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原理

时间:2024-03-26 11:58:03编辑:奇事君

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物理学原理。其指出:不可能同时精确确定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和动量不确定性的乘积必然大于等于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除以4π(公式:ΔxΔp≥h/4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此外,不确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用海森堡自己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在我们生活的宏观世界,我们能用这些物理量几乎描述了大部分自然现象。可是好景不长,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的建立也就200余年。在牛顿力学统治时代,人们没有高精度显微镜,顶多就看个细胞啥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能感知到的物质尺度越来越小。比如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19世纪末通过稀薄气体放电发现了电子的存在,接着到了20世纪初,卢瑟福通过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中心居然有个核,这就是原子核的发现。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不确定性原理

什么是不确定性

什么是“不确定性”?


1.黑天鹅是哪种不确定?

预测包含两种不确定性。

第一种是“偶然不确定性(Aleatoric uncertainty)”, 也叫统计不确定性。它的意思是在给定模型的情况下,在模拟的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有多大。我不能给你准确的结果,但是我能给你一个准确的概率。

第二种是“认知不确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也叫系统不确定性。意思是说你这个模型可能不对。因为知识不确定性而预测不准,那就是我考虑不周,是我缺少重要的认知。

什么叫“黑天鹅”呢?黑天鹅说的是认知不确定性。明知道登山有一定的危险,有人还非得登山,结果摔死了 — 这不叫黑天鹅,这叫运气不好。反过来说,2008年金融危机则可以称为一次黑天鹅事件,因为导致金融危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个机制不在经济学家的预测模型之内。

2.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粒子,既在这里,也在那里。

其他性质也是这样,一个电子的自旋,可以是正和负的叠加态,既是正的,也是负的。当你观测的时候,有一定的几率观测到正的,一定的几率观测到负的。在你观测之前,它既是正的也是负的。

在观测之前,你不能确定它在哪里。你一观测,叠加态坍缩了,你才得到一个确定的“正的自旋”,或者“在左边的缝”。

量子力学是“既在这里又在那里” —— 不仅仅你测不准,而是观测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特定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中国的物理书都把“测不准原理”改称为“不确定性原理” —— 事实上英文本来就是 uncertainty principle.

“不确定性”会导致什么?

1.迷信

渔民进行宗教仪式、运动员追求好运气、鸽子做多余的动作,有的是指望神,有的是靠自己,但是本质上体现了同样一种思维 —— 那就是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总想做点什么事情来干预一下。

这有点像是做科学实验,只不过实验结果永远都是这么做有时候好使有时候不好使。

明知道做了也不一定好使,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因为不做心里就不踏实 —— 这就是迷信。

2.强加纪律

面对不确定性的一个办法是给自己强加一些严格的纪律。有研究发现,1920年代美国经济比较好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去那些比较自由的教堂。等到19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去教堂的人数不但增加了,而且他们去得更多的是充满教条主义的教堂。

3.寻求阴谋论

越是经济不行,社会动荡的时期,人们越热衷于各种谣言和阴谋论。日子越是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越要抓住一点确定感。哪怕是确定的坏消息都是好消息。

4.贫困病

贫困的本质是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贫困带给人的坏影响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而且新研究似乎表明,这种影响能够遗传。

5.制定目标

也许人制定目标,是因为人对目标,有一种心理需求。

登山者爱说“因为山就在那里”,这个意思就是说我登山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出名,登顶就是我的终极目标 —— 人生总得有点意义对吧?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用几年的时间训练,投入重金做各种准备,一旦正式攀登,哪怕天气突然恶化也不愿中途放弃,宁可违反规则也要登顶!我们看珠穆朗玛峰登顶路线旁边倒下的一具具尸体,他们到底是怎么一种境界?

只有心理学家能理解他们。心理学家分析,对这些不顾一切登顶的人来说,“目标”已经不仅仅是目标了,“目标”已经成了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

我为什么?—— 因为山就在那里。

我是谁?—— 登山者。

有了登顶这个目标,我生活中一切事物才有了方向,我才能好好活下去。

心理学家说,这些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目标,是因为他们惧怕“不确定性”。当生活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你一切都可以按照这个目标展开,可以指定详细的计划,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你可以忽略一切与这个目标无关的东西,外界再怎么动荡都与你无关。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呢?你的感觉会特别好,觉得生活特别充实,每天很有干劲。

怎么应对“不确定性”?

