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性

时间:2024-03-11 17:50:49编辑:奇事君

性脆弱是什么意思

亲亲,晚上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开心]性脆弱的意思是:当关系进入了平淡期或者冲突期,性就变得更加的脆弱,或者说性本来就是脆弱的,只是需要在某些特定的阶段才会看得如此清晰。【摘要】
性脆弱是什么意思【提问】
亲亲,晚上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开心]性脆弱的意思是:当关系进入了平淡期或者冲突期,性就变得更加的脆弱,或者说性本来就是脆弱的,只是需要在某些特定的阶段才会看得如此清晰。【回答】
包括个体紧张、担心、不安、困扰及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由于性心理非常脆弱在夫妻生活中表现很突出。【回答】


脆弱性 是什么

脆弱性是一种灾前既存的条件、是灾害调适与因应能力、是一个特定地点的灾害程度;社会脆弱性是指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暴露在灾害冲击下潜在的受灾因素、受伤害程度及应对能力的大小。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约瑟夫奈和基欧汉在《权利与相互依赖》一书中创造的一个用于分析国际政治的概念,它是指改变相互依存的体系所带来的代价。它也可以被看作是违背或改变游戏规则所带来的代价。脆弱性,《反脆弱》一书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把它定义为是事物三元属性中的一个属性,即脆弱性、强韧性、反脆弱性这三元,相当于物理中频率概念的不同频段,即事物(包含动物、动物群体、人、政体、制度等)应对波动、压力等环境后变的更强还是更弱。《权力与相互依赖》是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基欧汉、奈。本书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构成新自由制度主义兴起的理论基石。1977年,该书第一版的出版,1989年,该书重版并增加了对批评的回应;2001年该书第三版出版,两位学者将全球化、国际机制与相互依赖概念相整合,指点国际局势,激扬文字,对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进行严肃的理论分析,成为代表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的巅峰之作。自1977年以来,该书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被美国学者视为“不可替代之作”,“任何研究国际关系的严肃学者都应置之案头,时时翻看”。

什么是脆弱性

  脆弱性,又称弱点或漏洞,是资产或资产组中存在的可能被威胁利用造成损害的薄弱环节,脆弱性一旦被威胁成功利用就可能对资产造成损害。漏洞可能存在于物理环境,组织,过程,人员,管理,配置,硬件,软件和信息等各个方面。

  脆弱性是自然,动植物,动植物群体,社会,国家,制度等等众多属性中部分属性的集合,是表示事物应对波动性,随机性,压力等等的变化趋势,这个变化趋势如果不能够更好的应对波动性,随机性,压力等等,这表示这些事物应对波动性是脆弱的,如果这个变化趋势,对事物没有影响,则表示这事物应对波动是强韧的;如果事物应对波动表现出更大的适应性,获得益处,则表示这事物应对波动有反脆弱性。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理念起源与发展

