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琴,女,(1933----2015-5-20),国家一级演员,原安徽省泗州戏剧院院长,在苏皖鲁豫拉魂腔界享有“泗州戏花旦皇后”,泗州戏四大名旦之首,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文代会文代会代表,李宝琴流派创始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委员,蚌埠市政协常委、蚌埠市剧协副主席等职。
自幼跟随父亲学艺,十余岁即唱红了淮河两岸,她嗓音娇亮,以柔为主,善于结合自己的嗓音来设计唱腔,她的唱腔又融入了一些口语化,独具天真烂漫之致,如崭新花朵,节节高的大腔,重叠往上翻,显得特别大气,不艳不俗,得天独厚,设计了好多新的唱腔儿,且又不离泗州戏风格,虽起伏的幅度较大,但是甜润流畅,唱腔的明快中见含蓄,简洁中见委婉,清新的特色让人回味儿无穷。在泗州戏流传:“唱不经宝琴不灵,打不经宝凤不鸣”可见在泗州戏界的重要性。与霍桂霞合演的泗州戏《拾棉花》1952年获得全国首届民间戏曲调演一等奖,1954年她参加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华东区演员一等奖。1956年参加安徽省戏曲汇演,获荣誉一等奖。1957年随安徽戏曲代表团进京汇演,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周总理、刘少奇主席的亲切接见,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宴请李宝琴到家做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与严凤英、丁玉兰被毛主席誉为“安徽戏剧三支花”。
霍桂霞,女,国家一级演员,(1926-2005)泗州戏四大名旦之一,泗州戏霍桂霞流派创始人,毕业上海华东戏曲学校,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安徽省泗州戏剧院艺术指导,被誉为“金嗓钢喉”。
民间有着这样的谚语:李宝琴的浪,霍桂霞的唱,李宝凤的武,周凤云的苦。自幼就受到艺术熏陶,五岁学戏,八岁登台,擅长青衣。1944年参加嘉山县抗日民主根据地文艺训练班,常演出于淮河两岸农村。19岁组成“霍家班”,进入蚌埠演出。1957年随安徽戏曲代表团进京汇演,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周总理、刘少奇主席的亲切接见,同年当选泗州戏四大名旦,与周凤云、李宝凤、王宝莲一起参加文化部第二期戏曲演员讲习班,得到梅兰芳的亲授技艺。
她的唱腔特色和韵味曾被我国音乐大师贺绿汀所赞赏。1954年,华东上海首届戏曲汇演中,她的唱一鸣惊人。上海音乐学院专为组织了霍桂霞唱腔专题座谈会。对她的唱腔进行专门研究。
李宝凤,女,安徽蚌埠人,祖籍泗洪,生于1934年,毕业上海华东戏校,著名泗州戏表演艺术家,泗州戏李宝凤流派创始人,泗州戏四大名旦之一,国家一级演员,原蚌埠天桥泗州戏剧团团长、安徽五河县泗州戏剧团团长,在皖鲁苏豫享有拉魂腔“武旦皇后”之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人大代表,蚌埠市政协委员、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出生梨园世家,四岁学艺,十余岁就唱红了淮河两岸,1945年参加泗洪儿童抗日宣传文艺团,1957年随安徽戏曲代表团进京汇演,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等同志接见,同年参加文化部第二期戏曲演员讲习会,得到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等名家亲授艺术,1959年率团赴南京花旗营部队0970部队、唐山炮兵学院,解放军疗养院慰问演出。李宝凤一生演有四百余出戏,擅长刀马花旦,还能反串小生,唱打弹拉无一不精,是艺术界难得一位艺术家。
她演戏台风端庄典雅,嗓音甜亮,音域宽广,节奏感强。她在大刀的各种扔法上,如左右手扔“面花”,反串腕刀头在下扔出去到台口,跑出去用左手接,这是一个很漂亮、难度很高的技巧。脚上功夫踢法有很多种,有前踢,后踢,旁踢,拐踢,前桥踢,后桥踢,虎跳踢,过包踢,双脚旁踢,双脚前后踢,爬虎绞柱踢,躺下蹬踢,背口袋踢等等。顶功的空顶、左右汗水、左右顺风旗、掐葫芦等。奇妙的表现四功五法。
周凤云,女(1934-2012),泗州戏著名表演艺术家,泗州戏北派传承人,泗州戏周凤云流派创始人,原宿州市艺术职称考级的评委、宿州泗州戏剧团团长。唱腔优美,委婉动听。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评论将其誉为“淮河两岸一枝花”。一九五四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首次华东戏曲汇报演出获表演一等奖。1956年参加安徽省首届戏曲会演,周凤云获表演一等奖,1957年4月参加安徽戏曲代表团进京汇报演出。同年5月6日,演出《思盼》在怀仁堂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50年代到上海华东戏校进修,与严凤英等名家一起学习,并获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名家亲自指导。代表作《皮秀英四告》、《樊梨花诉唐》、《王二英思盼》等。
1957年《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看泗州戏樊梨花》的长篇评论。其中写道“......青年女演员周凤云饰的樊梨花一出场就显得老练、生动、活泼、有戏。......内心爱憎矛盾心情,很细致地如蚕吐丝,如日融雪地在她的表演,唱腔中表现出来,把被描写对象的内心世界,极为形象的展示在观众面前,这不得不说是她的成功之处。她的唱腔有高有低,她的低沉和高昂都是围绕剧情发展的,她的表演有紧有松,能紧能松,她的紧张和弛缓,也是围绕剧情发展的,她的唱腔与做工无处不显的熟练,无处不感到自然,在刻画人物性格上,有她永不凋谢的绝妙和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