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形目

时间:2023-06-10 07:35:43编辑:奇事君
形态特征

合并图册

东北鼠兔体形短粗,四肢短小,后肢略长于前肢。前足5趾,后足4趾,足面被有棕灰色密毛,爪尖锐,明显可见。耳廓近圆形,有明显的白色边缘,前部为棕黄色毛所掩盖。无外露于毛被外的尾。乳头3对,胸位1对,腹位2对。

东北鼠兔夏毛背面暗棕色,两侧红棕色,腹面为灰棕色。吻及唇缘色淡,唇部两侧长须黑色。有些个体须尖白色。眼周具有细窄黑眼圈。耳前侧毛长,呈棕黄色,掩住耳孔,耳壳周缘有污白色短毛,形成一明显的白边。头顶部与背部中央毛色一致,毛基部灰黑色,上部棕色,尖瑞黑色,因而使上部颜色较暗。颊部与体侧一样,有黑尖的毛较少,致呈纯红棕色。四肢毛色与体侧相似。冬毛颜色较灰,头部与背前部灰色,仅杂有少量棕灰色毛,体侧与臀部为浅棕色,腹面淡棕色。

东北鼠兔头骨较小,成体颅全长一般不大于43毫米。鼻骨按比例较短,前端略膨大。脑颅显得较长,额骨中部微凸,顶骨前部隆起。矢状嵴在成年个体显著高起,人字嵴亦明显。顶骨后部较为平坦,与梯形的顶间骨共同形成头骨后部的扁平区。颧弓粗扁,后端伸出一剑状突起,向后延伸,直达听泡的前部。门齿孔与腭孔分开,腭骨较短。听泡甚大。

东北鼠兔上门齿两对,第一对强大而弯曲,其前方内侧有明显的深沟,第二对门齿紧靠前齿后方,较小。齿隙较短,其长度等于或稍微超过上齿列长或最后臼齿齿槽间的宽度。第一上前臼齿小,呈扁柱状,第二上前臼齿较大,其内侧有两个齿梭。臼齿基本一样,各齿内外侧皆有两个齿棱。下门齿平直,斜向前伸出。第一下前臼齿形状不规侧,断面略呈三角形,第二下前臼齿结构与臼齿基本相同,最后一个下臼齿较小,仅具单个齿嵴。下颊齿列咀嚼面内高外低,形成一斜切面。

栖息环境

东北鼠兔多栖息在山地碎石坡中,在有裸露岩石的采伐迹地和沟塘也有栖息,无论天然的或人为的碎石堆,如铁路路基下的碎石块间,都是它们的适栖生境。

生活习性

东北鼠兔行动很机警,如有异样声响或有人走近时,即发出尖锐叫声,迅速逃入洞内,一会儿又到洞口试探,如无危险则再到原地活动。一般在白天活动,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频。冬季不冬眠,天晴时常伏卧石上晒太阳。冬季有积雪时,雪上跑道甚为明显,雪厚时,它们亦在雪下活动,穿过厚雪下形成跑道。

东北鼠兔喜群居生活,巢窝即筑于石隙间。洞口数目很多,有草掩覆,在洞口间及洞口至附近的草丛间,常有明显的跑道,在洞口附近常能发现小堆粪便,冬季粪便圆形,直径4毫米左右。有些洞口的外方有荆棘遮盖,以防其他动物的侵袭。洞穴的形式不一,因地形而异,有垂直洞道,亦有倾斜洞道。东北鼠兔的洞道主要是利用石隙,稍微加工而成,其中并无特建的巢室,只在主洞中鲔以少量干草,作为居住的场所。

东北鼠兔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吃桦、柳、杨的嫩枝叶、苔藓、浆果等。秋季有贮食习性,将干草堆积在洞口附近或石隙间。冬季储存的干草多为莎草科植物。

东北鼠兔的天敌主要是猞猁,黄鼬等食肉兽和猛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俄罗斯联邦。

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东北鼠兔

繁殖方式

东北鼠兔繁殖期为4-6月,每胎崽数2-8个,7月以后未发现有怀孕个体。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1东北鼠兔西伯利亚亚种Ochotona hyperborea cinereoflavaSchrenk, 18582东北鼠兔朝鲜亚种Ochotona hyperborea coreanaAllen and Andrews, 19133东北鼠兔外贝加尔亚种Ochotona hyperborea davanicaSokolov, Ivanitskaya, Gruzdev & Geptner, 19944东北鼠兔堪察加亚种Ochotona hyperborea ferrugineaSchrenk, 18585东北鼠兔指名亚种Ochotona hyperborea hyperboreaPallas, 1811

(资料来源: ? )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北海道亚种除外)。东北鼠兔种群的特点是其在地理上分布,数量发展趋势未知。该种在其分布的大部分范围内没有主要面临的威胁,在1950年就停止了对其皮毛的贸易。北海道亚种曾被认为是有害物种,有被防治治理的记录。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上一篇:暗夜堡垒

下一篇:朱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