(一)基本理念“脆弱性”作为一个物理概念,具有3个方面的含义:①物质自身的一种客观属性;②通过外力作用而表现出来;③外力消失后难以恢复原状(王小丹,2003)。地下水的脆弱性是指污染物到达含水层的难易程度,它反映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含水层系统抵御外部环境污染进入影响地下水质量的保护能力。地下水脆弱性愈高,含水层系统自我保护能力愈弱,地下水愈容易遭受污染;反之,含水层系统自我保护能力强,地下水愈不容易遭受污染。1970年Margat等提出的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污染源从地表渗透与扩散到地下水面的可能性。Olmer等给出的地下水脆弱性定义是指地下水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这种危害程度由自然条件决定而与现有污染源无关。Vrana则认为地下水脆弱性是影响污染物进入含水层的地表与地下条件的复杂性。1983年Villumsen等指出地下水脆弱性是应用中或废弃于地表的化学物质对地下水的危害性。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给出了比较广泛认可的地下水脆弱性定义:“污染物到达最上层含水层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倾向性与可能性”,划分为“本质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本质脆弱性”不考虑人类活动和污染源,只考虑水文地质内部因素的脆弱性。特殊脆弱性是指地下水对某一特定污染源或污染群体或人类活动的脆弱性。(二)理念起源与发展自1968年法国学者Marget首次提出含水层脆弱性(aquifer vulnerability)这一术语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1968~1983年)理念启蒙期。1968年法国学者Marget首次提出“含水层脆弱性”这一术语。而后,从地质、水文地质角度出发,对地下水脆弱性的定义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包括“在自然条件下地表污染物通过扩散和渗滤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性”(Margat,1970),“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地下水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这种危害程度由自然条件决定而与现有污染源无关”(Olmer等,1974)。第二阶段(1984~1990年)为过渡阶段。这期间,提出地下水脆弱性不仅与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与人类活动有关。1984年Vrana将地下水脆弱性定义为“影响污染物进入含水层的地表与地下条件的复杂性”。1987年Bachmat等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质量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这些活动主要是指对目前或将来水源地使用功能有害的活动”,用地下水敏感性代替了地下水本质脆弱性。而Sotornikova等则认为水文地质系统脆弱性是该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应对影响其状态和特征的外部(自然和人类)冲击的能力。第三阶段(1991年至今)完善阶段。1991年Palmquist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指人类活动和污染物强加于地下水的一种危险性度量”,强调“如果没有污染物,即使非常易受污染的地下水也不会有危险,脆弱性就无从谈起”。1994年国际水文地质协会指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系统的固有属性,该属性依赖于地下水系统对人类或自然冲击的敏感性”。1998年Foster在考虑了土地使用情况对地下水影响而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在水动力条件下包气带与污染物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对污染物阻止作用和污染物在饱和区上覆地层滞留或衰减能力综合作用下,阻止污染物通过渗透进入含水层的能力,它描述了将饱和区和土壤分开的地层的本质特征,考虑了土地的使用对其下地下水影响”。

生态环境敏感性与脆弱性有何区别?

生态脆弱性与敏感性概念相近,定义中有部分重叠,在此也将生态脆弱性概念提出讨论,以便区分概念。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生态过渡带(Eocotne)的探讨,之后许多学者在生态环境过渡带的基础上定义了生态脆弱性和脆弱生态环境。
生态脆弱性定义为:是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相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由此可见,敏感性是脆弱性必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脆弱性是敏感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叠加的结果。


