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哪年成立
一、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1958年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62年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并入扬州工业专科学校
1983年淮阴职业大学创建
1985年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创建(与淮阴职业大学合署)
1986年淮阴职业大学撤销
1990年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并入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创建
二、淮阴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
1975年淮阴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
淮阴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更名淮阴职工大学
三、江苏农垦职工大学
1977年江苏农垦职工大学创建
2000年淮阴工业专科学校、淮阴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江苏农垦职工大学合并升格为淮阴工学院
淮阴工学院现任校长是谁?个人简历?
李北群
[1] 李北群,1969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炮车镇,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在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博士在读,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10年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研究员职称。2014年5月,担任淮阴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
中文名
李北群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江苏省徐州市
出生日期
1969年10月
职 业
淮阴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
代表作品
知识经济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
目录
1基本信息
2学习经历
3工作经历
4社会兼职
5荣誉称号
6研究领域
7近期所著文章
8科研贡献
▪ 科研课题
▪ 科研获奖
1基本信息编辑
李北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在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博士在读,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10年起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2014年,拟任淮阴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1]
2学习经历编辑
1987.09—1991.06,南京大学气候学专业,获理学学士;
1995.09—1998.06,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7.09—2011.09,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2]
3工作经历编辑
1991.07—1999.0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部,历任:秘书,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其间:1997.08—1998.02,借调中国气象局科技教育司工作);
1999.04—2001.0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助理(其间:1999.08—2002.11,兼任学校征地办副主任);
2001.01—2006.0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建处副处长(其间:2005.04—2006.02,兼任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2006.03—2006.1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高教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2006.10—2007.0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高教所所长;
2007.06—2007.1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高教所所长;
2007.10—2010.1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局省共建办主任;
2010.10—2014.0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2014.05—至今,淮阴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4社会兼职编辑
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2]
5荣誉称号编辑
2007年,第二届江苏省优秀软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7年,江苏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江苏省第九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11年,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
6研究领域编辑
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与研究生指导工作,承担本科课程讲授。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等课题十多项。
近年来,在《中国高教研究》、《江苏社会科学》、《江苏高教》、《学海》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出版著作一部。[2]
7近期所著文章编辑
1、《知识经济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苏南科技开发》,2002.1,第一作者。
2、《试论现代教育科学功能的内容及其实现过程》,《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第一作者。
3、《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探析》,《江苏高教》,2002.05,第一作者。
4、《推行学分制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06,第一作者。
5、《奥尔托加文化素质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江苏高教》,2005.05,第二作者。[3]
6、《一流大学建设“:高教强省”的关键》,《学海》,2006.06,第一作者。
7、《高等学校巩固评建成果的策略探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第二作者。
8、《论高校督导制度在教学监控中的作用》,《学大众科》,2006.07,第二作者。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发展和谐教育的思考》,《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第二作者。
10、《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努力打造江苏省内的一流大学》,《江苏高教评论2006》,第一作者。
11、《新时期高校开展创新型教学督导工作的探析》,《辽宁教育研究》,2007.03,第一作者。
12、《高等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学海》,2007.06,第一作者。
13、《素质教育与现代大学的使命》,《江苏高教》,2007.06,第一作者。
14、《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江苏高教评论2007》
第一作者。
15、《大学实行学院制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8期。
16、《对我国再度兴起学院制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3]
8科研贡献编辑
科研课题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大学新生网络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人;
2.“十一五”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研究与实践》,主持人;
3.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滚动课题《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2007年,主持人;
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学校的制度再造与文化更新:对一所大学系部优化改革的个案研究》,主持人;
5.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课题《气象事业发展愿景与高校气象人才培养适应性改革路径》2007年,主持人;
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第二主持人
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等学校实行学院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第二主持人
8.校教改课题《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制度的实践与探索》2007年,主持人;
9.校教改课题《全面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2007年,主持人。[3]
科研获奖
《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制度的实践与探索》(系列成果)获江苏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二等奖[3]
参考资料
1. 省属高校任免公告,第13个李北群 .人民网 .2014-04-24 [引用日期2014-04-24] .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校领导-李北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官网 [引用日期2014-05-5] .
3. 师资力量 - 教师信息- 正文- 李北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网 [引用日期2014-05-5] .
词条标签:
人物学者气象教育
孙爱武的简介
孙爱武是一个顶尖的研究学者,1998年去美国留学,在《科学》杂志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纽约州立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博士,在国外8年,在世界的一流实验室工作过,被《Soft Materials》杂志约过专稿。回国之后在北京街头摆地摊半年,经常以馒头和矿泉水度日,并自称受到了不公的待遇。38岁的孙爱武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工专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半年前,他回国未找到工作,在海淀五道口一农贸市场摆地摊为生,靠煮土豆、红薯充饥。因无力抚养,一个不满周岁的儿子被未成年保护中心收容。孙的同学和亲属称,他的妻子也是美国研究生毕业,夫妻两人精神都不稳定 。
孙爱武的学术信息
家乡:潍坊寿光教育:博士,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2006年硕士,高分子化学(polymer chemistry),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998年本科,南开大学,天津,1995年经历:研究员,石油处理研究所,中石油,北京,1998年至2001年研究:设计与综合工业表面硫醇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出版物:爱武孙,N.S.Goroff, “通过超分子聚合形成的共轭碘带帽杆聚合物的研究”,手稿准备中。L. Luo, 爱武孙, C. Wilhelm, C. P. Grey, J. W. Lauher, N. S. Goroff,“一种主客体奇偶效应和一个非常简单的聚(二乙炔)的全面特性”,提交于美国化学会志,2008年爱武孙, J. W. Lauher, N. S. Goroff,“制备聚(diiododiacetylene):一个有序的碳和碘共轭聚合物”,美国自然科学杂志,2006, 312, 1030-1033爱武孙, S. Han, Y. Hu,“运用氯化镁,丁脂,氯化锗对乙烯聚合物催化的研究”,石油化学工程,2000, 29(9), 664-667爱武孙, S. Han, Y. Hu,“对于利用氯化镁支撑的双金属复合催化剂对宽分子量分布聚乙烯准备的研究”,高分子学报,1999, 6, 74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