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浦

时间:2023-06-09 05:21:26编辑:奇事君

(图)下浦村

1992年,全村有192户,682人;耕地493亩,山林266亩。工农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收入1502元,比1990年翻了近一番。自1987年以来,曾获临海市级文明村、尊师重教村等称号。基本信息

下浦村北依灵江,西靠花鼓岩,东濒江下渚。风光秀丽。花鼓岩,因山上有一巨石卧如花鼓而得名。过灵江大桥拾级而上,有一幽径直通花鼓岩。山上有一大片平地,称为山田。村民在此种植蔬菜和谷物,构成山上景致的一大特色。山上绿树成林,山色葱绿,是清晨、黄昏散步的好地方。东面的江下渚,由流沙堆积而成,状如长船,东西长约3里,南北宽约里许,分灵江为南北二港。北港宽而浅,称大港;南港狭而深,称小港。两港似回龙。渚上桔园成片,桃林成行。春天桃花开后一片粉红。故有人称之为桃花岛,是春天郊游的好去处。

80年代前,下浦村貌和自然风光显得很不协调。民居大多是破旧、低矮的泥房,少数村民甚至居住在茅草棚里。1985年,开始制定村的建设规划。至1992年,全村建有三层住宅楼12座113间,几乎家家搬进了新楼房。村里拿出部分公共积累,新建、扩建街道。村貌换然一新。村里投资7万元于1992年12月为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全村有12家装有程控电话。80%的户有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和摩托车。此外,1983年投资12.5万元,建造950平方米校舍。1986年普及了9年制义务教育。城南中学新校舍也已破土动工。

工业发展

(图)领导会议

1976年,下浦村创办第一家集体企业--城南汽车配件厂。80年代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各种工业企业迅速发展。至1992年底,共有企业36家。其中,1992年创办的13家。属集体企业的有城郊西服厂、城南汽车修理厂、新春绣品厂等15家。其中,新春绣品厂,主要生产真丝砂洗衬衫,1992年产值达500多万元,创利税11.5万元,是村重点骨干企业。产品远销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南汽车修理厂(前身是城南汽车修配厂),主要修理各种类型的汽车,1992年7月承办上海大众汽车定点修理,是年产值达235万元,创税利16.5万元,被评为临海市城关镇先进企业。

属个体企业的有汽车配件五金厂等21家。其中,汽车配件五金厂,有固定资产60万元,主要生产汽车用滤清器。该厂在杭州设有专门市场。城南自力铸造机械厂,主要为上海机床厂加工零部件。个体企业一般都是几户村民集资办的。联户办厂成为下浦村个体企业的一大特色。个体企业的发展,将闲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为集体提供了公共积累。

下浦村紧靠临海市城区,发展工业地理位置优越。1992年,中共临海市城关镇委、镇人民政府决定在下浦村创办工业城。村民立即响应,并从大局出发,根据城镇建设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调整土地和完成大批柑桔的转移,积极引进人才和资金。首批规划开发667亩工业用地,一期工程已开发250亩。工业城划分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化工区、外商投资区等4个区。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商前来开发。1992年,工业总产值达2395万元,创税利80万元,比1991年增长94%。汽车配件、服装、化工等产品,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5%,是临海市新兴的工业城。工业的发展,拓宽了下浦人的致富思路。下浦人在104国道沿线,开起一家连着一家的饮食店及其他商店,多达40余家。每当夜幕降临,下浦灯火通明,为广大过路者提供方便。几乎成了不夜城。1992年规划投资80万元,兴建了占地10亩的钢铁市场。

农业发展

下浦村耕地原来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划分很不合理,农民耕种很不方便,并影响到粮食亩产量的提高。70年代起,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先后筑起5条机耕路,面积达3000平方米。为适应农业机械化需要,又进行农田平整,基本上改造成长80米、宽25米为一丘。到1978年,实现了农田格子化,从而使下浦村农田耕作发生根本变化。耕田基本采用拖拉机,种麦采用开沟机。种植、收割、开沟,开始向机械化迈进。1992年,虽遭两次洪灾,但粮食产量仍达到320吨,亩产达700公斤。

下浦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重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除水稻作物外,还有近百亩果园。特别是柑桔,村里建有柑桔场,种有80亩柑桔,计有6000株,年产量达20万斤。

上一篇:王海芳

下一篇:恳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