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神

时间:2023-06-08 17:02:42编辑:奇事君
作品原文

爱之神

一个小娃子,展开翅子在空中,

一手搭箭,一手张弓,

不知怎么一下,一箭射着前胸。

“小娃子先生,谢你胡乱栽培!

但得告诉我:我应该爱谁?”

娃子着慌,摇头说,“唉!

你是还有心胸的人,竟也说这宗话。

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

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

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

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

创作背景

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极大地能动了东方的知识分子。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拜西方为师,改变为“以俄为师”。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传来了马列主义,一批革命的姐识分望中看到了希望。鲁迅在这种革命浪的冲击下,燃烧了火一样的革命热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新希望,于是在1918年5月15日创作了这首以爱情为主题的新诗。

文学赏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大意义之一是:中国人重新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就是这人的发现的具体内容之一。因此,爱情就成为新文学家所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这首诗与当时其他诗人的爱情诗比较起来,其立意、构思和手法都颇为独特。

就立意来看,这首诗没有落笔于卿卿我我、缠绵悱恻的爱情本身,也不是写获得爱情的幸福或失去爱情的痛苦,而是提出了“应该爱谁”的问题。“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要的是人”。“魔鬼手上”,“终有漏光的处所”。新文化运动使深受封建礼教麻醉的“人之子醒了”(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爱”的觉醒是人性的最初觉醒,要求得到爱情,更要求解决“爱谁”的问题。这就使这首爱情诗具有更深一层的内涵。

就构思来说,诗人让爱神与被爱情之箭射中者进行对话。爱神没有具体回答“应该爱谁”的问题,只是让“有心胸”——也就是“有头脑”的人自己去思考,启迪他决定了“爱谁”,就“没命的去爱他”。鲁迅在别的文章中说:“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华盖集·杂感》)。这就是“没命的去爱他”的最好的解释。如果不懂得爱,那就是不懂“自我”价值和“自我”对别人的价值。那么,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就韵味着行尸走肉吗?所以“爱之神”说,要是“谁也不爱”,“就没命的去自己死掉”。这样的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厄洛斯(在罗马神话中叫丘比特)的传统形象是身上有翼的天真的少年,他飞翔在空中,张弓搭箭,向人间传送爱情。这首诗一开始就描绘了爱神的这一生动形象。这一艺术技巧的运用,使诗篇饶有情趣。

名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走进鲁迅世界·诗歌卷》:“这首诗直接描写的对象便是‘小娃子’爱之神,虽然别有寓意,那无非是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不可混为一谈。”

云南省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吴传玖《鲁迅诗译读》:“《爱之神》中喊出了叛逆的呼声,要喊到‘旧账勾镑’,‘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这和《狂人日记》‘救救孩子’的呼声相同,是具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主义精神的。”

西南师大新诗研究所教授刘扬烈《鲁迅诗歌简论》:“诗人借爱神之口说:‘你要是爱谁,便没命地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促人之诚,希望之切,充溢在宇里行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诗歌散文》:“本诗即是借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故事,来歌颂爱情的作品。但它与一般爱情诗不同,还有着较复杂的内涵。‘但得告诉我:我应该爱谁?’这说明中国人连什么是爱情也还不懂得,这是很可怜的。但爱神的教导却是明确而大胆的:‘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在后一点上,也有作者自己为没有爱情的婚姻而牺牲的体验吧。”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上一篇:青年大街

下一篇:国王级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