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上片首二句“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下片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6]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详。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元灭南宋。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梳楼》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5]
作品评价明代文学家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 “心字小,难著许多愁”,不如“楼儿”句更奇。
清代文学家李佳《左庵词话》卷下:蒋竹山《虞美人》云:“丝丝杨柳丝丝雨。……晚风寒。”亦工整,亦圆脆。?
清代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较“天际识归舟”更进一层。?[7]
现代学者姚小鸥:此女子伤春念远之词。不仅语言爽利,形象鲜明,立意犹觉有新奇处。上片不写愁多而写楼小竟藏愁不住,不写凭栏眺远而写愁魂寻觅,皆新颖而警峭。下片写春花而曰“天怜”而特意借与,不知此花非但难遣愁闷.反添离恨。意绪慵懒,强打精神卷起珠帘,帘外却已是黄昏了。新颖的构思、奇特的想象不仅充分表现了伤春之情,格调也觉轻灵有趣。[5]
作者简介蒋捷(约1245~1305),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参考资料[1] 虞美人·梳楼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虞美人·梳楼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3] 毕桂发 . 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 . 北京 :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 1403 .[4] 郑竹青,周双利 . 中华诗词经典 : 学习出版社 ,2011 . 3027 .[5] 姚小鸥 . 宋代名家词选 . 海口 : 海南出版社 ,1994 . 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