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冕

时间:2023-06-09 10:22:46编辑:奇事君
历史

旒冕,是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冕冠形制过去绘画中常见,诸如武梁祠汉代刻石上的黄帝、尧、舜天子像,唐代闫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宋代作的晋文公复国图,明人所作圣迹图中的孔子像等。这些画像人物头戴冕冠,身穿冕服,冠冕堂皇,仪表威严。但今天能见到的冕的实物,除了袁世凯复辟时穿戴的那件未被国人认可的“皇帝冕”外,就只有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这件九旒冕了。

外形

九旒冕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冕体为西竹丝编织成六边形的网格状冠胎,表面敷罗绢黑漆,多以脱落。冠前后分别镶一倭角长方形金饰框,两侧有梅花金穿,贯金簪。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鲁荒王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正相应。

含义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九旒冕是黑色的,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与其他朝代的帽子有明显区别。除了竹、藤篾制成的,由于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纱作的,所以也称“乌纱帽”。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职的称“摘去乌纱帽”,这些说法就源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帽不限于黑色,“乌纱帽”是明代特有的。

传说“黄帝造冕垂旒”,虽难以考证,但到了周代,孔子说过“服周之冕”的话,可以相信当时冕服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后经历朝各代,都以冕服为最高礼仪之物。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朱氏王朝持续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作为文物的垂旒全国只有两件,一件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鲁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冠,也是惟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填补史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

有关介绍

九旒冕

乌纱帽在明代时被规定为官帽,成了冕服的一部分。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的明鲁荒王九旒冕是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被称为史上最牛乌纱帽。所谓“旒冕”,指的是冕服上垂下“旒”,以“旒”的数量区分官员等级的高低。传说中有“皇帝造冕垂旒”的说法,虽然不能考证旒冕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但孔子说过“服周之冕”的话,可以证明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冕服制度。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象征地位和权力指向的冕服制度,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更是强调要“复汉官之威仪”,冕服制度更加完善,在明朝统治的200多年中,始终保持着帝王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曹丽芳介绍说,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实物只有两件,一件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袁世凯复辟时所戴仿古的“皇帝冕”,另一件就是鲁荒王朱檀陵出土的这件九旒冕了。由于袁世凯的“皇帝冕”从未获得国人承认,所以货真价实的只有鲁荒王九旒冕,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同时也是能够彰显朱檀王室威仪的最有力的物证,所以特别珍贵。

这顶冕为藤篾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冕,是古代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和封王才能佩戴。据《明史》记载,明朝对冠冕有严格的礼制规定,皇帝冕前后各12道旒。鲁荒王的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是相呼应的。冕的顶部有“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上面涂着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是表示帝王不视非,寄寓着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的意思。九旒冕为黑色,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与其他朝代的帽子有明显区别。

在明代,除了竹、藤篾制成的官帽以外,还有不少官帽是用染成黑色的纱制作而成的,所以也称“乌纱帽”,亲王的冕冠无论从它的制作质量和象征意义来说,都无疑当得起“最牛乌纱帽”的称号。

上一篇:实体权利

下一篇:吉克杰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