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王村始建于明朝初年洪武年间,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所建,古称王村镇,是当时原武县西的中心镇。
清朝末年,王村属原武县所辖,位于县城西十二华里处。本村历史悠久,名气较大,明朝末年出过驸马督尉,清朝出过翰林院大学士。并有七十二座古庙,降香人车水马龙,每月还有三个古会,吸引百里之遥商贾前来经商,从省城汴梁(今开封)通怀庆府的官大道,串村而过,大街两旁,客店林立、商务繁荣,行人络绎不绝,古称王村镇。
1898年,意大利传教士白玉华神父,从卫辉府几经周折来到此地,看到该村地理位置优越,在当地知名人士的协助下,以王村为中心,开展传教活动,先盖了一个小教堂,后来,才逐渐扩大,建房百余间,占地面积达15亩之多。
1902年,白神父回国又调来一位纪神父2年后调走。
1904年,又换包神父,此人很有才干,时值清朝末年,政治腐败,朝刚不正,加之连年灾荒,盗匪猖獗,严重威胁了王村这一带的社会安全,这时包神父在此形势下,为了传播基督福音,和当地群众的利益,1910年和村里知名人士协商教会投资,为王村修了一个坚固的寨墙,标准是县城模式格局,四门、四关,并配有炮台,以备防犯自卫,同时把七十二座古庙全部拆除,为修建圣堂做前期准备,为建堂打下了良好基础。
1911年动工兴建,经堂标准一流,全部按意大利建筑标准设计,砖木结构,由林县建筑队施工,历经二年多时间,于1913年落成,当时这样的宏伟建筑在华北还是少见的,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高达16米之多,室内装修豪华,圣像全是大型木雕刻,是从意大利专程运来,其形象栩栩如生,真是珍贵文化遗产,目前在我国,恐难再见,可惜在十年动乱期间,被红卫兵用火烧掉,经堂也被摧残,已成破烂不堪。
包神父完成这一事业声威大振,当时住华宗座代办刚恒毅,依包神父的圣德和功绩,把包神父提升为南阳府主教。
包神父走后,由董神父接任,相继有代神父、孔神父、师神父,他们除传教以外,并创办教育事业。如:凡有条件的村庄(有信徒的村庄)都办有小学,重点在王村,创办高级学(既完小),远近闻名,来求学者甚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后来的“青年抗日救国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1933年,又调来了一位付神父,该神父精通医学,传说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此人大刀阔斧,勇往直前,大兴土木,全面扩建,先建立修女院,大楼地下室,约600多平方。1939年完成,同年又调来了一位海神父。
1934年-1935年,原阳这一带,流行一种黑热病,当地医生无法治疗,付神父组织了医疗队,免费治疗,1938年春,天花流行,付神父在北京请来一位大夫,据说也是神父,边治边防,边种牛豆,很快消灭了天花,当时真免除了这一带人民的灾难。
其次,怜悯救贫和育婴,凡困难贫苦,孤儿都送到天主堂,由神父照顾抚养,此类善事本堂从未间断。
保护群众救难工作:1938年,日寇在原阳一带出没无常,进行大扫荡,在各村肆意烧杀,群众都逃到天主堂,在神父的极力保护下,使群众免受其害。事后,当地群众以表谢意,给付神父挂匾,文曰:“善教保民”以示纪念。
送难民返乡: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华北人民深受其害。盲目南逃,离乡背井,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据当时郑州官方统计,难民多达三十多万人,后由教会和当时政府协商,出面把难民保护迁送回乡,从当年八月份开始,历经数月,王村天主堂设“安全护送接待站”,接待人十多万人次,事后,群众为天主堂立碑树传以表纪念。
1940年-1947年,甘神父在本堂主持传教工作八年有余,期间曾有范、泽、何、乔四位神父。
甘神父走后,留下吉士德神父、喜神父在此传教,1954年,被政府迁送回国,此后谨留下二名修女,在堂里居住,程修女,张修女。1966年,文革期间,被迫回家,天主堂的全部房产被原阳县农牧厂占用。
1991年政策开放,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送部门的关心和领导下,房屋得以落实,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和发展,广大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这几年原来的老神父和老修女虽相继去世,但新的接班人仍常住教堂为教会会服务,数年来如一日,遵纪守法,传福音,恪尽职守,曾被市宗教局评为“宗教模范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