1.见机行事,随其自然,没有机会就不要硬做,机会来了就放手大干。世界非常复杂,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而且不可能围着你转。

人生当然可以有一个大的努力方向,但是不应该给自己设定特别具体的硬性目标。你的人生哲学必须考虑不确定性,随时应对机会和风险:

*不要只问自己想要什么,还要看看自己手里有什么工具和条件。不顾条件凭空设定目标,就是妄想。

*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先别想成功了是多大的成就,先想想如果失败,这个损失你能不能承受。

2.一个东西的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它克服了多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现在有一个人,生活非常规律,平时就出现在四个地方:家里、公司、餐馆、健身房。如果我雇你做特工,帮我观察这个人,随时向我汇报他的位置,那你每次给我的信息无非就是“家里/公司/餐馆/健身房”四选一 —— 即使你不告诉我,我也有四分之一的把握猜对。所以你给我的信息价值不算太大。

可是如果这个人全世界到处跑,今天在土耳其明天在沙特阿拉伯我完全猜不到他在哪,那你给我的信息可就非常值钱了。

你的信息出来之前,这个人的位置对我来说是一种不确定性。你的信息,克服了这个不确定性。原来的不确定性越大,你的信息就越有价值。

信息论的价值观是要求选择权、多样性、不确定性和自由度。我们不只想老老实实地活着,我们还想活出“信息”来。

高手怎么应对“不确定性”?

1.战胜认知偏误

人的大脑非常不善于处理不确定的信息。职业扑克选手要提高水平,就必须战胜头脑中各种认知偏误。为此,一个高手必须能够区分以下这些东西 ——

* 运气和技艺

* 信号和噪音

* 决策水平和决策带来的结果

2.拥抱不确定性

普通人刻意避免不确定性,而英雄人物应该主动拥抱不确定性。

注意我说的可不是“不怕不确定性”,而是要“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因为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即使对普通人来说,都是特别有好处的。

平时养尊处优,偶尔饥寒交迫一次,体内的冗余就会发生作用,比如说储备了多时的脂肪这时候就能燃烧掉一些。人体作为一个有机体,对某一部分你给它一点小刺激,小压力,只要有足够的缓冲时间,它都能够恢复过来并且变得更强。

这正是健身的意义所在。故意搞些高强度的活动挑战身体极限,就能让身体慢慢升高极限,越练越强。

那么根据这个反脆弱的原理,日复一日采用同样的健身套路就是不好的。因为人体能快速适应新局面,一旦身体已经适应了这个套路和强度,就没有什么新的潜力可挖了。这也是为什么健身减肥都是初期效果最好,可是很快就能达到一个不再进步的平台区。

所以应该不断变换花样。这个项目进入平台期,那就赶紧换个项目让身体继续进步。这跟学习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学个什么东西最好时刻让自己保持在“学习区”,而不要停留在“舒适区”。

所以不论你是学习知识还是健身养生,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时刻挑战自我去应对新局面,才是符合“天道” —— 也就是进化论 —— 的做法。

从学习和创新的角度,主动增加一些不确定性 — 读几本自己领域之外的书、了解一个和自己业务无关的业务,还容易带来惊喜。从做事的角度,不确定性可以帮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比如随机的输入可能会暴露一个软件意想不到的bug,使我们找到平常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3.主动增加不确定性

我们还可以从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这个视角审视一下人生。

我们平时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就是要减少世界给自己的不确定性。新人看哪里都新鲜,老手看哪里都是俗套 —— 只有这样,他才能从一大堆可预测的事物之中敏感地抓住那些不寻常之处,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而我们做事,则要给世界增加一点不确定性!别人都以为我会这么做,然后我就真的这么做了,那我跟一台机器有什么区别?我要输出信息,就得做一些别人想不到我会做的事。

信息就是意外。从“信息论”这个维度出发,有两种事情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做的:

*出乎别人意料的事;

*给自己增加选项的事。

4.制造固定的仪式感

有一种说法认为越是经常面对不确定性的人,越容易迷信。普通人上班拿固定工资不确定性不多,就不怎么迷信;而运动员和演员的收入乃至个人荣辱都随时跟着成绩变化,就比较迷信。几乎所有运动员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赛前准备流程,就如同宗教仪式一样丝毫不差。很多人还带着幸运护身符,有的足球教练一到比赛就要在西装里面穿一件已经很破旧了的衬衫 —— 因为那是他的幸运衬衫。普通人对此表示:呵呵。

