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茅

时间:2023-06-10 13:30:07编辑:奇事君
形态特征

中华羊茅

多年生草本,,高60—75厘米,栽培补高70—90。米。具须根。秆直立,基部稍倾斜。具4节,节紧缩,无毛呈紫色。叶条形,长6—16厘米,宽2—3.1毫米,直立,质地稍硬,无毛或被微毛,叶鞘松弛,无毛,长或短于节间;顶生叶片退化;叶舌膜质或革质,具微毛,长0.4—1.5毫米。圆锥花序开展,长12—18厘米,主枝细弱,中部以下裸露,上部具1—2分枝,小枝具2—4个小穗,小穗含3—4枚小花,小穗长8一10毫米,淡绿或带紫色,颖先端渐尖,第一颖长5—6毫米,具1—3脉,第二颖长7—8毫米,具3脉,极少4脉,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具5脉,通常顶生长0.8—2毫米短芒,内稃狭长圆形。颖果成熟时紫褐色(图31)。地理分布

中华羊茅分布于我国的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区。

生态特征

中华羊茅一般在4月中、下旬返青,6月上旬孕穗,7月上,中旬开花,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子成熟,全生育期为102—124天;在天然草地上生长期约为150—210天。根系发达,须根稠密,入土深达85厘米以上,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据观察幼苗期,气温在0℃以下,仍能正常生长。冬季能抗低温-38.1℃的寒冷气候,翌年越冬率仍在90%左右。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耐瘠薄土壤,在pH值7.4—8.8的土壤中生长发育较好。适应性强,在青藏高原,海拔为2300—3800米的地区均生长发育良好,在内蒙古、四川、青海、甘肃等省区种植,也表现较好。各地多年种植未发现病虫害。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当年种植可分蘖10—25个,第二年后可达30—48个,最高达58个,野生的实生苗一般当年分蘖2—5个;补播天然草地实生苗,当年可分蘖3—6个。具耐牧、耐践踏,再生性好。天然草地刈割后,经50一70天,株高可达20—28厘米。生长第二,三年的人工草地,在盛花期收获青干草后,株高可恢复到24厘米,平均每亩仍能获得再生鲜草164公斤。中华羊茅喜生在沙壤质或轻粘质暗栗钙土壤中,最适生境条件为海拔2700—3700米的水塘,沟渠边地、向阳缓坡及平滩地。具有较广泛的可塑性,适应各种比较复杂的生境条件,随地形,土壤湿度的变化而组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地。在湿润的滩地和阳坡上,常以亚优势种出现,与丛生性禾草及杂类草组成滩地、阳坡草地,在海拔3400—4000米的滩地、河谷以亚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与高山嵩草(Kobresiapygmaea),雅嫩细柄茅(Ptilagrostisconcinna)组成高山草甸。上述草场在青海占3.27%,是夏秋各类牲畜的主要放牧草场,每亩产干草为40—60公斤。驯化栽培的中华羊茅,可单一建立人工草场,也可与其它禾草、豆科草建立混合人工草场,一般亩产干草250—575公斤,是冬春补饲各类牲畜的主要人工草场之一。

饲用价值

中华羊茅茎秆柔软,地上部分营养枝多,枝叶茂盛,仅在完熟期下部20厘米处质地变硬,质量降低。各生育期都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以抽穗期及开花期为最高,分别为14.39%和14.09%,开花后期进入乳熟期时,粗蛋白质下降到10.36%,粗灰分含量中等,粗纤维含量低,其他化学成分见表31—1。青草期为马、牛,羊、骡、驴最喜食,开花后期营养成分虽有所下降,但马、牦牛、藏羊仍喜食。调制的青干草全株虽下部稍硬,仍为各类牲畜所喜食,是夏、秋、春三季各类牲畜的主要放牧用牧草,易增膘长肉,青干草为冬春补饲的饲草,可保膘。对中华羊茅株丛结构的分析,天然草场上叶和花序占全株总重的36.0%,栽培种为37.32%,详见表31—2。中华羊茅占优势的天然草地,平均亩产干草120—140公斤。经栽培驯化后,产草、产子量都较高,播种当年亩产干草50—60公斤,第二年至第五年亩产干草256—439.5公斤,亩产种子36.5—55公斤。产量见表31—3。中华羊茅易于调制青干草,利于机械化作业,在青海省各地均被评为优等牧草。收获干草最适时期为盛花期,种子收获期,应为种子75%左右成熟时进行。其后的再生草还可以利用放牧。

栽培要点

中华羊茅种子中等大小,要求播种前一年夏秋翻耕整地,硬土地要细碎平整,并进行镇压。播前最好机械灭杂草,可减轻杂草对幼苗的危害。播种当年要浅耕,施入底肥,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行播前灌水。播期要求不严格,春、夏、秋均可。青藏高原适宜春播,稍暖地区可夏秋播,最迟不能晚于7月底。千粒0.5—0.8克,播种量每亩0.6—1.0公斤,种子用每亩0.5--0.75公斤,播深2厘米,条播行距30厘米。播种当年生长缓慢,要求及时除杂草,并结合锄草,可在分蘖期灌水和施肥,使干草产量提高68%以上。

上一篇:茅道临

下一篇:严正花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