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辉

时间:2023-06-10 14:30:01编辑:奇事君
人物经历教育经历

时间

院校

专业

学位

1966年—1971年扬州市西门街小学1971年—xx扬州市鲁迅中学1978年—1981年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学士1982年—1985年南京大学现代文学硕士1985年—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工作经历

1976至1977年间先后当过一年半的临时工和徒工。

1988年博士毕业,随即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学人》丛刊。

1996年至2007年担任《读书》杂志主编,在其任内,《读书》依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连境内自由派代表南都都承认汪晖时期的《读书》是中国各种思想交流的平台,但在2007年意外遭到解职。

2002年受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

2018年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2019年12月27日,受邀参加江苏开放大学环境生态学院“好景观or坏景观——关于生态、空间与场所的思考”学术报告会。[3]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

主要著作

《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1990)、《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汪晖自选集》(1998)、《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5)等。编有《文化与公共性》《发展的幻象》等多种著作,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法文等。

学术贡献

2013年8月威尼斯大学亚洲及地中海非洲研究所所长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教授还撰写文章,阐述汪晖教授的学术贡献。

人物事件

汪辉照片

2010年3月10日《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被指称《反抗绝望》一书存在多处抄袭。《文艺研究》拒绝同时发表汪晖回应文章,后又违反一般学术批评发表惯例,在媒体《京华时报》《南方周末》刊载全文,引发关注和讨论。

多名专家对此回应,称“抄袭说”难成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等多名鲁迅研究专家,曾就《反抗绝望》是否构成抄袭、汪晖是否梁(启超)鲁(迅)不辨、王彬彬的动机等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钱理群、孙郁、赵京华等人均表示,该书确实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要说汪晖恶意剽窃恐难成立。此后,有舒炜、钟彪、魏行文章分析王彬彬文章论证的问题。王彬彬此前曾发文辱骂王蒙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另一教授蓝棣之,因此有人对王彬彬的动机提出质疑,“派系之争”、“骂名人以扬名”之说均被提及。7月初,相继有两封执不同态度的公开信发布。一封为国内外一些学者要求清华和社科院成立调查委员会处理此事,另一封则是很多国外学者收到攻击汪晖的匿名信,因此公开回应,致信清华校长,谴责主流媒体干涉学术自由。

批评王彬彬者多认为,汪著为八十年代学术规范未成型时的产物,应属“引文不规范”,此为技术层面的问题,而“王彬彬式”的学术举报与学术批评“别有用心”,利用媒体暴力抹黑学者,对学术发展百害而无益;另一些人则呼吁:学术抄袭、学术剽窃问题必须直面,有问题者必须严惩不贷,应尽快建立中立的学术委员会调查此次事件。

汪晖教授继2010年3月底做出“希望学术界自己澄清”简短表态后,接受《联合早报》采访,对抄袭指控作出直接回应。他指出,已有文章“以逐条分析的方式澄清事实,但在媒体中没有受到重视。”“王文对于《反抗绝望》的指控共计十条,其中六条原著提供了注释,但他忽略或掩盖这些注释,或者将所谓参见式注释曲解为抄袭。这些做法只要稍加核查就可以发现。有两处原著提供注释,但重版时由于编辑分段,而将原注释与分段后的引文脱节,但注释仍然存在,属于技术性的失误。另外的例子则用完全不能成立的‘偷意’概念来指控,有很强的随意性。”[2]

获得荣誉

时间

奖项全称

2013年10月20日2013年度“卢卡·帕西奥利奖”

上一篇:李妍锡

下一篇:陆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