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院校
专业
学位
xx—1982年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学士xx—1987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1994年—1998年Lancaster大学哲学博士房喻办公室
工作经历房喻活动
1982年,房喻本科毕业后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5]1993年9月应邀到英Birmingham大学化学系多糖和蛋白质工程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同年始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3月转入英国ancaster大学大分子中心从事高分子胶体与界面和光物理应用研究。
2002年12月起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4年6月—2014年5月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1]
2021年8月,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3]11月,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4]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师承孙作民教授从事“含N、S类配位原子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抗菌活性”研究工作。
1993年8月应邀到英国Birmingham大学化学系著名生物工程学家John F Kennedy教授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工程实验室从事“壳聚糖结构修饰与生物相容性薄膜和凝胶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工作。
1998年7月回校后主持改造了原有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室,组建了大分子科学实验室。在学校的支持下,该室经过持续建设已经发展到有固定教学科研人员4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流动研究人员4人,研究生5人,实验室面积15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50余万元的规模。室内同事团结协作,积极努力,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两年多来累计争取校外科研经费80余万元,先后开辟了大分子胶体和界面、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等新的研究领域。
正致力于物理化学学科中弱相互作用的光物理、结构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和传感薄膜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资助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陕西省文物局资助项目1项。房喻提出以薄膜单层组装多环芳烃的超分子行为及其对环境条件变化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传感材料设计新概念,预期在这一新思想指导下,会有一批新的薄膜传感材料问世。
学术成果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教育部、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陕西省科技厅等部门资助项目14项,横向项目6项;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转让技术4项。出版英文专著《FluorescenceTechniquesinColloidsandPolymerScience》1部,出版《Internet化学资源与利用》教材1部,参与编写《物理化学进展》等著作多部。
1987年以来与同事合作或独立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转让技术成果3项。
研究项目
科技部2007年高灵敏度纳米膜爆炸物探测便携式设备(863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房喻合照
2007年基于胆固醇衍生物的新型超分子凝胶、凝胶乳液和双液相2006年共轭荧光高分子化学单层组装、光物理行为及其传感应用2005年界面组装多环芳烃光物理行为及传感特性的微环境依赖性
2003年纳米结构型单分散有机/无机杂化微球制备新方法
2001年芳烃衍生物在固液界面上的单层组装、簇集与传感性
1999年固液界面吸附态大分子构象研究的新方法
教育部2006年硝基芳烃类炸药的可靠、灵敏检测方法与技术研究(重大项目)
2004年表面图案化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控制合成(博士点基金)
2003年多环芳烃的固液界面组装、簇集和传感性(重点资助课题)
2000年新“智能型”聚电解质水凝胶的制备、性能和应用(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基金资助课题)
2000年智能型”高分子凝胶材料制备及其在分离科学上的应用研究(高等师范学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1999年溶液中单分子态大分子构象的光物理研究(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课题)
总装备部2001年疏水凝胶剂合成及配方研究(十五预研项目)
教学成就房喻参观
在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房喻在教学上也十分投入。率先用英语为本专业研究生开设了“化学研究中的光物理方法”和“高分子科学导论”两门课程,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化学专业英语”选修课和“Internet化学教育资源”讲座。与此同时,房喻还牵头组织骨干教师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化学前沿系列讲座”,并亲自讲授“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房喻还利用业余时间研究Internet化学资源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有关问题,有关结果分别发表在《大学化学》《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刊物上。获得荣誉时间
具体奖项
2004年全国劳动模范2003年陕西省教学名师2002年陕西省劳动模范2002年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完成人员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