直接向客户推销产品转为服务导向的营销。这种服务型商业模式不仅帮助IBM从衰败中起死回生并恢复王者地位,还让它们成功摆脱了最近一轮的经济危机。2008年,当不少企业都出现生存危机甚至破产时,IBM却获得了历史上最好业绩,全年收入为1 03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利润增长超过18%。这种“要利润,更要规模”的商业模式,看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在IBM却被证明为成功的关键。而在“智慧地球”阶段,IBM关于服务对象、内容等方面将有所提升—此前,IBM的服务影响力面向的是企业CIO,内容则围绕IT应用;而今后,其将设法影响到CEO层面,借此向他们传递关于产业链整合、企业全球化等智慧运营方面的建议。尽管IBM是一家美国公司,但“全球整合企业”(GIE)却成为了它近两年来最有效的市场通行证。目前,IBM有60%的员工、57.87%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它们的全球支付中心在上海、全球采购中心在深圳、财务中心在吉隆坡、人力资源中心在马尼拉……经过这样的全球整合,IBM实现了“全球化”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它们的采购中心由300个缩减为3个,因此节约了250多亿美元的成本。而全球整合的平台也让研发更加便利高效。比如,他们针对中国所做的智能电网、节能减排等项目研究,就集结了全球资源组成全球研发团队。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从智慧地球的思路出发,研究中国问题,不仅考虑属地需求,而要与全球状况联系起来。”李实恭认为,这样做出来的方案,递交给客户后,会为客户增加全球化的能力。当然,客观上也会加速IBM“智慧地球”概念的落实。IBM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其服务部门的研究样板,而研究部门则是整个企业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先行者。譬如,当IBM在市场上向客户展示自己的GIE成果时,研究部门已经在实践GIE的下一步动作。针对如何在属地获得有效信息、如何把信息翻译成GIE平台共用语言,如何利用散布在GIE平台上的全球资源共同合作这些问题,李实恭表示,目前即使解决一个中国内地的问题,其也不用调集远在欧美的团队成员来到中国—后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可以参与中国项目的研究,而到现场拾取问题和需求的任务,就由没有语言、文化障碍的本地团队去完成。最终,这些能力会以服务的形式陆续递交到客户手中。而当客户实现全球化、智能化后,IBM的价值也随之放大。李实恭认为,“这是IBM最好的规模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