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学
一、导语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当你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时,你会更容易被影片中的情节所感动
而当你一个人看时,你却会更加理性地分析电影的优缺点
当你身处一座拥挤的体育场,人们兴高采烈地为同一支球队欢呼时,你也不禁会跟着热血沸腾起来。
这就是群体心理学的奇妙之处,它探索了我们在群体中是如何被影响和塑造的。
二、正文
群体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处于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的群体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群体心理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体概念的界定、群体分类、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从众行为、群体与其成员的相互作用、领导与权力等。在对这些理论的研究中,群体心理学领域提出了不少相关理论,其中描述了在人们本能地对他人的模仿、在被他人监督下人们工作效率增加和降低的规律、社会现象如何给人以压力和影响、群体如何思考并做出决策、群体在一个强力的领导者下被带偏等等。
在日常生活和管理实践中,群体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广告和市场营销中,市场策划人员使用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来理解消费者的群体行为和决策过程,从而设计更具吸引力和有效的广告策略,譬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请明星代言,或是高频铺设广告等。在组织管理中,了解团队合作、领导力和群体决策的原理可以帮助管理者优化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譬如说,有一个死气沉沉,官大一级压死人,员工不敢向上级提出意见,工作效率低下进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团队,如果更换一位了解团体动力学和从众效应的管理者,其可能就会主动营造开放和信任的氛围,为员工提供匿名意见箱等渠道来改善整个恶性循环。
三、拓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多数影视作品都涉及着群体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比较经典的诸如《十二怒汉》,一部经典的法庭剧电影,它展示了一个陪审团如何在一个人坚持自己观点并说服其他人改变看法的过程中做出公正判断;《飞越疯人院》,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它描绘了一个精神病院里一个叛逆者如何挑战权威并带领其他病人寻求自由;经典的《1984》一部根据乔治·奥威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它描绘了一个假象的极权主义社会中普通人在大众宣传和思想控制的压力下尽力保持自我意识和爱情的故事。
四、结语
总之,群体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思维在群体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应用广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群体行为的原因和机制。通过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集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社会互动和管理效果,避免像诸如二战时期那样作为一个大群体的整个社会在极化下走上歧路等等。
心理群体
以上大致是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定义的群体,下面谈谈我的的一些看法。
定义中的心理群体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具有共同的心理目标或者心理诉求的人。具有共同的心理目标或心理诉求的前提条件是,他们的目标或者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才会具备这些心理目标或者诉求。而引发这种不满足的外界条件,就是前面所定义的某一事件或者演说等等。也就是说,当某一外界因素引发了某一群人的预计的目标无法得到满足或者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就会形成一个群体。
同时这种心理诉求,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而这一事件把这一无意识的状态真实触发。网上有看到一个例子,比如在火车站的人群是不属于一个心理学上的群体的。但是当车站发生了恐怖事件,这群逃生的人就可以构成一个群体,即此时这群人的生存的需求因为恐怖事件被无限放大,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这群人就具备了共同的心理诉求,也就是“活下去”,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个群体。
那么在一个公司中一起工作的人们,为什么不可以称作为一个群体呢?因为在工作中,虽然大家的共同目标肯定都是把团队内的项目做好,但是这个传统意义上的群体是一个分工充分细化的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拥有的目标和这个群体目标其实是存在差异的。就像前面在火车站的人群一样,他们坐火车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去往的不同的地方甚至只是享受坐火车的感觉,所以大家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同样工作中的工作也只是手段,他的目标是获得金钱生存下去,在人们正常工作的时候会获得相应的酬劳,他的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满足的,所以这种心理诉求是极其微小的,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其他诉求。但是当这个真实的心理诉求,也就是“获得足够的金钱生存下去”这个目标被摧毁的时候,他最底层的心理诉求就被激发出来。这时候这群人就可以称之为一个群体。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公司处于倒闭或者裁员的阶段,员工有时就会自主的结合在一起,因为这时候他们生存下去的目标就受到了挑战,所以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心理诉求。
所以我个人认为,判断一群聚集在一起的人是否是一个群体?或者说即使通过一种虚拟的状态网络聚集在一起的人是否构成一个群体?在于他们是否具有共同的最根本的心理诉求,同时这个心理诉求当前是否可以被满足?当这个诉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这么一群通过真实的地点或者虚拟的世界聚集在一起的人就是一个心理群体。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
