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yǎn)兮其若客;涣(huàn)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一部分: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这里的道者是指真正有学问的悟道者,他们不仅是学习勇猛精进的表率,更是践行道德修养的化身;人要到达身心和谐自在、要到达内外兼通的生命流畅,一定要做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才能够称得上道者;微妙的境界,通俗讲就是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作用;玄通的境界,通俗讲就是一个学习道、领悟道的人,不管环境怎么恶劣困扰,都不会松懈自己,反而会更有智慧地适应环境,去探索宇宙真理,让生命更能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创造自己、贯通自己、了无障碍,让生命之花更加绚丽芬芳;不可识的境界,通俗讲就是一个已经圆满和谐的人,他的外表是收敛的、不动声色的、没有不顺眼的;一般人简直没有办法认识他,也没有办法确定他;但他内在是流畅的、四通八达的;
第二部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yǎn)兮其若客;涣(huàn)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这一段讲了道者具备的七大品性:第一品性是豫,是谨慎敬畏,一个学习道的人,必须时时怀着好比冬天从冰河上走过的感觉,稍一不慎,就有丧失生命的危险,所以做人做事不可草率,凡事都要先慎重考虑;第二品性是犹,是警觉戒备,犹是一种类似猴子的动物,和狐狸一样,出洞或下树前先把四面八方的动静看得清清楚楚,才敢有所行动,一个学习道的人,对于自己,对于复杂的环境,都要居安思危,小心谨慎;第三品性是俨,是整洁端庄,俨表示一个学习道的人,待人处事都很恭敬,整洁端庄并不是那种鞠躬、叩头、礼拜的表面行为,而是一种能够原谅一切、包容万物的庄严神态和可贵的生活准则;第四品性是涣,是热情洋溢,涣表示一个学习道的人,要学习、修炼自己胸襟气度,就像冰雪融化时的怡然自得,潇洒自在,不管和谁相处,都让人感到亲切温暖舒服;第五品性是敦,是淳厚纯朴,敦表示一个学习道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非常的厚道老实、朴实不夸;第六品性是旷,是虚心豁达,旷表示一个学习道的人,他的思想和胸怀是空灵的、智慧的、豁达的,如同山谷一样;第七品性是混,是平易近人,和光同尘,混表示一个学习道的人,是混而为一的,从外表上是很难界定他,所以只能用山谷、朴玉、冰释等等意思来象征他,但那也只是外形的描述而已;
第三部分: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这一段主要讲了学道是为了培养二个能力:第一,要学习化污浊为清和的能力,譬如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第二,是要学习化安逸为生机的能力,这里的动是在混浊动乱状态下的修,要修得心平气和的智慧,修的生生不息的智慧,这是一个静到极点后,要能够起动,要能够起用,要能够生生不息,要能够永远长生的程序;
第四部分: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一段讲了达到最高境界的的方法就是不欲盈,不欲盈就是不自满,唯有不自满,才能做到推陈出新,永葆活力!
《道德经》第十五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时候善于行使“道”的人,精神境界通常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这些人处世微妙而玄奥,让人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正是因为他们很难被常人理解和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一下他们:
他们总是小心谨慎,仿佛在冬天涉水过河,怕踩破冰层掉进寒水之中;
他们总是警觉戒备,仿佛一个国王害怕邻国的军队随时来进攻自己的国家;
他们总是恭敬郑重,仿佛是要去远方赴一场重要的宴会的客人一样;
他们总是行动洒脱,仿佛是初春的冰块缓缓地消融;
他们总是淳朴厚道,仿佛是一块浑然天成、未经人工雕琢的艺术品;
他们总是豁达宏远,仿佛一座深幽的山谷,拥有承载一切的空间;
他们总是浑厚朴实,仿佛浑浊的河水,并不排斥与万物相合。
谁能使浑水慢慢地澄清,变成净水?谁又能使寂静慢慢地变得活跃起来,让空间里出现生机?
保持这种“道”的人不会自满,也正是因为他从来不会感到自满,所以才可以去旧存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简单而言,一个人要给自己空间,需要保持容释、淳朴、旷达的心境,而不能僵硬、狭隘、刚愎、排外。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够进步的地方,也才能有进步、有未来、有发展,以利于生命的延续。例如一只杯子,只有当它没有满的时候,才有空间,人们才会继续用它;一旦它装满了东西,就难以承载更多,那它的作用也就到头了。
道德经反反复复都在说一件事,如何保有玄牝,生生不息。
要保有生机,首先不能盈满,天地如风箱,才有生机的空间。
要保有生机,还要知道有归于无,无中生有的循环。清晰有归于无,得意时才能不忘形,知道得到转瞬即逝,有必然归于无,要好好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同样,也知道无中生有生生不息,失意不丧志,在绝境中总有生机。
只说了这一件事。
前四十年,要跟我说有归于无,可能没人相信。一切欣欣向荣,明天总会更好,生活工作欲望,一切都在做加法,有了还要更多,增长没有止尽。为了增长做增长,虚高的PE,难以填平的欲望,节节攀升不会掉的房价。
然后,有归于无。
没人能适应,我们没有经历的,只是还没到周期的节点。经历的时候,被摧毁的意志力,同样没人相信无中生有,只有绝望。
绝处逢生,无中生有。道是这样说的,唯一的问题是,时间点在哪里。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微妙玄通放在道教中的含义
这词就出于先秦道家。
【解释】微妙:精微奥妙。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出处】《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可以说这是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本章里“蔽而新成”四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成”,这样,含义就迥然相异,前者解释为去故更新,后者则是安于陈旧,不求新成的意思。本书取“蔽而新成”,大致符合上下文意。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