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本书对研究区现状充分调查分析后,以DRASTIC模型为基础,对其指标系统、指标评分系统以及指标权重进行了改进,并应用于研究区区域地下水的脆弱性评价。4.5.1.1 固有因素指标选取及分级通过对研究区的调查,结合DRASTIC模型的7个固有因素指标,本书中的研究区含水层岩性(A)由全新统早期( l)的砂卵石、细砂及砾卵石组成,区域土壤类型(S)为黏砂土,包气带岩性(I)为粉细砂,上述三个因素在区域范围内基本无变化,故本书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选为地下水埋深(D)、含水层净补给量(R)、地形坡度(T)和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C)等4个影响因素。(1)地下水埋深(D)研究区范围内地下水埋深在不同季节变化较大,因此本研究分别在枯水期(4月份)和丰水期(9月份)实测了40个水位点,以各点埋深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然后利用ARCGIS平台,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进行插值,获得全区地下水埋深分布情况。地下水埋深范围在1.94~7.52m之间,根据此区间,参考中国地质调查局推荐的潜水防污性能评价方法DRTA模型和DRASTIC模型给出评分标准(表4.7)。地下水埋深分区如图4.4。(2)含水层净补给量(R)地下水主要的净补给量来源于农田灌溉补给和渠系渗透。当地有关资料显示农田灌溉补给量占总补给量的80%左右(范琦等,2007),而降水量约占20%,另外沟、渠和湖泊渗透量较大。研究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193.4mm,根据包气带岩性及年地下水平均埋深选取降雨入渗系数为0.2,根据上述关系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估算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净补给量(表4.6)。研究区含水层净补给量分区见图4.5,评分标准依据DRASTIC模型见表4.7。表4.6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净补给量表图4.4 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图4.5 净补给量分区图(3)地形坡度(T)区内实测45个高程点,在ARCGIS中,用反距离权重差值法(IDW)进行插值,获得全区高程分布情况,然后由此计算出研究区的地形坡度,坡度范围为0°~18°,分级标准依据DRASTIC模型,见表4.7。地形坡度分区见图4.6。图4.6 地形坡度分区图(4)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C)根据研究区内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的分析结果,结合本次调查实测10个分布均匀点位的渗透系数值,插值得到其在研究区内的分布情况,该区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范围为4.54~12.28m/d,将此区间均分10份,从低到高,分别赋值为1~10,见表4.7。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分区见图4.7。表4.7 各指标范围及评分标准续表图4.7 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分区图4.5.1.2 层次分析法重新计算各指标权重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从DRASTIC7个固有因素中选取了4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其各自权重如下:(1)构造判断矩阵指标的重要性由经验给出,依次是地下水埋深>降雨入渗补给>地形坡度>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地下水埋深是浅层地下水最重要的指标,控制着进入到含水层中污染物的数量强度和时间。含水层净补给量是污染物进入含水层和在含水层中进行运移的驱动力,研究区位于黄河河漫滩,入渗条件良好,因此重要性仅次于地下水埋深,地形坡度控制着污染物是被冲走还是留在一定的地表区域内有足够的时间渗入地下,是保证入渗的重要前提,但研究区内普遍地势缓和,故其重要性次于净补给量,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反映了含水层介质的水力渗透性能,控制着地下水在一定的水力梯度下的流动速度,从而控制着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迁移的速率,研究区内含水层岩性为粗砂、砂卵砾石,渗透性较好,故认为该因素对脆弱性区分不是很大,故列为最次要。根据以上分析,由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见表4.8。表4.8 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表(2)各指标权重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其原理就是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特征向量,即所求各参数的权重。通过上述矩阵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表4.9)。表4.9 各指标权重表(3)权重的检验层次分析法中,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检验公式为:CR=CI/RI,其中,CI 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λmax-m)/(m-1),λmax为最大特征根;m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本次计算中,m=4,RI=0.90,λmax=4.20,CI=0.068,CR=0.076<0.1,说明人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参考DRASTIC模型,并根据评价指标在研究区内的变化范围,将地下水脆弱性划分为脆弱性高(Ⅴ)、较高(Ⅳ)、中等(Ⅲ)、较低(Ⅱ)、低(Ⅰ)五个级别。4.5.1.3 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综合上述各项指标及计算获得权重值,基于ARCGIS平台,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实现各指标按权重叠加计算,获得研究区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其脆弱性评价分区结果如图4.8所示。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研究区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为中等和较低脆弱性,水源地保护区所在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较低。高脆弱性地区(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南角,该区域地下水埋深浅(普遍在2~3.8m之间),水力传导系数大(在11.5m/d以上),该地区是汉渠和秦渠的主要取水口位置,是水源地上游主要的补给区。研究区的西南部、巴扎村东部和塔湾村西北部属较高脆弱性地区(Ⅳ),主要控制因素和高脆弱性地区相似,但程度要低。中等脆弱性地区(Ⅲ)在本书研究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分散,主要分布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南部及东南部以及水源地西部。较低和低脆弱性地区(Ⅱ、I)主要分布在水源地保护区所在地、金积镇所在地以及研究区的东北部,主要受地下水埋深控制,该区处于研究区地下水下游区域,地下水埋深相比较深,金积镇地下水埋深较深(5.5~7.8m),因此上述地区呈现脆弱性较低和低的分布状态。图4.8 区域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