迷信不迷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高手需要一套固定仪式来让自己进入状态。

比赛状态和工作状态都不是自然状态。自然的人面对大场面的比赛会紧张,自然的人坐在电脑前更想看看新闻而不是马上潜心工作。固定流程,是顺利进入状态的好办法。

我们以前在说过,学习和锻炼应该搞些多样性来保持趣味,但是这本书考察高手的做法,多样性确实不多。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做的是一件特别不确定的事情,所以要在其他所有方面增加确定性。

5.刻意制造震动

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经常会面临去无可去的局面。作家写小说写到一处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了,科学家搞科研遇到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就是需要任意的震动的时刻。我以前就听说,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一个人跑到电影院看电影,常常看完电影就获得一个新的灵感。

所以分心也好,任意的震动也好,其实就是给创造过程来一点不确定性。而真正的创新者,不但不怕不确定性,还要时刻欢迎,甚至主动增加一点不确定性。

6.坚持

单个项目的成功,由两个变量决定。

第一个变量叫 r 值,r 代表想法的好坏。r 值越高,这个想法如果能实现的话,它的影响力就越大。

第二个变量叫 Q 值,代表你把这个想法实现的能力,也就是你的执行力。

用 S 代表成功,那么巴拉巴西告诉你一个公式:

S = Qr.

r,是不可捉摸的。Q,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产量,你自己可以控制。这就是成功第五定律 ——

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成功就可能在任何时候出现。

现在很多人爱说“拥抱不确定性” —— 请注意,说我不怕 r 值的不确定性,对各种想法持开放态度,这可不叫“拥抱”不确定性。你得主动出击,毫不懈怠地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下去,没有新 r 值就难受,这才叫拥抱。


不确定原理是什么?

不确定原理指的是:不确定性原理是由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这个理论是说,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以4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此外,不确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用海森堡自己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不确定原理的宿命论:很多人强烈地抵制这种科学决定论,他们感到这侵犯了“上帝”或神秘力量干涉世界的自由,直到20世纪初,这种观念仍被认为是科学的标准假定。这种信念必须被抛弃的一个最初的征兆,它是由英国科学家瑞利勋爵和詹姆斯·金斯爵士所做的计算,他们指出一个热的物体——例如恒星——必须以无限大的速率辐射出能量。按照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定律,一个热体必须在所有的频段同等地发出电磁波。例如,一个热体在1万亿赫兹到2万亿赫兹频率之间发出和在2万亿赫兹到3万亿赫兹频率之间同样能量的波。而既然波的频谱是无限的,这意味着辐射出的总能量必须是无限的。

不确定原理是什么?

