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历朝历代过春节时有诸多丰富的年俗,就连这春节的名字,流传下来的都有许多,那么今天的小编就为你介绍,古人管春节叫什么!
春节在古代的叫法
在我国历史上,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民国以来实行公元纪年后,元旦一词专用于公历新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称春节。然而,几千年的传统印痕再现了古代国人过春节的喜悦心情和当时的狂欢场面。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至于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
古代春节食俗
饺子是中国一道著名的速食面点,其出现历史比较早,最初叫“饼饵”,传说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他将药包进面皮子里,煮熟后连汤带水,让病人一起服用,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张仲景“祛寒娇耳汤”。
到三国时,有一种“月牙馄饨”与今天的饺子外观一样,也被视为水饺。在唐代,饺子则被称为“牢丸”,如果是水煮的叫“汤中牢丸”,蒸饺则叫“笼上牢丸”。
饺子的历史虽然这么长,但吃饺子这一过年食俗,到了明代才盛行。我查了《中国饮食史》《中国风俗通史》,在明以前均不见大年初一吃饺子的食俗。
明代又称饺子为“扁食”“粉角”“水饺子”“蒸面饺”等,概因熟化的方式不同。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了明代人过新年风俗:“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扁食,奉长上为寿。”
明朝时,宫里还把饺子称为“水点心”。刘若愚《明宫史》“正月”条记载:“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纸炮……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
现代一些人家有在饺馅中塞金属钱币,以占卜家庭成员新年财运的风俗,也是明代形成的。明代嘉靖山西《曲沃志》中便有这样的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到了清代,大年初一吃饺子这一食俗进一步巩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元旦”条记载:“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此外,明宫还有一种特殊的食俗,在大年初一有吃驴肉“嚼鬼”的说法。《明宫史》称:“又骗头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称驴为鬼也。”
春节的习俗
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春节文化。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