水源地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方法

4.2.1.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影响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原则是:指标具有代表性、系统性、简洁性、独立性、动态性、科学性、可操作性。1)代表性:指标充分反映了研究区典型区域特征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影响。2)系统性:地下水污染风险关系到地下水系统的各个方面。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全面系统地考虑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各种影响因素,尽可能将这些因素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来,在保证评价指标没有重复意义基础上,保证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3)独立性: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多个指标来描述,但这些指标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交叉,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在诸多交叉信息中,通过科学的剔除,选择具有代表性同时又相互相对独立性较强的指标参与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简洁性:影响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各种潜在因素很多,要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因素的庞大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是很难实现的。一方面这些因素所包含的指标有一些很难取得,另一方面指标过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协同和拮抗等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找出影响地下水污染风险的主要因素,并且选取的指标不宜过多,否则会冲淡主要指标的作用。5)动态性:不仅要考虑现状条件下影响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因素,还要考虑地下水环境和地下水系统在自然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变化情况时的影响因素。6)科学性:指标体系应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体系中各指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明确,能够从各个侧面全面完整地反映和度量评价对象。7)可操作性:指标的获取具有现实性,在我国现有统计制度存在或者通过实验和调研能够得到相应的数据资料(如统计年鉴、统计资料、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相应的内部资料等)。4.2.1.2 地下水型水源地固有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目前评价地下水脆弱性最常用的方法是DRASTIC模型。模型将地下水埋深D、净补给量R、含水层介质A、土壤带介质S、地形T、包气带介质I及水力传导系统C等7个水文地质参数组成评价指标体系。虽然DRASTIC模型可以较客观地评估不同地区的地下水本质脆弱性,但其前提是假设各地区的含水层都分别具有均一趋势。实际上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不同,以及模型计算方法的缺陷,DRASTIC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模型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其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其中针对地表水域发育地区需要考虑河网的密度,而土地利用类型可以表征入渗污染物分布大致类型和状态,需要被引入到评价过程中,改进后的指标体系见表4.1所示。(1)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埋深即包气带厚度。包气带是污染物从地表进到含水层中的第一道屏障,包括土壤和土壤下方的包气带土层。土壤黏土矿物含量、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土壤类型与分布、包气带介质、厚度、结构及区域分布特征等都是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包气带厚度决定了污染物进入含水层所必经的路程长短,水位埋深越浅,污染物和包气带介质发生各种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机会和时间越少,因此,地下水脆弱性越高。表4.1 地下水固有水脆弱性评价指标表(2)垂向净补给量垂向净补给量指单位面积内从地表垂直渗入地下水位的水量,是评价中最不容易确定的因素,补给水量不仅是污染物运移载体,而且对污染物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垂向净补给量对地下水脆弱性具有双重影响:当垂向净补给量大时,携带的污染物量多,同时污染物被稀释的可能性增大,所以这两种相反的作用和决定了垂向净补给量对地下水脆弱性的贡献。大部分研究中认为,研究区内的垂向净补给量没有大到可以产生稀释作用,所以一般采用简化的方法表示垂向净补给量对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即垂向净补给量越大,污染物进入到地下水中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地下水脆弱性越高。垂向净补给量通常由降雨量、河流补给量、渠系渗流量、灌溉水和回灌水入渗量等各种补给源减去蒸散发量组成,这些物理量都存在着年内和年际变化,因此,垂向净补给量是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地下水脆弱性也存在着动态变化。垂向净补给量可根据水均衡方程来估计,但结果精度不高。