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生物群复原图
凯里生物群命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革东镇八郎村,时间属中寒武纪早期,距今5.20至5.12亿年前。凯里生物群是海洋生物,其组成为三叶虫、节肢动物、水母状动物及棘皮动物,软躯体化石等,而微网虫、奇虾类等均为首次发现。凯里生物群包括11大门类、120多属动物化石(引自网易)。凯里生物群的发现是一个时期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古生物重要发现之一,在该地区奇迹般出现了娜罗虫、微网虫、奇虾虫、古蝠虫、奥托也虫及棘皮动物的海胆亚门、海参亚门等很多化石。大量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软躯体动物化石、新的棘皮动物化石门类、大量藻类化石陆续发现。凯里生物群已成为具自身特征的典型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
凯里生物群为寒武纪地层发育、沉积类型多样,化石丰富,是研究寒武纪地层和古生物的经典地区。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包括牛蹄塘生物群、杷榔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等含软躯体保存的特异埋藏化石群,其中凯里生物群已含有120多种属动物,组成上仅次于寒武纪著名的澄江生物群和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
作用及意义凯里生物化石
凯里生物群的时代为中寒武世早期。其年代居于澄江生物群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之间,在生物演化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早期后生生物的演化、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古地理板块的正确恢复、生物埋藏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及证据。保护范围为54平方公里的凯里生物群,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中,包括世界上少数保存完整的三叶虫、宽背虫等化石,闻名世界的乌溜坡——曾家崖剖面、苗板坡剖面也在那里。凯里生物群的化石保存得非常好,三维空间非常完整,对展现寒武纪海洋生物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凯里生物群年代居于澄江生物群和布尔吉斯生物群之间,以世界独有的软躯体动物贵州轮盘水母等生物享誉世界,成为世界上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的科研圣地。在那里,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的祖先代表及已经灭绝的动物门类被发现。
经中美有关方面专家共同研究,确定了在贵州凯里生物群中发现的颗粒化石是胚胎化石。这是世界三大页岩型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云南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胚胎化石。
发现过程1982年11月,贵州工业大学三位40多岁的讲师——赵元龙、黄友庄、龚显英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袁金良博士的建议下,来到贵州东部台江县革东镇八郎村寒武系凯里组剖面上采集三叶虫,准备写几篇研究论文。想不到的是经过20多天的艰苦努力,却找到了棘皮动物、三叶虫、软舌螺、腕足类、单板类、水母状化石及藻类等多门类化石。
但由于资料、消息及水平限制,他们不知道发现的这个多门类化石群就是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更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直到1987年,《古生物学报》刊登了澄江动物群的发现者——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员及孙卫国研究员的系列论文,他们才知道发现那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发现。
在贵州工业大学、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下及卢衍豪、杨遵仪、李星学院士等老一辈古生物学家的关怀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基金等连续资助及下,他们与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袁金良博士、朱茂炎博士、钱逸研究员等组成了研究组,进行采集、研究,于1994年取得第一批系列成果,在《古生物学报》上发表了有关凯里动物群的论文12篇。
那时凯里动物群已拥有10个门类、50多个动物属的化石,在国内外产生了初步的影响,并获得国内外部分古生物学家的公认。已故卢衍豪院士认为这一发现是“我国古生物科学史以来少数几个重大发现之一,这不但是中国科学史一大光荣,也是亚洲科学史上一大光荣”(卢衍豪1994)。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早期后生生物研究专家Conway Morris博士则认为凯里动物群是一个很重要的动物群(Conway Morris,1993)。
尽管如此,凯里动物群的组成和澄江动物群、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相比仍有很大的差别,凯里动物群软躯体化石很少,非三叶虫节肢动物群也相当少。
发现意义凯里生物群是继中国澄江生物群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是澄江生物群的极好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填补了中国乃至全球古生物库中薄弱环节及空白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及分类位置未定的 Wiwaxia(威瓦克西亚虫)全球仅有3-4个产地;具节珊瑚藻类仅有台江一产地,同时对地层对比、古地理、古生态的研究无疑也具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