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2007年以来,公司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同类市场中保持领先的位置,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孔丝专家”。近年来,企业始终秉持争创国际一流化纤品牌的信念,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先后实施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Oeko-Tex Standard 100国际生态纺织品认证以及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公司生产的涤纶长丝产品以其产品质量过硬、服务到位著称,广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相继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等称号,企业及集团也先后获得“江苏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江苏省民营企业就业先进单位”、“南京关区诚信管理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百强民营企业”、“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公司生产的“恒远”牌涤纶长丝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品牌”。在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尖端科学技术的同时,恒力化纤积极与国际高端技术机构合作,在德国法兰克福、日本大阪组建研发中心,在国内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合作建立“恒力产学研基地”,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公司业绩长期以来,公司始终将环保建设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推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
公司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先进环保技术,使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全部得到有效处理,同时又建立了COD在线监测系统,确保企业废水排放达到国家一级标准。2007年,企业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努力实现污水零排放,目前该项目已经建成投运,正日益发挥着巨大的环境效应,为中国化纤工业和地方经济树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同时,公司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实施能源系统优化项目和纺丝节能技改项目,努力成为化纤行业内的节能标兵。
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2007年,成为苏州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007年,通过清洁生产企业审核。2008年,获得江苏省环境友好企业。
2009年,获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环境友好企业。
2010年2月8日,恒力集团获誉苏州“地标型企业”称号陈建华被授予苏州“十佳民营企业家”。
2010年3月2日,恒力荣获省依法治企诚信经营先进单位称号。
2010年3月23日,恒力集团荣获省“节能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0年3月29日,恒力集团荣膺“首届中国创新榜样”。
2010年4月,恒力化纤获“江苏省创新型企业”称号。
2010年6月,恒力集团荣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家恒力集团列第38位,恒力集团列全国五百强第275位。
2010年11月,恒力获“全国进出口质量诚信企业”称号。
2010年,恒力化纤荣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2011年3月,恒力化纤入选国家首批“两型”试点企业。
2011年3月,恒力集团成为江苏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2011年7月,恒力化纤获评“省企业创新先进单位”。
2011年12月,恒力化纤荣获“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的荣誉称号。
2011年12月,恒力化纤的“恒远”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2年1月,恒力化纤获评“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2012年2月,恒力化纤荣获吴江市“节能减排先进企业”。
2012年2月,恒力化纤获Intertek-CCFA产品碳足迹认证。
科研开发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恒力化纤投入重资新建了国内一流水平、多功能的研发大楼并配备了全套中试装置及分析检测精密仪器。公司聘用来自德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资深技术专家为研发中心带头人,组成了一支近百人的专家队伍,其中以具有中高级职称及多公司产业用高强丝部分聘请来自德国和国内同行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组成技术团队核心力量。我公司在严格可靠的质量保障体系下,在全体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下,努力为客户提供规格全面、质量稳定的产品!年从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技术骨干,研发队伍技术力量雄厚。工艺设备公司一期工程介绍:
聚酯装置:2套20万吨/年德国吉玛五釜聚合直纺装置;
FDY装备:日本TMT卷绕头,共720个纺位;
POY装备:德国巴马格(BARMAG)卷绕头,共720个纺位;
加弹装备:德国巴马格(BARMAG)FK6V-1000、MPS型共200台
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特色:“多孔细旦”、“异形断面纤维”公司二期工程介绍:聚酯装置:1套德国吉玛五釜聚合直纺装置;
FDY装备:日本TMT卷绕头(12头纺),共864个纺位;
特色产品:圆形亮光丝、三叶亮光丝、三角亮光丝(20D-150D)
公司三期工程介绍:
聚酯增粘装置:4套20万吨/年瑞士布勒固相增粘装置;
聚酯工业长丝装备:日本TMT48个纺位;
德国巴马格48个纺位
加捻并线合股装备:德国和日本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