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

时间:2023-06-10 17:49:15编辑:奇事君
释义

精耕细作(jīng gēng nóng yè)

解释:

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的农业发展。

事例:

我们要~才能有收获。种植水稻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

精耕农业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耕种或做工作。

近义词

:精耕细作

形成和发展

(1)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3)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农业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精耕农业

(4)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历程

⒈春秋至秦汉

特征:精耕农业开始

表现:①春秋时期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②汉代赵过推行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强化精耕农业技术。

③汉代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

④汉代发明了耧车

⑤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

⒉魏晋南北朝

特征: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表现:①北魏《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

②江南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有较大进步

⒊隋唐

特征:南方水田的精耕农业技术逐步成熟

表现:①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

②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⒋宋元

特征: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

表现:①北方旱地出现中耕农具耧锄

②江南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经济中心南移

③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

⒌明清

特征: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表现:①北方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一年两熟制

②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③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

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⑤出现《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农学著作

古代农业书籍

两千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古农书,包括现存和已经散失的,总数共有三百七十六种。这三百多种农书,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农书,一般以作物栽培、园艺、畜牧和蚕桑作为基本内容,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主。有的还包括水产以及农具、水利、救荒、农产品加工等等。另一类是所谓专业农书,包括关于天时、耕作的专著,各种专谱,蚕桑专书,兽医书籍,野菜专著,治蝗书等。

综合性农书又可分三种:第一种是农家月令书,它创始于西元三世纪东汉崔实的《四民月令》,以后的如《四时纂要》、《农桑衣食撮要》、《经世民事录》、《农圃便览》等等,层出不穷。这类书是我国农书的一个特殊体例,把一年十二个月每月需要进行的农业生产操作事项,按照缓急,分别先后,依次序排列写成。第二种,以西元六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作为代表,着重于农、林、牧、副、渔各项技术知识的系统记述。第三种是通书性质的农书。所谓通书,主要是指民间的日用百科全书。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书》,明代的《便民图纂》、《多能鄙事》,都属这一类。

综合性农书

东汉崔实的《四民月令》、《四时纂要》、《农桑衣食撮要》、《经世民事录》、《农圃便览》等。

农业技术知识

北魏

《齐民要术》

明代

《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通书性质农书

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书》

明代的《便民图纂》、《多能鄙事》,都属这一类。

上一篇:演员句号

下一篇:袁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