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乐观派

时间:2024-03-08 04:36:15编辑:奇事君

理性的乐观主义

悲观主义永远正确,但理性的乐观主义才是光和亮。

悲观主义建立在最坏打算的思考上,所以它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理性的乐观主义则是促使你发挥主观能动性联合客观实际去解决问题,只有不断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问题思考如何解决并付出百分百的实践,每件事情才能最贴近原本的理想状况,才能将偏差值降到最小趋向于零。

悲观往往正确,乐观往往成功。

1

悲观容易导致过早放弃,不能全力投入,而错失机会,所以失败。

乐观导致失败案例也有无数,只是容易被忽视,幸存者偏差。但由于乐观的人会继续尝试,相对于悲观者有行动次数上的优势,成功的概率总归还是要大一些。

2

真理是有局限性的,有时候我们认为对的事情,换个情境就不一定对了。

比如:

保守往往正确,冒险往往成功。

努力往往正确,运气往往成功。

但是环境一变感觉就不对味了。

传销:保守往往正确,冒险往往成功。

赌博:努力往往正确,运气往往成功。

人总是倾向于把事情的结果归结为单一的原因,但实际是很多事情都是多种因素复合叠加的结果。

冒险往往正确,但有扎实的积累,运气好,家庭背景好,刚好赶上行业风口的人往往成功。

乐观往往正确,但有扎实的积累,运气好,家庭背景好,保持敬畏之心的人往往成功。

3

我们只能努力控制自己能控制的,然后把自己不可控的部分交给上天。信心最重要,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两句给自己打气的话,为自己的选择坚定信心。但考虑到真理的局限性,也不能太自信(盲目乐观),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适当悲观),还是得靠智慧区分两者。


《理性乐观派》1

《理性乐观派》,作者马特.里德利,英国科普作家。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举国上下全力防控疫情;前几年非洲埃博拉病毒让全世界紧张万分;上世纪60年代,全世界担心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70年代资源枯竭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战争来了,21世纪初恐怖主义来了,然后金融危机又来了……

我们人类的生活是越变越好,还是越过越差呢?《理性乐观派》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生活越过越好,而且越来越好!这个越来越好,是因为分工、因为交换、因为思想交融让人类获得了可叠加式的进步。

人类通过交换,发现了“劳动分工”,也即出于互利的目的,将努力和天赋加以专业化。专业化鼓励创新,因为它鼓励人投入时间创造出能制造工具的工具。专业化节省时间,带来了繁荣,因为节省的时间跟劳动的分工是成正比的。人类在消费上越是多元化,在生产上也就越多元化,他们的交换越多,他们的生活就过得越好。更妙的是,这一过程没有终结之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劳动的全球分工,越来越多的人专攻主业,我们就变得越富裕。我们没有理由解决不了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比如经济崩溃、人口爆炸、资源短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穷、抑郁症、肥胖症……解决它们当然不会太轻松,但却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一、更好的今天

我们经常会觉得以前或是古代的日子可能更美好,可惜这是我们的想象,事实并不如此。几千年来甚至几十年来,人类的寿命、清洁的水源、私人时间、快捷的交通、便捷的沟通途径都呈向上发展的趋势。我们这代人比从前任何一代人获得了更多的热量、功率、流明小时、平方米、字节、兆赫、光年、纳米、单位亩产量、每公升汽油行驶里程、航空里程,还有金钱。我们有了更多的疫苗、维生素、鞋子、歌手、肥皂剧、网球拍、导弹以及能想象得出来的任何东西。

我们现在的日子,比乾隆、康熙、路易十四过得还要好。他们享受了数万人提供的服务,而我们享受了全球几十亿人提供的服务(当然我们也在服务他人)。我们获得了更廉价的光明,我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我们有全球自由旅游的可能,我们几乎可以吃到全世界的新鲜食物,我们有更多的娱乐项目,我们的幸福度更高。

二、集体大脑——20万年前至今的交换和专业化

十多万年前,智人登上了人类进化舞台,一种偶然的基因突变微妙的改变了人类大脑的构建方式,从而触发了智人行为的改变,他们具备了想象能力、规划能力。他们开始了从事集体智慧的建设——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交换东西,分享、以物易物。这样做的结果带来了专业化,专业化促进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反过来又鼓励了更多的专业化,于是带来了更多的交换,由此,“进步”得以诞生。

