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锻炼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又提高了幼儿动手能力。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就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老师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幼儿,使每个幼儿自己去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才能真正发展幼儿的自主自助能力,也只有这样,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扩展资料:幼儿进餐前,首先要洗干净小手。洗手主要是让小朋友们掌握洗手的顺序和洗手后要保持手部的干净。其次,加强幼儿就餐习惯的培养就餐,不像洗手那么简单,存在的问题各种各样。我们得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幼儿,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持之以恒,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持之以恒,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不良习惯挑食的现象在班上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小班幼儿比较多,占班上人数的65%。而且,还有一个怪现象:有的家长会特意来对老师说我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吃,最喜欢吃什么等,他们已经成了孩子挑食吃饭的支持者了。这个时候老师一方面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明白,孩子挑食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孩子健康,请家长与老师共同配合,来改变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如何进餐比较合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怎样才能通过饮食来获得健康,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健康专家指出,夏季饮食除了做好营养搭配外,还应注意进餐顺序。 1、先吃蔬菜后吃肉 美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无论人们进食食物的复杂程度如何,也不管进食数量的多少,人体消化食物的顺序总是严格按照进食顺序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人们一开始吃的是一些成分过于复杂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的食物,接着再吃一些简单、容易消化的食物,就会大大降低肠胃对后者的吸收和营养的利用。 对此,营养学家们建议,最好采取这样的进餐顺序:先喝小半碗汤或小半杯新鲜果汁,然后吃一些蔬菜,最后在吃成分较为复杂的肉、鸡蛋、奶酪等。2、饭后不要马上吃水果 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它不用通过胃来消化,而是直接进入小肠就被吸收。不过,如果饭后马上吃水果,肠胃需要先消化、吸收吃饭时摄入的淀粉、脂肪及蛋白质等,然后再吸收水果中的果糖。 但是在人体内,一般水果一两个小时就会发酵,甚至腐烂产生毒素,从而引起胃炎、肠炎等消化道疾病。营养学家提醒,水果不宜在饭后马上食用,最好给肠胃一个消化其他食物的时间,以免水果在人体吸收前就已经腐烂变质而产生毒素。3、吃饭时、吃饭后不宜喝汤 吃饭时喝汤的最大隐患在于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被吞咽下去,而吃饭后再喝汤的最大缺陷在于过量的汤水会稀释消化液,从而削弱肠胃的消化能力,甚至会引起胃过度扩张,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胃动力不足。 营养学家表示,吃饭前喝一小碗汤比较符合生理要求,因为适量的汤不但可以在饭前滋润消化道,而且不至于过分增加胃容量,同时可以促进消化液有规律地分泌。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1、正确地使用餐具 ,独立进餐。
2、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
3、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
扩展资料:
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
1、循循善诱,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小勺
70%的小班幼儿不会拿勺吃饭,他们大多是在成人过度的呵护中,习惯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他们是真的“幸福”吗?缺少练习的机会的小朋友们,不仅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会不协调,阻碍自理能力的顺利发展,而且对小朋友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
2、耐心引导,消幼儿依赖的心理
班上常常有这样的幼儿,会吃但不愿自己动手吃,一定要等人喂。你喂他,嘴张得老大,一吃一大口,不喂就坐那里看。对于这样的现象,家长和教师之间教育一定要保持一致性:坚决动嘴不动手。大人们可以多提醒幼儿,可以坐在旁3、定时定量定点吃饭
对每人来讲,一日三餐定时,就能够形成固定的饮食规律。对孩子按时定量吃饭,使两餐间隔时间在4~6小时,这正是肠胃对食物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时间,保证充分足够地消化吸收营养和保持旺盛的食欲。
4、教育孩子平衡膳食,不要偏食
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体的因素,如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反应等,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和心理的因素。
5、让宝宝自己吃
孩子不是天生就有依赖性的,每一个孩子在七八个月时就有自己拿勺“吃饭”的欲望,尽量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因孩子吃不好而去限制、指责他。
6、慎选零食和饮料
对于各类零食,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是零食确实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高兴的情绪体验,调整孩子的味觉感受;二则现在的零食越来越丰富,精美,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以作为辅助食物,适时适量地给孩子吃一点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零食以不影响幼儿正常进餐为宜,选择健康容易消化的。
7、注重幼儿进餐后的卫生教育
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