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那尼

时间:2023-06-08 16:17:15编辑:奇事君
歌剧概况

19世纪30年代,法国由于公演雨果著名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掀起了一场古典派与浪漫派的文艺大论争。论争程度之激烈,卷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以及影响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就是后来文学史家们称之为震动了欧洲的“欧那尼之战”。[1]

然而国王唐·卡罗斯也前来向爱尔薇拉求爱,因公爵上场,他们的计划都被打乱。国王绑架爱尔薇拉,欧那尼赶来与国王决斗,国王却认为强盗不配和他决斗而拒绝。不久国王带兵捉拿欧那尼,欧那尼逃走。吕古梅公爵与爱尔薇拉结婚。欧那尼乔装香客借宿,前来相会爱尔薇拉,恰逢国王征剿大盗。吕古梅公爵出于贵族的荣誉,不肯交出欧那尼,国王把爱尔薇拉捉去做人质。欧那尼为报答吕古梅,拿出号角,无论何时,只要公爵需要,欧那尼立刻献出生命相报。后来欧那尼和吕古梅的反国王势力集会,被叛徒出卖。国王决定处死参加叛乱的贵族,赦免欧那尼,并将爱尔薇拉许配于他。在新婚宴会上,忽然传来号角,吕古梅前来要命。欧那尼决不反悔,爱尔薇拉在欧那尼自刎便后随之而去,吕古梅深感痛苦,也自杀。终场也是一段感人肺腑的三重唱。

《欧那尼》之战,实质上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美学思想上的一场激烈冲突。[1]

古典主义思潮在法国由来已久,远在17世纪初,以布瓦洛为代表的这一个流派美学家就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古典主义美学体系。概而言之,古典主义美学最核心的信条有三:

第一,一切文艺必须符合理性。他们认为,文艺普遍的、永恒的,也是绝对的标准是理性。凡是符合理性的作品,才是崇高的、美的作品。从这一逻辑出发,他们把时间的考验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价值标准。布瓦洛在《对朗吉弩斯的感想》第7篇中写道:“一个作家的古老并不足以保证他的价值,但是一个作家因为他的作品而受到长久、经常的赞赏,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证据,证明那些作品是值得赞赏的。”⑤

第二,既然久经考验的作品才是好的,那么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自然就是好的,值得学习借鉴的。他们认为希腊、罗马作品之所以能久经考验,是因为它们抓住了自然(人性)中最普遍、永恒的东西,抓住了理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抓住了真实和美的东西。因此,“古典就是自然,摹仿古典,就是运用人类心智所曾找到的最好手段去把自然表现得完美”。⑥基于这一逻辑,他们的结论:“荷马就是自然”、“摹仿古人就是摹仿自然”。必须说明的是,古典主义这里所说自然是指一些近乎情理的事物。故此,古典主义美学反对任何怪诞离奇的新鲜事物出在文艺上。

第三,古典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永恒、普遍、绝对的标准。于是,他们主张:“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有规范化,一切要服从于权威”。

他们在文艺创作上还有一系列具体的规定。例如:政治上,拥护和歌颂王权;思想上,提倡自我克制,提倡温和折衷为主要内容的理性,提倡尊重现行的道德规范;题材上,喜欢借用历史故事,突出宫廷和贵族生活,并赋予它崇高悲壮的色彩;体裁上,要求与封建等级观念相适应,划分高低不同的类别;艺术手法上,要求结构严谨,语言规范化,做到时间、地点、情节三个一律(即三一律)。

由于古典主义思潮是一种带有保守主义的美学思潮,它的倾向性有利于巩固王权统治,自然就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赞赏。当时法国的最高统治者路易十四皇帝和首相黎塞留曾极力加以保护和倡导。为了使这一思潮进一步合符官方的口味和贯彻当局的意图,当时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官方最高学术团体——法兰西学士院。这个学院精选全国文艺、学术等各界杰出代表40人,号称“四十不朽者”。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这些人特殊身份和高额奖赏。这40人非得等到其中某院士死去,然后才能由其余院士共同选举补充。这些“不朽者”拥有官方给予的特权,讨论并决定文艺方面的重大问题。他们所作的决定具有法律上的权威,一切文艺学术人员必须谨遵不违。他们所制定的文艺发展路线统治着法国文艺界一个多世纪,谁也不准违抗他们的规定。

结果:

此剧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全作情节曲折离奇,时间地点随意转换,因而遭到了古典派的竭力反对。

他们与浪漫派在剧场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抗争,最后因《欧那尼》演出的成功而败北,最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上一篇:廉政赋

下一篇:三柏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