书中讲述了智人从东非迁徙至全球的故事。智人不断迁徙,不断发生交换,进而形成一个交换网络,人类得以快速获得进步。

三、制造美德——50000年前的以物易物、信任和规则

以物易物、交换,逐步形成了信任。起初人们试探性的交换,结果是大概率给彼此带来了好处,让他们体会到了比较优势和集体大脑带来的好处,反过来推动了自然选择偏向那些尤其擅长信任和同情,同时又保持一定程度谨慎和怀疑的大脑突变形式。这样,交换构建了信任。随着交换网络的逐步扩大,交换失败的发生导致当事人受损,交换逐步有了规则,规则保证了交换各方的权利及违法规则方将承担损失,从而保证交换质量提升和交换网络的进一步扩大,直至形成今天的世界贸易网络。


理性乐观派

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

【乐观】

《理性乐观派》是孟黎专门为我选的书,我浅薄地猜,大概是因为我理性却不乐观。马特·里德利通过理性分析,选择了乐观主义。而我,似乎总是因为过于理性(如果用这本书的观点,反而是不够理性)而频频陷入悲观。马特·里德利用现在的眼光和可得信息分析过去,发现悲观是没有道理的,人类总能通过交换和集体智慧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至于未来会怎么样,其实他也说不好(悲观而想象力匮乏的我,原本期待在本书的末尾看到一些关于未来的“灿烂”的预测),只知道凭借人类一直以来拥有的品质,世界会越来越好。

我是典型的摩羯座,倾向于完美主义和理性,习惯于有计划有节奏的生活(虽然也总会希望或者发现生活里不期而遇的惊喜和小确幸)。说到计划,就必须讲讲预期,而对未来的预期,我总是期望能有好的结果(这倒没什么不好的,满怀希望才能充满热情的生活,应该也没有谁会期望多经历一些磨难才觉得人生足够完整吧),却总会担心有不好的事发生。可能是因为潜意识里的刻意强化,我总能从过去的生活经验里,找到“幸亏早有准备,不然结果会不好或者更糟”的例证。但实际上,这也常常给我带来人生苦恼。一是对未来不总是有相对确定的预期,每当陷入阶段性迷茫时候,就会进而对当下的行为和计划产生质疑;二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小插曲,很多时候我倾向于对自己过于严格。

《理性乐观派》沿着作者的思维逻辑论证,可能某些观点也未必完全可靠,但是它表达了,即便未来确实有不确定因素(历史也证实,过去各种科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们对未来的预言,很可能话音刚落就被推翻),但 我们相信,它总是越来越好的,不就够了吗? 也正如去年在广州参加新则论坛时候,大鱼所分享的“ 长期主义”,就是坚持做长期以来认为是对的事 。外部世界不断变化,内心世界也不断成长,即便未来难以准确预测,但还是 要一直保持自己认为应当坚持的品质,比如,永远能放下虚名,回到自己的本源;永远有好奇心,关心问题的本质;永远真诚,不势利 。 这样一来,无论出发多久,都知道自己为何出发。至于世界的变化,何不释然接受“万物皆消逝,变幻是永恒”,并且使自己始终拥有不断适应的能力。


【交换】

书中提到思想和知识是不遵循“收益递减”原理的,托马斯·杰斐逊在《致艾萨克·杰斐逊的信》中写到, “我将思想传授他人,他人之所得,无损于我之所有;犹如一人以我之烛火点烛,光亮与他同在,我亦不因此身处黑暗” 。这不是什么新论调,也不是高深理论,汉语里也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鼓励人们分享。但现实生活中,未必人人都可以像《阿特拉斯耸耸肩》里的达格尼一样,认为反正我们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有的是力气,拉上那些愚蠢又爱指手画脚的傻瓜亦无妨的。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是,没错,我把思想给你了,我也没损失,我的思想也还在的。可是,你都不把你的思想给我,我为什么要把我的思想给你;我为我的思想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你凭什么不劳而获;我把我的思想给你了,会不会是多此一举,你反而生出其他想法……诸如此类,人是复杂的动物,这些想法也会在不经意间冒出来。

