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气象卫星是那颗?
中央台只是播,预报归气象局。
我国气象卫星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极轨卫星围绕南北极跨越赤道飞行,飞行一圈约102分钟,轨道高度830公里左右。卫星所经过地点的地方时基本相同,所以也称为“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它的优点是可以对全球任何地点进行观测,主要用于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监测以及气候变化研究。静止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距地面约35800公里,与地球自转同步运行,卫星看上去好像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空不动,可以观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区域,也称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它的优点是对局部地区可进行15-30分钟高频次的观测,可以捕捉到快速变化的天气系统,主要用于天气分析特别是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的预警和预报。
我国的气象卫星包括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
气象卫星在太空对地球大气进行观测时,地面上的各种气象变化都能反映在气象卫星的各种观测仪器上,并拍成气象卫星云图返给地面。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返还的卫星云图知道各地的天气状况了。在台风刚刚形成,远在千里之外的时候,天气预报员就可以根据气象卫星拍摄的卫星云图了解它的外貌特征,确定它的中心位置和强度,并且追踪它的移动路径和方向,同时也可以告诉人们,做好准备,免遭台风的侵袭。
并且,气象卫星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观测的时间长,观测的地域广及观测的数据汇集迅速,等等。气象卫星绕着地球飞一圏所收集的气象资料,比地面上上万个气象台站一昼夜收集的资料还多100倍!气象卫星拍摄一幅卫星图片覆盖的面积比我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10倍之多!
中央电视台卫星云图的预报是怎样的?
气象观测预报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的出现为气象观测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气象卫星上装有各种气象遥感器,能够遥感地球及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能够探测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地面。地面台站将卫星送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图片,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即可得出各种气象资料。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气象云图就是根据气象卫星发回的气象探测资料绘制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有两种,一种是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各种不同的云系和经纬网络;一种是极轨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海洋、云层、高原、沙漠、冰雪、植被和河流。卫星云图还分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全景云图和区域云图。直接从卫星上接收的云图只是黑白图像。为研究的方便和使观众易于看明白,气象工作者为云图画上国境线、城市标记,并根据光谱原理对云图进行了色彩加工,使之接近人的视觉习惯:绿色表示植被;赭黄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等等。由于大片云系会反射太阳光,气象卫星接收到的各种云系的信号是灰白颜色,因此我们从卫星云图看到的大片降雨云系的色彩是灰白的,而不是浓黑色。制作卫星云图的工作相当复杂。每天早上值班天气预报员要确定天气预报使用的云图种类。气象中心的人员按需要将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包括云图定位、拼接处理、投影变换、几何畸变校正、辐射畸变校正、绘制等压线和等温线等。通常每天接收两次极轨气象卫星的图像资料,每次接收到的是相邻三个轨道(每个轨道约横向3000千米宽)气象资料,这些资料经过投影拼接才能得到一张可完全覆盖中国的气象云图。接着还要进行彩色合成及局部放大。另外,每隔半小时还要接收一次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它覆盖约四分之一的地球表面。将这些云图做成动画片形式可生动显示各个云系的变化,据此可对天气系统的趋势作出预测。1960年4月,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证明了使用卫星进行气象观测的巨大价值和优越性。气象卫星观测的地域广阔、观测时间长、观测数据汇集迅速,因而能提高气象预报的质量,对长期天气预报更有重要意义。气象卫星所提供的气象资料已被广泛用于日常气象业务、气象科学、大气物理、海洋学和水产学的研究。气象卫星的发展和应用异常迅速。气象卫星逐步由低地球轨道扩展到太阳同步轨道,再进一步发展到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就可以实现对全球的气象观测。目前全球性的气象卫星观测网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及时性,并能预先预报灾害性天气,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60年代初,中国已对气象卫星技术和大气遥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从7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国外气象卫星发出的资料,对云图分析、红外和微波遥感以及天气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80年代,引进了美国“泰罗斯-N”系列气象卫星单站接收处理系统,1986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在电视中播发了卫星气象云图和气象预报。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中国先后发射成功两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卫星气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云一号”的主要遥感设备是两台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3000千米,星下点分辨率1.1千米。各通道分别用于拍摄白天云图,昼夜云图,水、冰、雪和植被图像,海洋水色图像,地表、海面温度及图像。星上其他重要设备还有三种图像传输系统和计算机。卫星为1.4×1.4×1.2米的六面体,重900千克,运行轨道高度为901千米,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地面系统由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地面资料接收站和设于北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资料处理中心构成。广州和乌鲁木齐接收的资料通过通信卫星实时传送到中心,北京的资料通过微波传至中心。中心对气象卫星资料进行处理,制成卫星云图,供气象研究和预报使用。在这两颗卫星正常工作期间,中国气象预报工作采用了自己的高质量卫星云图。除使用“风云一号”卫星的云图外,中国通常都是接收和使用美国的“诺阿”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的“葵花”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资料。
