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在曲江池留下了传世佳作,就其流露与抒写的感情来说,则因个人的遭际不同雨大致可分为得志与失意两种。罗隐此诗,即属后者。罗隐在京师前后十四年以上,曲江春景每多亲历,但他屡举不第,心情自然不会轻松。
这年春他又去游览了曲江。首联日暖花开点出季节,“又”字说明来此已非首次,“江东行客“句谓自己游于曲江,悠闲自得。这两句是铺垫,体现了诗家常用的以乐景写哀的技法。景自大好,人自悠哉,而诗人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用”高阳酒徒“以自喻,言语间已透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仕途失意的牢愁。“半雕落”既状形貌,亦传心态。“空崔嵬”乍看似指因人心境不佳,无意观赏而徒呈高峻之貌;但如果联系唐代向有以“终南捷径”喻求仕便利门路的常例,则此句已暗示出目己屡试不第的痛苦遑遇。颔联即承其意,前句在杜甫“圣朝无弃物”(《客亭》)句中加入“也知”二字,露出不为世用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态,语含讽刺;后句则以虚拟谓即趋侯门为幕僚,亦难为重用更进一层,两句透出浓重的失意之情,是诗人科场屡挫、仕途无望的真实反映,也是对晚唐社会用非其人现实的一种委婉抗议。
既见弃于朝廷,又难用于侯门,诗人不得不在出仕意冷的情况下转入归隐途。尾联即暗用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在助越王灭吴后泛舟五湖(今太湖一带)、晋代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作《归去来辞》之典,抒写了这种思想和愿望。据《鉴戒录》云,诗人得刘赞赠诗,有“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之句,“遂起归欤之兴”。其说虽不无道理,但罗隐的灰心仕途而向往归隐,是他屡试不第、看透了官场科举的虚伪腐败后的必然归宿,这恐怕是因读他人之作而偶然起兴所难以解释的。
全诗即景抒感,景是科举场中得志者的必游之地、必赏之景,感是仕途失意人的见弃不用、意欲归去之感,两相比照映托,令人倍觉怅惘。而晚唐的所谓“圣代无弃杨”,也尽在不言之中了。
名家点评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此但是不得志之辞,不见怀古如何。第四句亦有所指。
清代朱尊曾《鉴诫录》:隐以讽刺颇深,连年不第。举子刘赞赠之诗曰:“人皆言子屈,我独谓君非……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隐睹之,因起“式微”之思,遂有《归五湖》诗曰:“江东日暖花又开……”
清代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洒洒落落。
清代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日暖花开”四字,岂非曲江胜景?中间无限伤心,只为一“又”字也。此时江东行客,直已心尽气绝,而反自谓“心悠哉”者,所谓哭不得反笑也。三、四,不说别样懊恼,只说酒徒凋落;不骂要人窃位,只骂南山崔嵬,皆甚愤之辞,反如不愤者也(首四句下)。五照出“圣代”,六自引“非才”,妙,妙!七、八,亦是一例归家钓鱼,却是写得异样峭拔(末四句下)。
清代纪昀:在晚唐颇见风格,惟出语太激,非温柔敦厚之教。江东诗此病最多。又云:题是有感,原无怀古字,曲江之游盛于唐,昭谏唐人,何得有怀古之事?第四句从“节彼南山”句凿出,昭谏谓旧交零落,惟有山色向人耳。无名氏(甲):昭谏一生不第,故有此作。(《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陆蓥《问花楼诗话》:余尝诵其(罗隐)《归五湖》诗云:“江头日暧又花开……”旷怀高调,视奴事朱温之杜荀鹤辈,犹粪上矣。
创作背景罗隐向有“江东才子”之称,二十七岁即在贡籍,却十上而不中。经历了多次打击,罗隐逐渐认清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本质,这首诗就是他下第后的抒慨之作。曲江池畔,日暖花开,秀士登科,即赐宴于此,但自己这位“江东行客”却与此无缘,愤怨之情,不言而喻,遂作此诗,用反语抒发了自己归隐江湖之心。[1]
作者简介罗隐 (833 - 910),性别男,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晚唐文学家。
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享年77岁。
参考资料[1] 曲江春感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