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闪是什么
快闪就是许多人用网络或其它方式,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在明确指定的时间,出人意料的同时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它行为,然后迅速离开。其主要的特点是无组织、有纪律、只有发起者没有组织者、成员均来自网络、成员基本互不相识。快闪是英文FlashMob的中文翻译,它最早起源于周星驰导演的著名电影《整蛊专家》和《少林足球》的搞笑片段中,国外第一次快闪行动是在2003年5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经典快闪1、德国。张伞跳高:柏林的快闪族则于2011年7月30日首现,策划的男子在街头拿彩色雨伞,号令在场75人随意跳高、鼓掌或伸展双臂、转圈。8月1日傍晚6时过1分,德国柏林闹市区街头突然有40多个人一起使出手机,大喊“是啊是啊”,然后开始鼓掌。2、意大利。假装买书:罗马是欧洲首个出现快闪族的地方。2011年7月24日,300人在10分钟内蜂拥至一家图书馆,向馆员查询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书,时间一到,他们一同拍手15秒后迅速散去。
什么是万人快闪?
快闪党(亦称快闪族;英语:Flash mob)是一群人透过互联网或手提电话简讯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特定的动作(例如拍手掌、叫口号等,一般是不违法却很引人注意的动作),又在短时间内若无其事般急速消失。这种行为被称为“快闪行动”,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又有聪明暴民(Smart Mobs)、快闪暴走族、行动帮等称呼。“快闪党”是一群人在预先约定的地点集合,进行简短活动后迅速解散,flash mob来自两个相关用语。一个是flash crowd,意指一班人突然同时进入一个网站,通常是响应一些活动或宣布;另一个是smart mob,意指一班意见相同的人在无领袖下利用先进科技,例如手机、email和网站组织发起集会。中文名称译为“快闪”,源于粤语和闽南语,“闪”在粤语和闽南语中有躲开、让开的意思。扩展资料:快闪族于2000年最先在纽约出现,后来扩展至欧洲、亚洲等。快闪族最早起源于2000年3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当时一个名叫比尔的组织者召集了40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快闪族因此而闻名。快闪族是都市时尚文化中的一种,是现代人在忙碌之余和世界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他们当中的多数人表示,如果活动设计合理,自己将会主动参加。当然,也有些人因为担心造成误会,而采取保守的态度。
快闪有什么意义呢?
快闪可以使自己不再内向,更加自信。为自己解压,也给周围的人送去欢乐。对于“快闪”活动,有专家认为,采用这样行为艺术形式的人可能具有比较强烈的“冒险心理”,敢于尝试,锻炼自己的胆量、勇气,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行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损及他人,同时要注意安全。在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交流减少背景下,“快闪族”的出现,可以从三个角度看待。从表面看是通过“无厘头”的游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胆量;就是缓解生活中的压力;现代社会年轻人会常感觉到“无价值感,无意义感”,即没有生机地活着。快闪的起源:快闪是英文FlashMob的中文翻译,它最早起源于周星驰导演的著名电影《整蛊专家》和《少林足球》的搞笑片段中,国外第一次快闪行动是在2000年3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人们仅仅知道它最初的组织者名叫比尔(Bill),他自诩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比尔为组织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叫“Mob Project(快闪计划)”小组。“快闪计划”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参加者应当了解一些人已接受了邀请。没有网站会对活动提供专门的信息,更不会在任何当地报纸上发布任何广告。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快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