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斯奎氏鹦鹉
派斯奎特氏鹦鹉体长46厘米,体重600-800克。脸部没有羽毛、鹰喙状的喙部等特征状似兀鹰或秃鹫,外表与一般的鹦鹉很不相像,黑色与鲜亮的红色毛羽相当美丽,有些族群的体型差异甚大,该鹦鹉不会与其他任何物种的鹦鹉混淆,体羽仅有黑色和红色的颜色,有裸露的面部皮肤和长喙,方尾加强了其特殊的形体轮廓。在成年雄鸟的脸上耳部附近有一块红色的斑点,胸部和上腹部的羽毛棕色,有浅灰色边框,这些地方呈现出鳞片状外观;底部的其他的地方的和翅膀的一部分覆羽鲜红色;顶帽、颈部和背部黑色,臀部和尾巴形成明显的对比,是暗红色。一、二级飞羽和外侧覆羽深红色。尾巴相对较短,为黑色。鸟喙黑色,虹膜酱色,腿灰色。
两性仅有微小的差异,成熟的派斯奎特氏鹦鹉可由外表区分性别,雌鸟眼睛后面没有红点存在。幼鸟和父母的外观十分接近。幼鸟的羽毛比成鸟暗淡。眼睛后面的红点浅,虹膜灰棕色。
栖息环境彼斯奎氏鹦鹉偶尔在平原活动,大部分的时间都仅限于丘陵地区、森林、山区和有大树的次森林区。这些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600至1200米的高度,但偶尔也会出现在海拔2000米与50米高的地区。分布密度很不均匀,在同一区域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这些是因为森林局部非常稀疏,使该物种的分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仍然有传统的狩猎来猎取该物种的羽毛,用于仪式上的装饰。
分布范围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上的山区,包括印尼的艾利安爪哇与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彼斯奎氏鹦鹉族群数量少,大多单独、成对或20只左右一起聚集活动,栖息的树大多是邻近水源区的独枝高树,喜欢在树冠层飞行,很容易看到。不觅食时,它们可以长时间地保持某种姿势,站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俯瞰其余的森林树木。进行野外实地观察的研究人员发现派斯奎特氏鹦鹉有着与大部分鹦鹉不同的饮食行为,它们几乎只食用少数几种种类的无花果,这些水果有很厚的外皮,也吃其他较软的水果,像芒果或露兜。偶尔会吃一些花蜜和花。
在飞行中,彼斯奎氏鹦鹉会发出“AAA - AAA -AAA- AAR AAR ... ”尖刻刺耳的鸣叫声,和葵花凤头鹦鹉的声音有点类似。然而,这些叫声是急促和喧闹的。它们体型大、叫声大且尖锐,惹人注意,所以只在人迹罕至的山区较易发现其踪迹。
彼斯奎氏鹦鹉几乎完全取食几种无花果的果实,可能是适合自己的裸露的面部,没有羽毛就能避免弄脏果肉。它们生涩的小幅度的拍击翅膀,从一个树枝跳跃移动到另一个树梢。在其它场合,它们也会有力和快速飞行,这时会拉长脖子,在飞行中看到的是一个鲜明的轮廓。
亚种分化单一物种,无亚种。
繁殖方式彼斯奎氏鹦鹉人工繁殖成果相当罕见,也相当困难,无法提供幼鸟合适的饲料是主因,因为派斯奎特氏鹦鹉幼鸟所需的蛋白质较一般的鹦鹉低。繁殖需要大的笼舍,提供天然中空树干作巢较易激起它们繁殖的欲望,需成对分开饲养,一窝产下2枚卵,孵化期约28-31天,3-4个月大羽毛长成;也许是幼鸟食物的关系,幼鸟常常在一个月大时会无征兆的死亡,并不容易照顾。
野外大多数的彼斯奎氏鹦鹉,居住在新几内亚岛的中央山脉,在每年的2月、 4月和5月繁殖。这些鸟将它们的巢通常是安置在一个大树洞内,每窝产卵子 枚,卵孵育27至31日,12月份在鸟巢附近可见幼鸟。
种群现状野外的派斯奎特氏鹦鹉是新几内亚岛上56种鹦鹉中最稀少、族群情况最脆弱的两种鹦鹉之一,它们面临着许多危机严重影响它们的数量与生存条件,除了捕捉作为国际间的活体买卖、走私外,影响它们最严重的是栖地破坏与被土著与猎人捕杀来取其鲜艳的羽毛作为传统头饰、用于宗教仪式等装饰品,它们的羽毛在某些地区是最常被买卖交易的物品之一,栖地破坏对它们的杀伤力十分的大,森林砍伐,捕捉作为宠物鸟,猎人为了偷取幼鸟将树木砍断,同时也将可供繁殖的巢穴彻底毁坏,加上新几内亚没有啄木鸟,树洞原本就很少,所以使得派斯奎特氏鹦鹉的繁殖缓慢且困难。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珍闻轶事彼斯奎氏鹦鹉
2006-05-17,百度贴吧用户“东篱小菊”在纪连海吧发贴,用派斯奎特氏鹦鹉形象代言纪连海先生,被ID号为“老纪哈哈”的纪夫人嘻称:“他戴领带的样子都被你发现了,牛”.纪连海:
正说庄妃多尔衮,叔嫂连手,清兵铁骑焚炎黄大好山河;
戏讲和珅纪晓岚,贪官污吏,四库全书篡华夏千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