一个种族的所有个体因为遗传而得到的共同特征的总和,构成了该种族的灵魂。 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 因为从属于一个流派,就意味着会接受该流派的偏见和成见。 能够治理人的,是观念、情感和风俗,他们是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东西。 群体对理性一窍不通,相反,他们却精于行动。 仅仅通过描绘一个人的罪行,是无法了解他的心理构成的。 人们永远都不会根据存粹理性的要求去行事。 有些想法,有些事情,只有在个体成为群体时,才会涌现出来,或者转化为行动。 在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和他的鞋匠之间,在智力上可能存在一个深渊,但从性格和信仰角度来看,差别经常很小,甚至不存在。 群体添加的,不是智力,而是平庸。所以群体在智力上是比个体更低。 群体是匿名的,因此也是不负责的。一直控制住个体的责任感,会完全消失。所以,他会特别容易放纵自己。 一个在一定时间内沉浸到一个行动的群体中的个体,很快就会进入一种特别的状态,与被催眠者被完全吸引、诱导的状态非常相似。 从属于群体的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已经不再具有意识,可以通过暗示去指挥。所以群体中的个体就像沙子中的一粒,随风吹起。 群体的特征:冲动、易怒、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缺乏批评精神和判断、情感夸张过度以及其他特征。不可能对他们来说不存在。看不到矛盾。 让群体感到震撼的人,是一些传奇的英雄,而非真实的英雄。所有最不真实的事,往往是最能震撼人的。 每个文明,都产生一小部分根本性的理念,它们很少更新,像一条缓缓流动的巨大河流中的水来代表;而临时观念,则是小小的浪花,总是在变化,在表面骚动,而且,尽管没有真正的重要性,却比河流本身的运动还要显眼。 在群体那里,友善很快就变成崇拜,讨厌很快就转化为仇恨。 说一个人有宗教性,并不仅仅因为他崇拜一个神灵,而是当他将自己神智的所有能力,自己意志的所有力量,自己狂热的所有热情,都服从于一种事业,或者一个人,任其成为自己情感和行为的目标和向导。 群体不再愿意听到曾经长时间压制他们的一些词。 自从人类存在以来,人所从事的两大工作就是,先创造出一个自成一体的传统,然后,当这些传统不再有益处之后,将它们毁掉。没有稳定的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缓慢的消灭,就没有进步。 制度可以弥补社会的缺陷,民众的进步源自宪法和政府的完善,社会可以通过法令,得到一步步的改进。 制度是观念、情感和风俗的产物。 一个民族被治理,不是根据他们一时的想法,而是他们的性格所要求的。 教育既不让人变得更道德,也不让人更幸福。 教育并不改变人的本能和遗传下来的激情,一旦不好好引导,不仅无用,反而有害得多。 在脑子里存储那么多的碎片,绝对是没有用处的。 至少十分之九的人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付出,浪费了他们生命中的好多年,而且是高效率的、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年度。 一个国家为年轻人提供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人预测到一个国家的命运。 理性和论证,面对一些词语和口号,是无能为力的。 词语只拥有流动性、过渡性的意义,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到另一民族,意义都会产生变化。 语言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只需要一些选择得当的词语,就可以让人接受最可恶的事情。 从文明的曙光开始,人类就一直受到幻想的影响。 没有幻想,人走不出原始的野蛮时代,没有幻想,人将很快再次回到原始和野蛮。也许,它们只是一些幻想,但是,正是我们梦想的产物刺激人们创造了所有艺术的辉煌和文明的伟大。 人民演变的伟大动因,从来都不是真理,而是谬误。 你可以试一试,用逻辑推理去说服原始人,野蛮人,或者孩子,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论证方式几乎没有价值。 人类的理性没有能够像幻想一样,带来刺激和勇敢,引领人类走上文明之路。 在人群中,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的意志是核心,围绕着它,意识可以形成,相互认同。群体是不能没有主人的羊群。 跟动物一样,人的天性喜欢模仿。 是智力在引导世界,但是,智力实在是从太遥远的地方在引导世界。 事实上,威望是一个个体、一部作品,或一种教理对我们的迷惑。 具有威望的人、思想或事,会通过传染的途径马上被模仿。 一场革命的开始,其实就是信仰的终结。 当一种宏大的信仰的价值开始被讨论之时,它就已经注定要消亡了。 宗教所许诺的幸福理想,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实现,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质疑。 群体分为异质的群体、同质的群体。 异质群体 :包括匿名之众(大街上的人群);非匿名之众(评审团、议会等)。 同质群体 :包括宗派(政治、宗教派别),等级集团(军事、教会、劳工群体),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群体心理学-《乌合之众》
就在月初,因“虞书欣事件”而上热搜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12日发微: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所疯狂所淹没。此段就选自古斯塔夫.庞勒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对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深层次的剖析,从群众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历史和当今的社会现象和事件。作者语言辛辣,观点极端,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天才般的洞见,从而给我们带来一场震撼人心的“毁三观”的思想享受。
尽管时代在进步,个人的道德、逻辑、理性较于作者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旦形成了群体,其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并不比19世纪的群体进步多少,因为影响群体智慧的不是单个人的智慧,而是人们无意识的本性行为。一如现如今各大“追星脑残粉”群体。
第一卷 群体心理 -群体中积累起来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
(1)群体完成不了高智商的工作;(2)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第二卷-群体的观念和信念
(1)群体的领袖;(2)群体的行为方式;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征,如:犯罪群体
读完后就一个感受,群体的智慧,不一定比我们自己的见解高明多少,这本书也是一个警示: 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群体之中,要最大可能的保持理性,既要融入群体,又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盲目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