也许,我们与其去想那么多有的没的(很多想法不但无益于他人,也会让自己频添烦恼),不如训练自己刻意忽视那些想法,并 回归思想分享的本源,让自己保持输入-保持思考-保持输出 。“ 你越是繁荣,你就越能够繁荣。你越是发明创造,就越是能冒出发明创造” 。既然思想观念日益频繁的交换带来了现代世界速度日益加快的创新,那么,应该也是能带来个人的持续成长的。疫情期间,几乎所有律所持续不断发表能想到的所有相关的法律专业文章,持续推出线上课程,是创新,也是回归思想分享的本源,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并利用数据化和知识付费的互联网时代。

【思辨】

前几天看到队长分享的小视频,一个博士小哥(具体是谁我忘记了)全面细致阅读了最近关于“新冠肺炎”的所有学术论文,经过一番分析后告诉大家“ 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不要盲目批判 ”,这也是除交换和集体智慧的意义外,这本书一再提醒我的观念—— 在尽可能获知可得信息的基础上独立思考 。不单是对“新冠肺炎”这个陌生的突如其来的事物保持客观理性,更要对那些已经似乎成为“共识”被接受的观点,比如全球气候变暖的种种恶果,比如人类面临的永恒的三大问题战争、饥饿和瘟疫。

要保持独立思考,还有一个前提——开放的心态。一是 开放地接受可得信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对待不同的观点,首先要做的不是对比,更不是用既有观念反驳。不能忽视电力带来的种种便利,只觉得“供电塔和电线长得又丑又怪,电器插头烦人,出了故障气人,冒出火花又吓人,电费账单恼人”。二是 敢于表达 (对我尤其如此)。只有观点表达于外, 开放的接受更多的批评和建议,不断试错才能不断进步 。


《理性乐观派》听书笔记

理性乐观派: 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资源枯竭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 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变越糟,但他们已经这么说了整整两百年。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本书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 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像美国人那样欣欣向荣。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的作者马特·里德利是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现在的世界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好,并且未来还会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应该理性地保持乐观。 作者梳理经济进步史,找到了一个起点,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交换。 化石能源就现阶段而言,还没有一种很理想的替代品。既然停止发展和寻找替代都不是办法。悲观主义者的解决方案都不是人类未来的出路,那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未来呢? 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由化石燃料导致的,资源短缺是担心化石燃料不够用了,环境污染是担心燃烧化石燃料对大自然造成破坏。 理性乐观派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继续发展,让创新解决问题。 资源是随着人类知识的演进而变化的。今天我们因为资源的枯竭而发愁,是否只是因为我们的知识还不够呢?如果安全可控的核聚变研发成功并广泛应用,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不就都迎刃而解了吗? 有人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亚洲摆脱了贫困,这很好,但是非洲怎么办呢?作者认为,解决非洲的贫困问题,不能只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援助,而要靠自下而上的贸易。 政府减少对贸易的管制,确立可靠的产权制度,有助于 发展贸易 。 新技术 也有助于非洲发展贸易。移动电话和互联网这些新技术,降低了非洲进入国际贸易体系的门槛。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理性乐观派》([英国] 马特·里德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F2cNpf1Os3e3TQiaM4LZg 提取码: bk5p 书名:理性乐观派作者:[英国] 马特·里德利译者:闾佳豆瓣评分:8.0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15-7-1页数:301内容简介: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以加速趋势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同时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创下新高。本书观点独到、新颖,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你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作者简介: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著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因》、《红色皇后》等。目前居住在英国。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理性乐观派》([英国] 马特·里德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ZlKHXfs1A04ypQq9A5k3Q 密码:wutc书名:理性乐观派作者:[英国] 马特·里德利译者:闾佳豆瓣评分:8.0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15-7-1页数:301内容简介: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以加速趋势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同时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创下新高。本书观点独到、新颖,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你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作者简介: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著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因》、《红色皇后》等。目前居住在英国。

上一篇:语言转换器

下一篇:合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