在降雨量占地下水补给量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一般采用降雨补给入渗量代替垂向净补给量,用降雨量乘以降雨入渗系数获得降雨补给入渗量。(3)地形坡度地形坡度指地表面的倾斜程度,它可以控制污染物迁移或积累的过程。如果坡度较陡,污染物随降雨、灌溉水等载体而迁移,不易渗入地表以下,因此,地下水脆弱性较低;反之,则较高。(4)土壤介质类型土壤介质类型控制着渗透途径和渗流长度,并影响污染物衰减和与介质接触时间。颗粒结构越细,介质越密实,孔隙度越小,渗透性就越差,防护能力越强,地下水脆弱性越低。(5)包气带介质黏性土层厚度黏性土层相比于其他介质更容易对污染物进行截滞、转化或积累,降低了对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包气带中黏土层对污染物进入地下水起到极大的截污与阻碍作用,黏土层越厚,污染物到达含水层的时间越长,污染物接受稀释、降解的机会就越大,防污性能越好,地下水脆弱性越低。(6)含水层介质渗透系数岩石的颗粒越大,或是存在与含水层有密切水力联系的断裂构造(节理和断层),则含水层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地下水脆弱性越高。在松散含水层中,渗透性取决于岩石颗粒类型和细颗粒物质含量;在裂隙或岩溶含水层中,渗透性取决于断层面和层理面的原生空隙和次生空隙的数量。断裂带的性质、产状、宽度、富水性及导水性等是影响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此外,含水层厚度也决定了含水层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含水层厚度越大,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越强,地下水脆弱性越低。(7)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功能。地下水系统对流域土地利用具有强烈的响应。土地利用类型既可以作为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也可以作为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影响因素,但影响意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土地类型对应的污染源特征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途径不同。例如,耕地的农作物上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入渗污染地下水,耕地面积越大,植物耕种的密度越大,则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就越多,则地下水污染风险越高;在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密切之处,地表水体的污染容易通过连续入渗方式对地下水污染风险产生影响。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并不将其作为体现污染源种类或负荷的表征,而是作为影响污染物在土壤或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的体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包气带中污染物的垂直入渗、微生物作用及污染物的净化过程会有明显的不同。(8)河网密度河网密度为单位面积内河道总长度。水系密布性与DEM的分辨率直接有关,当分辨率较低时,某些小河道就无法表达出来,反之,当分辨率较高,则就能将细小的河道表达出来。在地表水体与地下水有密切水力联系地区,地表水也是地下水的一个重要补给来源。地表水系发达地区的地下水不仅接受地表水体下渗的补给,而且也受到河流侧向相互补排的影响。此外,包气带土层也受到河网切割侵蚀的影响。一般认为,河网稀疏区域的地下水脆弱性低;河网密集区域的地下水脆弱性高。4.2.1.3 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方法地下水脆弱性的研究程度较高,评价方法较为成熟,目前国内外已有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迭置指数法、过程模拟法、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综合等,具体信息见表4.2。表4.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主要方法表其中,迭置指数法是通过选取的评价参数的分指数进行迭加形成一个反映脆弱性程度的综合指数,包括指标、权重、值域和分级。它又分为水文地质背景参数法(HCS)和参数系统法,后者又包括矩阵系统(MS)、标定系统(RS)和计点系统模型(PCSM)。它是通过对选取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和赋值以及赋予权重,然后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反映程度的综合指数,并通过对综合指数进行等级划分表征评价对象一种方法。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对模型中每个指标都分成几个区段,每个区段赋予1~10的评分。然后根据每个指标对脆弱性影响大小赋予相应权重(5,4,3,2,1,5和3),最后通过加权求和下式得到地下水脆弱性指数,记为DI,值越高,地下水脆弱性越高,反之脆弱性越低。DI=DRDW+RRRW+ARAW+SRSW+TRTW+IRIW+CRCW(4.1)式中:下标R——指标值;W——指标的权重。其中各个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和评分表如下表4.3所示:表4.3 地下水脆弱性DRASTIC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和评分表国内研究者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属性特征和污染物特征提出了3~11个不等的指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权重加以优化,然后借助GIS技术或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地下水脆弱性分区。

上一篇:初样

下一篇:透明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