我国空间科技领域的成就有什么
中国的空间技术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1956年把开发火箭技术纳人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
1957年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1958年毛泽东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5年将发射人造卫星列人国家重点项目。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第五个有能力用自制火箭发射本国研制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5年,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1984年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中国政府于1985年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以来,先后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巴基斯坦卫星、瑞典卫星、澳大利亚通信卫星、美国休斯公司卫星等。
1997年底,中国已发射了自行研制的45颗卫星,其中返回式侦察卫星17颗,还为外国发射人造卫星20颗。在增强国防实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跨入世界航天技术的强国之列。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系列运载火箭。
中国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先后研制成功了“长征”系列的13种运载火箭,形成了四个子系列,即“长征一号”系列、“长征二号”系列、“长征三号”系列和“长征四号”系列,它们能够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各种应用卫星或其他航天器。“长征一号”系列运载火箭适合运送质量较小、轨道较低的有效载荷。“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且质量较大的有效载荷。“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的主要任务是将质量较大的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是目前中国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主力火箭。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就是用它发射的。“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主要任务是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和回收卫星技术。中国已掌握了“一箭多星”发射技术;也是继美国和前苏联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回收卫星是一项难度很高的综合技术,特别在中国本土的有限地域内准确回收,技术要求更高。而中国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回收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成就,已经12次在四川中部多湖泊多河流地区,准确地将卫星回收。具备了发射载人飞行器奔月的条件和建立永久性空间站的基础。中国正着手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研制具有更大容量、更大功率的通信卫星和其他一些应用卫星,已基本具备了发射载人飞行器奔月的条件和建立永久性空间站的基础。
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日凌晨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发射成功。第三艘无人飞船“神舟三号”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成功,“神舟四号”飞船在2002年12月4日发射升空,并成功地回收了返回舱。中国第一、二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已于2003年10月15日和2005年10月12日分别升空并成功返回。
中国已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依靠本国能力将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三个国家,成为太空大国俱乐部的一员。卫星应用取得重大成就。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力量集中到急用、实用的应用卫星上来,从而为航天技术如何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指明了方向。中国航天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例如,在京津塘地区运用航天遥感技术同地质物理化学分析相结合,找到了一级铁矿6个,二级铁矿5个,节省地质费用30多万元;从1986年开始先后8次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包括水稻、小麦、青椒、番茄、西瓜、甜瓜等50多种植物、300多个品种的太空“修炼”,受失重、宇宙照射、温度和时律的作用和影响的种子,在江西、黑龙江、广西、海南、上海、北京等地培育试种,水稻亩产达750千克左右,青椒一个重400克,亩产高达5000千克,病情指数减轻55%左右。若1颗卫星带400千克种子到太空育种,再回到地面选育,以每亩增15%(即40千克)计,10亿亩即可增产400亿千克,足够2亿人吃1年,等等。此外,在减灾、国土普査、广播和通信事业方面,人造卫星也都发挥了重大威力。同时,由于空间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中国还自行研制装备了各种中远程洲际战略导弹,以及多种防空和海防等战术导弹,从而大大提髙了军队现代化装备水平,增强了国防实力。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载人航天,空间站、航天飞机等航天器将遨游于太空。
空间技术的主要成就
