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猎龙

时间:2023-06-08 22:02:43编辑:奇事君
恐龙介绍

鱼猎龙的复原图

鱼猎龙(Ichthyovenator)是兽脚亚目棘龙科重爪龙亚科恐龙的一属,生活于白垩纪早期阿普第阶亚洲的老挝。该属的唯一种为模式种老挝鱼猎龙(Ichthyovenator laosensis),ichthys在古希腊文意为“鱼”,而venator在拉丁文意为“猎人”。目前只发现了一个并不完整的部分骨骼化石,约有12%的完整度,仅包括了部分躯干和尾椎,没有发现头颅骨、前肢和后肢部位的骨骼。根据唯一的化石显示,鱼猎龙是种大型食肉恐龙,但在棘龙科体型较小,体长9米,臀高2.5米,体重为3吨。根据研究表明,鱼猎龙的食物包括鱼类,但也会去捕食各种小型到中型的食肉恐龙。化石标本

正模标本(编号MDS BK10-01 — 15)于2012年被正式描述,也是目前唯一发现的标本,包括:后段背椎、5节荐椎、前2节尾椎、骨盆的坐骨与肠骨、以及肋骨。整体约有12%的完整度。化石是在2010年发现于老挝沙湾拿吉省的Grès supérieurs组地层,Grès supérieurs组的地质年代为阿普第阶。鱼猎龙与其他棘龙科恐龙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背棘分成两个区块,前半段由背椎延长而成,较小的后半段则由荐椎延长而成。化石发现一个小于二平方米的挖掘地点。

鱼猎龙描述时仍有部分骨骼没有完全发掘,鱼猎龙还有较完整的颈椎、一块棘椎和肋骨以及多块尾椎新出土,但尚未描述。这些尾椎证明鱼猎龙像棘龙一样也有尾鳍。

恐龙特征

研究人员列出鱼猎龙的数个自衍征。鱼猎龙的背部到臀部,有神经棘构成的背帆。倒数第二节背椎的神经棘,长度约是椎体的4.1倍。第三、第四节荐椎的神经棘末端,外形呈扇状。从上方看,第一节尾椎的侧突呈正弦状。第一尾椎的前关节突、横突之间的凹处呈高度落差。肠骨与耻骨的比例,比其他兽脚类恐龙还长。

在坚尾龙类里,鱼猎龙有某些相当独特的特征。最后一节背椎的肋骨,连接至胸骨的凹处。耻骨后缘的闭孔、下方洞孔必没有完全闭合,成为凹口。坐骨大,侧边有大型洞孔。坐骨主干的两侧平坦。

鱼猎龙的躯干骨骼化石

不同于其他棘龙科,鱼猎龙的背帆可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背帆分布于背部,前后长度超过1米,倒数第二节(第12节)背椎的神经棘最长,长度为54.6厘米。第二段背帆较为低矮,从臀部的荐椎延伸而出,最高处位于第三、第四节荐椎。背椎的神经棘末端较宽,外形呈梯形;而其他棘龙科的神经棘呈长方形。第12节背椎的前方有一个三厘米长的狭窄骨突。第13节背椎的神经棘只有部分被保存下来,神经棘的上端、下端都已断裂。研究人员根据其外形,推测第12节、第13节神经棘的长度相当。这显示前段背帆的后缘形状陡降。第一节荐椎的神经棘长度约21厘米,与前方神经棘相比,长度忽然减少许多。第二节背椎的神经棘长度再度增加。第三、第四节荐椎的神经棘长度约48厘米,末端宽广、呈扇形。第五节荐椎的神经棘较短。荐椎间的神经棘并没有愈合、或是互相接触。发现意义

尽管鱼猎龙的正模化石完整度并不高,但是足可以提供很多鱼猎龙自身身体构造和特征的信息,同时也有助于科学家们用此套骨骼化石通过对比研究棘龙科重爪龙亚科的共同特征和详细演化历程,此外,鱼猎龙也是目前最完整的亚洲棘龙科恐龙,化石约有12%的完整度,远远超过了生活在泰国的暹罗龙(之前最相对化石最完整的棘龙科恐龙)。同时,它也是第一个被命名的老挝棘龙科恐龙。

栖息环境

共存生物

已知的鱼猎龙化石产自巴列姆阶至森诺曼阶的上砂岩组,所在地层的年代可能为1.25亿至1.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阿普第阶。它与其它恐龙共享栖地,如蜥脚类的怪味龙、一种分类不明的蜥脚类、禽龙类和新角龙类。另外,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的脚印化石(Fossil tracks)以及植物遗骸也在地层中被发现。非恐龙动物群的化石包括像澜沧鱼(英语:Lanxangichthys)和鳞齿鱼(Lepidotes)这样的辐鳍鱼纲,以及Shachemys(Shachemys)、澜沧龟(Lanxangichthys)和不确定的两爪鳖科在内的海龟和鳖科动物。双壳纲Trigoniida科的Trigonioides和Plicatounio也已经从地层中发现。上砂岩组与邻近的泰国阔瓜组和普潘组(Phu Phan Formation)互层;从阔瓜组中发现了兽脚类(包括棘龙科)和蜥脚类化石,鬣蜥和淡水鱼化石也有所发现。

古地理学

2010年,史蒂芬·布鲁萨特(Stephen L. Brusatte)及其同僚注意到亚洲出土了棘龙科化石,而这是一类之前仅在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发现的动物,表明在晚白垩世早期,北方的超大陆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间存在动物群交换,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解体的白垩纪中期之前,棘龙类可能已经有了世界性分布(cosmopolitan distribution)。但作者指出,需要更多证据来检验这一假设。2012年,艾伦及其同僚提出,这种全球分布可能早于白垩纪之前,而发生在中侏罗世的泛古陆,即使亚洲是第一个在超大陆分裂期间被分离的陆块。2019年,伊丽莎白·马拉法亚(Elisabete Malafaia)及其同僚还指出早白垩世棘龙科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理(biogeographical)模式,基于鱼猎龙和欧洲属巴利沃纳女猎龙之间的解剖学相似性。

上一篇:羽叶三七

下一篇:芸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