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

时间:2023-06-09 12:58:17编辑:奇事君
定义

曾一度成为青年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过去新工人进厂,均由企业指定技能高超的师傅进行传帮带,2至3年学徒期满后,则由企业对其进行技能考核,确定徒弟的技能等级,达不到要求者还要延期出徒。

发展

师徒制本是一个传统的传承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几百年来为各行各业所广泛运用。近年来,由于培训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更新,很多企业逐渐摒弃了学徒制。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培训新人的方式也在变。但无论怎样变,能够有效传承企业精髓的不能变。否则,越变越缺少个性,越变越走样,其结果是失去了真正该传承的东西。

现状

现在是信息过剩的年代,过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因此,可以说“师徒制”不仅对企业和员工有以上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对于大学刚毕业,初次接触社会的新员工来说,通过师傅的带领,尽快的掌握自己立足立身的本领,学习更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缓解初入社会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惑,对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是有着巨大帮助的。说得大一点,师傅就是他步入社会的一座灯塔。

但在中小企业的“师徒制”管理当中(这里重点指老员工带新员工),主要存在2个典型问题:一是“不愿带”或“不愿跟”,就是要么师傅不愿带徒弟,要么徒弟不愿跟师傅,这里面既有性格不合、自高自大等主观因素,也有公司制度设计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但所体现出来的都是态度问题。这二者解决的方法是大不一样的,前者或许就不应该让他再当师傅,后者却要从公司制度设计上进行改进,比如:如果师傅带好了徒弟,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肯定师傅所付出的劳动;二是“带不好”或“跟不好”,这里面主要就是师傅领导力问题或徒弟学习力问题了,虽然有所谓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说法,但根本原因还是师傅的“传、帮、带”的能力出了问题,套用一句话就是:“没有不合格的徒弟,只有不合格的师傅”。当然,公司也应该给师傅提供一些如何带徒弟的培训。

一个师傅要带好新人,重在做好三点:提供工作技能上的帮助和指导,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解答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而一个新人要学好本领,也是重在做好三点:多问、多学、多做。当然,作为徒弟,还有2个小技巧可以使用,那就是:“嘴巴甜一点,手脚别值钱”:第一个好明白,就是礼貌要到位,比如:多说“麻烦您”、“请您”,而不是“喂,你给我”;第二个则是要求徒弟主动勤学勤做,不要舍不得“动手动脚”。

意义

师徒制不是对新型培训方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更加积极完善培育新人的手段。在企业人力管理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存在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像过去国企老厂的“师徒制”甚至有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精彩演绎了整整一代人的工作关系。我觉得,这种“师徒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让新来的员工更快、更好的融入公司,和让后进的员工及时跟上团队的步伐,形成团队的“梯队建设”,也能让“师傅”体验到更多的职业成就感,也有效锻炼了师傅的领导力。

对于师傅来说,除了自我能力的提升外,也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阅历来帮助别人一起成长,那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佛教当中有三个不同境界的布施:第一是财布施,就是施人钱财,替人解难;第二是法布施,就是教人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三是无畏布施,就是给人以希望,让人无所畏惧的生活。我觉得,一个合格的师傅,必然就是一个能够很好的做到“法布施”和“无畏布施”的人,而这也需要师傅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不断的学习提高。

项目背景

以笔者推行的【师徒制】项目为例其背景是:

基于公司战略调整根据Q4季度销售策略,要求销售团队扩编,7月以来短期入职了大量新人,整体新人比例达到了50%以上达1000余人,城市经理管理幅度加大,在团队业绩指标和新人培养上不能兼顾;新人并不能一上来就独立开展工作,需要首先熟悉产品知识、销售流程以及特定的技巧等,根据过往经验,一个新人从入职到成为骨干销售(月产单在6台以上)往往需要6个月的时间,如果按照新人自然成长速度,不能满足此次人员扩编目的;由于工作场景的特殊性(需要经常外出上门,并非办公室集中办公),新人入职后不能经常见到老员工,向老员工请教学习;同时老员工由于业绩压力,更多的是忙自己的工作,也不会非常主动的帮助新员工成长。这就导致新人入职初期团队融入差,归属感差。在做离职访谈时,听到最伤HR心的话是“我入职后没人管我,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基于以上原因,决定在全国16个分区落地推行实施【师徒制】项目,其背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基层管理者精力不足新人自然成长周期长入职初期团队融[1]

上一篇:忍冬科

下一篇:张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