由于空间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极为迅速。继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美国于1958年,法国于1965年,日本、中国于1970年先后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引起世界轰动。世界上航天投资最多的是前苏联和美国。至今发射的4000多个航天器中,前苏联、美国占绝大多数。此外,欧联、中国、日本、印度、加拿大等也都有一定的规模。中国依靠自力更生,至今共成功研制和发射不同的国产人造卫星约40颗,建成了卫星陆海测控网和大量地球站,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现简要介绍世界航天的主要成就。(一)空间技术方面航天运载工具的发展是40年最重要成就之一。至今作为空间飞行器的运输工具主要还是一次性的运载火箭,这方面最发达的是前苏联、美国,此外是法国、中国、日本和印度。世界上的典型的大型火箭,有前苏联的质子号,美国的大力神号,法国的阿里安娜号,中国长征号、日本的HZ火箭,它们可以把重型卫星送到远离地点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中国已经发展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建成了3个发射基地,不仅发射国内卫星,而且提供国际发射服务。另一种运载工具是航天飞机,航天飞机可以多次使用,但造价高,风险大。美国最早发展航天飞机,运载能力20吨,载乘3~7名宇航员,飞行轨道高度200~400公里,倾角大约28度。人造地球卫星对军事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卫星技术发展极快。世界上除美国、前苏联外,欧联、中国、日本和印度等都具有研制卫星的能力,并发射了多种应用卫星。通信卫星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80年代发射了东方红二号静止通信卫星,90年代又发射了通信能力比前者大10倍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已经发展到第八代,一颗卫星的通信能力可达几万条话路,可以同时转发几十路电视节目。卫星发射功率的增大及点波束技术的进步,使得地面站小型化成为现实。卫星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卫星的在轨寿命长达12~15年。资源卫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陆地卫星和法国斯波特卫星,它们具有高分辨率和多谱段的遥感能力,对陆地资源调查具有重要价值。气象卫星有极地轨道和静止轨道两种。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可飞经地球所有地区,可提供长期天气预报资料,世界上只有美国、前苏联、中国研制和发射了这种气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相对地球表面固定不变,可实时连续观察本地区的云层分布和变化。1997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的风云二号卫星就是一种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导航定位方面的代表是美国GPS卫星,它由18颗卫星组成,可在全球导航与定位,精度达到米级。可返回式卫星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和科学价值,至今世界上只有前苏联、美国、中国具有回收卫星的能力。中国的返回式卫星具有极高的成功率,其水平之高为国际所公认。载人航天是40多年来航天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美在发射本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就竟先发射载人飞船,主要是要争夺世界第一。前苏联是世界第一个宇航员上天的国家,而美国宇航员首先登上月球。载人航天的经济效益一直在争论,但在政治上影响很大。至今已有400多人次进入太空,前苏联略为领先,进入太空人数和停留时间均超过美国。美苏两国发展道路略有不同,前苏联发展的顺序是飞船——轨道站——空间站;而美国是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载人航天技术进步较快,不仅宇航员可出舱活动,还可以修复出故障的大型航天器,以及操作航天器交汇对接等。深空探测主要是对太阳系各大行星及其环境进行探测。世界上已发射了100多个科学卫星和深空探测器,有许多重大发现,包括对地球周围环境的调查,发现地球内外辐射带,了解了地磁场分布,发现月球冰湖等。多种深空探测器还调查了太阳系各行星及其周围情况,如小卫星和大气环等。40年来空间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概括说,运载火箭的运送航天器的能力从几十公斤增到 100吨;卫星获取和传递信息能力大幅度提高,一颗通信卫星的电话由几十路增至几万路;卫星寿命从几十天增到几年至十几年;人在空间停留时间从几个小时增到一年以上。总之,主要指标都提高了2~3个数量级,而价格大幅度下降。(二)空间应用成就40年来空间技术的成就是巨大的。它已迅速并广泛应用于众多的领域。当代航天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军事和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已深入到每个家庭、个人生活之中。1.卫星通信、广播。通信卫星技术进步,使它在通信和广播领域迅速推广应用,世界上跨洋通信几乎全被通信卫星所代替。许多交通不便,通信干线不到之处,以及海上、空中、灾区通信卫星更显出优越性。卫星通信可提供有关信息传递的 100多种业务。以国际通信卫星系统为例,其业务活动效益每年达100亿美元。卫星电视广播的应用已众所周知,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新闻文化生活,而且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我国开通的卫星电视教育频道为例,已有5000多个卫星电视教育接收台,接受各种教育人数达2000万以上,效果很好。2.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于范围大、时效好、精度高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海上舰船、空中飞机、陆上车辆的行驶导航,以及各种工程建设和业务活动中的定位。美国GPS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到米级。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为各种交通工业提高运输效率及安全保障做出重要贡献。3.资源调查和测绘。利用卫星照片调查陆地和海洋资源已广泛应用,并被证实是有效的方法,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而且时间快。我国已利用国内外卫星对全国的主要经济区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勘测和调查。同时,还利用卫星照片绘制了地形图和各种专业图。4.气象与灾害预报。气象卫星不仅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同时对台风、暴风雨等的预测以及海面温度的监测和海洋渔业的发展都起着极为有效的作用。自从有了气象卫星以来,台风天气预报几乎准确无误。我国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对森林火灾、洪水等多种灾害进行监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军事应用。应用卫星中军事卫星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通信指挥、导航和气象保障等。侦察卫星不仅可以实时大范围监视敌方的军事行动,而且可以对重要军事目标进行详查。各种军事卫星不仅提供平时部队各种需要,而且在战时发挥重要作用。典型应用是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利用多种军事卫星参加了作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空间技术在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世界上先进国家的科研机构对生命科学、宇宙科学、日地空间环境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中国在微重力科学实验和太空植物育种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