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雯做为蜚声中外的大提琴演奏家,马雯总能用精巧细腻,深邃饱满的琴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的演奏曲目丰富,类型多样,充满震撼心灵的张力迸发与直抵人心的情感倾诉。著名大提琴家林恩·哈雷尔称赞她道:漂亮的音色,高贵的气质共同构成了她真诚动人的音乐。她的演奏生涯从学生时代就已开启。
马雯[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副教授]
1992年,应邀在上海音乐厅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萧斯塔可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获得当地乐迷及媒体的广泛好评。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提琴比赛中以极为突出的成绩获得了独奏组“最高特奖”及“中国作品奖”。(摘自《音乐周报》评论—她全身心的投入到她的演奏中,准确无误的演奏技巧,所表现出的全面水平令人难忘。)
1994年,作为中国优秀音乐演奏家小组成员之一应邀赴美,在华盛顿、落杉矶等全美九大城市巡回演出,并与美国凤凰城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1992年—1995年,一直担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曾随团多次出访世界各地。
1995年、1996年,分别两次应邀赴德国参加美因兹(Mainz)音乐节及洪迪斯堡(Hondisburg)音乐节演出,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1998年,考取德国德意志国家基金会奖学金(DAAD),赴德国罗斯托克(Rostock)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师从Gert von Bulow教授。
2001年,以最高分的优秀成绩获得了硕士及独奏家(博士)文凭。
马雯在德国学习期间,成功举办多场独奏、重奏、室内乐等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并与罗斯托克(Rostock)交响乐团在当地音乐厅合作演奏了爱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2000年,应邀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校庆五十周年的系列音乐会中成功推出了一场大提琴专场音乐会献给自己的母校。
2020年,在中法音乐节中与新欧洲室内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三重协奏曲》及乐队伴奏的《天鹅》,令在场听众沉醉神往的同时,得到同台法国艺术家的极高赞誉。[1]
学习经历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大学本科大提琴专业,先后师从陈圆教授、宗伯教授。在校就读期间,曾多次获得傅成贤奖学金,一直担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1988年获得捷克布拉格国际四重奏比赛三等奖及特别奖并应邀赴捷克参加音乐会。她以无懈可击的表现在第二届全国大提琴比赛中荣获“最高特奖”及“中国作品奖”。毕业后凭借出众才华留校任教。1998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DAAD)赴德国罗斯托克音乐学院深造,师从Gert von Bulow教授,先后以满分成绩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
主要成就2001年12月,在北京再次举行了独奏音乐会。《音乐周报》及《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评论:她的演奏集欧洲音乐的细腻、典雅、严谨,以及俄罗斯音乐的热情、富有感染力,将不同风格的乐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雯[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副教授]
2002年12月,在纪念马思聪诞辰九十周年的音乐会上,她成功地首演了作曲家于1960年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成功地将这部沉睡了40多年的佳作呈现在世人面前,受到李岚清副总理和首都音乐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教学成就身为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骨干教授,她在教学领域深耕数十年,取得丰硕成果。
她将技巧把握的精准性与音乐表现的自然流露相结合,注重音乐风格的理解与作品内涵的深层探索,以此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2008年,她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她屡次前往欧洲,美国,韩国及全国各大音乐院校讲学,举办专场音乐会,并在各大音乐节开设大师班及学术讲座。在她受邀举办的众多大师班中,她以令人信服地示范及抽丝剥茧,一语中的的讲解方式获得了各方高度评价。
她的学生曾在北京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杨尼格洛青少年大提琴比赛、全国大提琴比赛、香港艺坛国际弦乐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大奖,在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卡萨尔斯大提琴比赛,费尔曼大奖赛等国际知名音乐赛事中也屡有惊艳表现。在国内外各大乐团及音乐院校担任要职,
在学术研究方面,她将多年演奏实践与教学经验相结合,重新编定弓指法与演奏法,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先后出版《弗朗克A大调奏鸣曲》《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贝多芬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这些乐谱立足传统经典理念又渗透新颖个性表达,是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拓荒探索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