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族

时间:2023-06-10 10:17:01编辑:奇事君
介绍

侬族为越南第三大少数民族,大约有90多万人口。越南的岱依族和侬族与中国的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前越南政府称其为壮族,而后中越交火,关系恶化,改为侬族,虽然现在已逐渐分化并有了不同的族称,但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仍保持着共同的特征,总的来说共同性多于差异性,可以视为一个跨境民族。岱依族和侬族约有200万人,主要居住在与中国交界的高平、谅山、广宁、河江、宣光、老街等省的平坝丘陵地带,主要种植稻谷和玉米,家庭手工业和饲养业较发达。岱依族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早,受越族的影响较深;侬族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晚,有的至今不过八九代人,约二三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壮族的共同性更多一些。

与岱依族区别

侬族

越南政府在区别岱依族与侬族上,最大的标准是在越南(主要是越北高原)居住时间的长短,居住时间长的是岱依族,而近200年来迁入的是侬族。换句话说,自古以来一直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僚人就是岱依族,而从中国广西、云南边境地区迁入的僚人就是侬族,侬族在中国是南部壮族的主体部分,自古以来就与国境另一侧的岱依族唇齿相依,即使在战争年代也没有中止过相互的往来与通婚。其实越南境内的岱依族与侬族语言、文化相通,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所以越南也通常用岱侬族来称呼这个密不可分的胞族,为岱依族和侬族合编了《岱侬字典》。

“侬族与岱族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岱族是由侬族演化来的,如宣光的侬人本来比岱人多,后来岱族的人数反而超出,已经岱化的侬人还清楚地记得,他们的祖先是壮侬(即壮族),富侬,近一二十年来,有些出外工作的侬人,同是一家人,兄报岱族,弟填写侬族,岱、侬族的界限很难分。”(《越南的民族与民族问题》第168页,这里的‘富侬’是指从云南省富宁县迁入越南的壮族)

“岱族是从百越人的一支发展形成,与侬族同源,关系极为密切,语言相通,习俗相同。20世纪80年代谅山、北太省岱族的54.5%和侬族的40%有叔伯、姑姨关系。”(《越南的民族与民族问题》第163页)

岱依族与南壮(中国侬人)在政治上的分离是宋朝以后,宋史频繁记录了越南人独立建国以后逐渐侵占位于他们北部的僚人地区,在僚人反抗与宋朝牵制下,越南人最终将国界划到了僚人南部山区的一线,这条国界将僚人分成两个分属不同政治实体的部分——南部壮族(侬人主体)与岱依族。至今,南部壮族绝大部分地区还在使用“土”(Toj[tho3])的泛称,与内部各地自称并用,而岱依族也泛称“土”(Tho[tho3]),与自称“岱”并用,历史上曾长期将岱族称为“土族”,直到1959年越南政府公布全国64个民族,才正式将“岱依族”作为这个民族的法定族称。岱依族与壮族实质上是分属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关系,可见一斑。

至少可以这么说,僚人这个概念强调从文化上去认同壮族、布依族、岱侬族是同一个民族。

我国分布

侬族分布在与中国交界的各省。侬族来源于中国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在历史上,中国南部靠近越南边界的地方,曾有一个势力强大的侬姓大部落,酋长叫侬智高。侬族之名,可能就是起源于侬部落。侬族人的文化习俗基本上同岱依族人相似,同岱依人讲同样的语言,使用拉丁字母拼写的侬文。

侬族人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稻子、玉米、麦子、小米等。侬族居民家禽家畜饲养业较为发达,培育出了一些优良品种,如孟康和谅山的黑猪、高平的马,在越南十分有名。饲养方式以自然放养为主要形式,他们选择四周是石山,草木茂盛,可避雨遮阳的山谷,圈养牛群,任其自生自长,使用时才赶回家去。家禽则饲养在高脚屋下。

侬族居民的主食是粳米,与岱依族居民相比,他们吃玉米要多一些。节日、祭日常制作多种糕饼;待客时有用勺祝酒的习俗;居民们没有嚼槟榔、染齿的习俗,但男女成人时都要在上门牙上镶一颗金牙。

服饰文化

在服装方面,侬族妇女穿戴用的布料都是自织自染的,颜色主要为深色,衣服右开襟,竖领,并在袖子上缝几块

比衣服颜色浅或深色布,裤子与男子一样,裤腰、裤腿又肥又大,长到脚踝;岱族妇女则常穿盖住臂部的裙子,着装不如侬族妇女的宽松,但在颜色上却都喜欢深色。在饮食方面,岱族人民吃牛肉、吃狗肉,但侬族则不然,他们甚至不允许将牛肉带回家。精神上,两个民族基本相同,文字都是喃字,但在用词方面略有区别,侬族习惯用壮族术语,而岱族用京族术语。此外,侬族、岱族都有舞狮的习俗。

宗教信仰

侬族穆斯林,现在的人类学研究者称之为“壮回”,侬族是壮族的一个支系,普通理解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壮族人,他们穿壮族衣服,住壮族民居,讲壮族语言,生活习惯与壮族相同,只不过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务路的侬族穆斯林为“壮回”,是因为他们本来是回族人,因种种历史原因而迁入到壮族生活地区,慢慢同化为壮族。

上一篇:动漫圣地

下一篇:丁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