不确定原理是什么? 如果你要详细的答案 那需要你有很深的 数学和物理知识才能看懂过程和推导 如果那样的话,你也不会来问了 . 所以 我简单的和你说, 对于一个物体,你不可能确定它同一时刻的位置和动量 (之所以不说 速度 ,是因为还牵涉到相对论) 这个就是不确定原理. 它是量子理论的 支柱之一! 如果 错误 我们的世界就得重写! 又名“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 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 h/2π (h是普朗克常数)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光子理论中的不确定原理是怎么确定的? 量子力学中,任意两个不对易得物理量不能同时被精确的测量 比如你要测量一个质子的位置和当前的运动速度,你就要去“看”它,就要用(至少)一个光子去照它,但你一照,也就改变了那个质子的本身状态 你可以用某种照射方法(比如用不同粒子,或不同强度的光)测得尽可能精确的质子位置,但不可避免会把它“打飞”,所以它原来的速度你就得不到了。你也可以另一种方法去测它的速度,但代价是改变了它的位置。 总之不可能速度位置都精确得到。 除了位置与速度,还有能量与时间也是一对,还有很多。 但注意!这并不是说,测量前速度和位置都是确定的量,只是自然法则不允许我们同时知道它们,不是的!而是它们根本就不确定! 其本质区别在于:经典物理的测量是去了解一个已经存在在那里的确定了的量。而量子力学中,测量前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状态,测量实际上是“参与其中”,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导致原先的“不确定状态”变成某几个可能的“确定状态”之一,然后让你观察到。这是量子世界的办事法则。 什么是量子假说,还有不确定原理是什么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认为,辐射是由一分分的能量组成的.就像物质是由一个个原子组成的一样.辐射中的一份能量即是一个量子.量子的能量大小取决于辐射的波长,波长越短,能量越大;波长越长,能量越小.换句话说,就是量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与频率成正比. 不确定原理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 h/2π (h是普朗克常数)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不确定原理被推翻了吗? 是的 为什么不确定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源于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假设,是一个推论 对于静止粒子根本不存在 不确定原理是提出者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家 不确定原理是提出者是(德国)的科学家 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于1927年提出。本身为傅立叶变换导出的基本关系:若复函数f(x)与F(k)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且已由其幅度的平方归一化(即f*(x)f(x)相当于x的概率密度;F*(k)F(k)/2π相当于k的概率密度,*表示复共轭),则无论f(x)的形式如何,x与k标准差的乘积ΔxΔk不会小于某个常数(该常数的具体形式与f(x)的形式有关)。 人,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原理”究竟是啥意思 是可以同时知道的,然而三个角动量并不对易),动量完全确定的粒子代表着一束平面波,他就会变化到和动量有关的许多状态组成的集合(动量的本征态),没办法)。 上面的例子和原来薛定谔猫的例子并不一样。 其实重点在于微观的粒子作为有波粒二象性的存在其实来说。] 那么薛定谔的猫又是怎么回事呢。所以任意去选择一个测量动量之后的状态,你都会得到一个确定的动量和不确定的位置。 现在已经说了足够多可以解释薛定谔的猫了,如果AB两个物理量是不对易的,但是猫的毛的颜色又变得不确定了(这个就和宏观的现象有很大的不同了。但猫就是这么自信。 (事实上呢,也是一般提到不确定性原理常常举的例子:如果将粒子理解成波的话(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完全是对的,但是在我们讨论的问题里面是对的),这些状态都具有确定的动量。按照前面说的,谁也不知道里面的猫到底是什么颜色,活着没有。如果这个时候,有人伸手从盒子里面揪出了一根猫的毛,发现猫是白色的,于是我们就测得了猫的颜色,那就是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其中一个后果就是,一般是对波函数用Fourier带宽定理来做的。上面只是说明了如果坐标和动量是无法同时“测准”的。) [举一个例子,不确定性原理和薛定谔的猫说的是一个东西的两个不同侧面: 所说的同一个东西,这些状态就不具有确定的位置,比如说A是猫的颜色?这里就要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测不准”。 首先来说,对于一个量子态的测量会对这个量子态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可以知道电子的总角动量为0,你测量它的动量的话,为了得到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如果两个物理量A和B相互是不对易的(你现在不用明白不对易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两个物理量(一般)无法同时“测准”(这里解释一下:“测准”的意思并不是实验仪器不先进,精度不高之类的,而是从原理上当A取了一个确定的值之后。 量子力学最基本的对易关系告诉我们同一个方向的坐标和动量是不对易的,于是有了海森堡不确定关系,三个角动量的分量也为0,因为猫是一个宏观的物体)。如果我们把一只猫放到一个暗盒里面,B的取值就是不确定的。为什么说一般呢,是因为有一些特例,如果我们再用红外线成像去测量一下猫是否还活着(注意是在刚才的基础上测量,比如说基态的氢原子,B是猫是否活着(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量肯定是对易的,然而平面波是弥散在整个空间的,所以它的位置不确定;如果粒子的位置完全确定的话,粒子就代表着空间里的一个很尖很尖的波包,然而这个波包所包含的动量就是完全不确定的,不是重新测),那么猫的死活就是确定的了,也就是说一个量子态是很脆弱的,如果你去测量他,他就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量子态很听话。但是这个时候,猫的死活就是不确定的(有可能你揪了人家一根毛人家就死了,只是我们不知道的)。 那么这个时候 不确定原理与唯物辩证因果律不是矛盾的吗 这个问题还真心不好说,实际上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过程。 爱因斯坦认为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违背了因果律,所以一辈子不接受波函数的概率解释;相反哥本哈根学派在微观上完全摒弃了因果律的概念,或者说以另一种姿态来描述粒子的行为。


上一篇:测序

下一篇:db9接口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