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1日,于台北市成立“
台湾省通志馆
”,专责办理台湾省通志之纂修。1949年7月,改组为“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分设编纂组、采集组及整理组,以负责本省文献史料的采集、整理、典藏、文献书刊的出版及史志的纂修。1956年,随台湾省政府迁往南投中兴新村。
1958年,改隶台湾省政府民政厅。
1997年7月,改隶台湾省政府文化处。
1999年7月因精省,再度直属台湾省政府。
2002年1月,改隶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史馆,更名为“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0年配合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国科会的中部科学工业园区高等研究园区(中兴新村)开发案,往“台湾历史文化研究园区”方向规划;因应总统、副总统文物管理条例颁布而新增的业务需求,争取成立“总统、副总统文物中部展示中心”。
历任首长台湾省通志馆(馆长)林献堂:1948年6月-1949年7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林献堂:1949年7月-1950年3月
黄纯青:1950年3月-1954年11月
林熊祥:1945年11月-1960年2月
李腾岳:1960年2月-1963年3月
方家慧:1963年3月-1964年7月
洪樵榕:1964年7月-1966年5月
张柄楠:1966年5月-1977年5月
林衡道:1977年5月-1982年6月
江庆林:1982年6月-1990年2月
简荣聪:1990年2月-1996年2月
谢嘉梁:1996年2月-1999年9月
杨正宽:1999年9月-2001年12月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馆长)刘峰松:2002年1月-2002年10月(代理馆长);2002年11月-2006年7月
谢嘉梁:2006年7月-2009年7月
林金田:2009年7月-2011年8月
张鸿铭:2011年8月-现任
组织架构馆长
副馆长
主任秘书
行政部门采集组
整理组
编辑组
秘书室
会计室
人事室
政风室
馆区台湾历史文化园区占地约2.5公顷,除有文献大楼、文物大楼与史迹大楼三栋特色建筑物,还有户外空间。
文物大楼位于台湾历史文化园区正中位置,外观采巴洛克式建筑,楼层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总面积约 19,590平方米。行政中心设于本栋,并保存、典藏台湾常民生活文物,约有30,000余件。依使用机能区分,一至三楼共有六个常设展示室,三个特展室:
常设展示室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导论
台湾的民俗特色
日常生活起居
台湾民间工艺文化
生命的过程以及
民间信仰、祭仪、艺能、戏曲
特展室福尔摩沙室
第二特展室
蓬莱乡情室
文献大楼台湾历史文化园区右侧,于1992年落成启用;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建筑采闽南式建筑;总楼地板面积5,662平方米、约1,700坪。
史迹大楼台湾历史文化园区左侧,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采清朝北方宫殿式建筑,总楼地板面积10,596平方米。
史前遗址、平埔族、“原住民”展示室
荷西、郑氏王朝时期展示室
清领时期展示室
日据-战后时期展示室
台湾历史重要人物事件展示室
中文书库
预约制台湾“国史馆”近日宣布,将拒绝大陆及港澳地区学者调阅馆藏资料,台湾人士也从随到随查改为提前申请。“国史馆”藏有大量国民党从大陆带去的珍贵民国史料。民进党一上台,新馆长马上政治挂帅,歧视对待大陆及港澳学者,给岛内学者添堵,为的是阻碍两岸学术交流,更是要使岛内民国史研究降温,以遂“文化台独”之志。
拒大陆学者调阅馆藏资料
台“国史馆”近日拿出新规,最快从9月下旬开始,将以所谓“平等互惠原则”为由,拒绝大陆及港澳地区学者调阅馆藏资料;若是台湾人士,则改为申请预约制,申请需提前15天,30天内回复。
对此新规,“国史馆”新任馆长吴密察给出的理由是,对调阅档案与阅览对象设限是“回归法制”。他表示愿意推动解套,以“平等互惠原则”,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进行“机关与机关”的档案交换阅览。
“你不给我看,我也不给你看。”吴密察似乎是这个意思。然而,无论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还是大陆其他学术机构,都没有特别禁止台湾地区人士调阅资料的规定。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固然有部分资料属于机密,尚未开放查询,但内外一视同仁,台湾学者不能查,大陆和其他国家、地区学者也不能查。
大陆各级图书馆都对台湾人士开放。吴密察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也曾多次赴大陆交流,对此心知肚明,却揣着明白装糊涂,给大陆扣上“你不给我看”的罪名,进而大开倒车,专门针对大陆和港澳人士制定歧视性规则,背后显然是浓浓的意识形态,“平等互惠”云云,纯属借口。
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朱浤源表示,台“国史馆”限制陆港澳学者,就是“政治理由而非行政理由”。“国史馆”过去也都依照全球学术机构惯例,资料对全球开放,但现在似乎借行政理由刻意限制大陆和港澳学者,这是“国史馆在搞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