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

时间:2023-06-09 10:30:25编辑:奇事君
人物经历早年经历

杨朔幼承家教,7岁入小学读书,四五年级时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倍受师生赞赏。1927年去哈尔滨,在太古洋行作练习生、办事员,业余攻读英语,并受业于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曾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旧体诗。他清高狂放,纵情诗酒,常与三位好友聚而豪饮,赋诗抒怀,号称“四酒徒”。

写作经历

1939年写下许多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优秀作品,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42年先后发表《月黑夜》、《大旗》、《霜天》、《麦子黄时》等短篇小说。

1945年创作了反映矿工斗争与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

1946年秋创作了反映华北解放战争的中篇小说《北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到东北和华南采访,创作反映解放军战士、铁路工人抢修铁路事迹的中篇小说《北黑线》和《锦绣山河》。

1950年12月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1954年调中国作家协会,先后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到大西北及东南沿海等地采访,发表《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等散文、通讯。

杨朔

1956年后,先后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理事会秘书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秘书长等职,当选为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外事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创作大量反映亚非国家风貌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优秀散文作品,结集为《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

1959年杨朔于百忙中抽暇回故乡访问,应邀在蓬莱阁上为家乡文化界人士作了讲学报告。此后他又写下了描写家乡胜景的《蓬莱仙境》、《海市》等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故乡山水、故乡人民的眷恋、热爱之情。

工作经历

1937年初,他被迫离开哈尔滨赴上海太古洋行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朔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艺部长。

1950年12月,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身份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写出大量战地报道。

个人生活家庭生活

杨朔的父亲杨清泉是清末秀才。

“九·一八”事变后接触中共地下党员金伯阳。他针对日军建立伪满洲国,侵略、分裂中国的阴谋,有计划地选译美国作家赛珍珠描写中国的小说《大地》部分章节,登载于《大同日报》副刊,不久,被日军新闻检查机关勒令停载。

健康状况

1968年8月3日,杨朔逝世。终年55岁。

社会活动

1937年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的《北伐》等进步书籍。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太古洋行工作,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同年9月去武汉,与友人合资筹办文艺刊物《自由中国》和《光明周刊·战时号外》副刊。同年末,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

1938年春,奔赴山西抗战前线。临汾失陷前辗转到广州。

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奔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随八路军转战南北。

1942年春,杨朔奉命回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他从冀西出发,7月方至延安,会已开过,遂到延安文艺界协会,继续从事创作,后进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到宣化龙烟铁矿体验生活。

“文革”开始后,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

个人作品作品名称出版时间出版社体裁《杨朔散文选》1978年人民出版社散文《三千里江山》1978年人民出版社《杨朔短篇小说集》1979年人民出版社小说集《荔枝蜜》《泰山极顶》
创作特点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获得荣誉

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

后世纪念

1980年9月15日,三百余人在北京“和大”原址的大礼堂参加了杨朔的追悼会。追悼会由时任文联副主席夏衍主持,时任对外友协副会长林林致悼词。[3]

上一篇:银蛇奖

下一篇:曲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