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斌,博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评价;耕地利用与保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主讲课程:土壤地理与调查;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与保护
学术兼职: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特聘专家;国土资源部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特聘专家;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特聘专家;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评审专家;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评审专家;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专家;上海市、重庆市农用地分等特聘专家;全国土壤地理学会委员;担任《农业工程学报》专栏副主编。
研究成果从国家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实践出发,基于土壤地理学和土地资源学以及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学基本原理,进行长期的“区域农户行为-土地利用-耕地质量”的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理论研究,通过以河北曲周集约化农区、北京大兴城市交错带、东北土地资源丰富的黑土区海伦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了不同区域的农户在不同的胁迫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理论体系,率先提出了目前我国农户土地利用目标的三段论假说“农户土地利用的产量最大化阶段、产量与利润最佳化阶段、利润最大化阶段”。
紧密围绕国家耕地保护实践的需求,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耕地保护的实践。被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牵头负责的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耕地产能核算和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聘为特聘专家,并承担了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技术汇总工作。在推进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评价、基本农田划定和耕地保护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耕地保护的实践,先后获得相关科研成果奖励3次,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10年),北京市社会哲学二等奖一项(201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8年);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2005,2008年批准)、国土资源部行业支撑项目副主持1项(2010年批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子课题项目2项;国土资源部相关行业项目12项(2005-2010年)。
累计发表文章60篇,其中SSCI?2篇,SCI?8篇,EI收录16篇,CSSCI?10篇;出版专著2部;独立编写研究生教材一部,参与编写本科生教材4部;接受科学时报、国土资源报访谈,发表相关评论15篇;参与国家相关规程起草3项。
科研项目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研究。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耕地质量保护对策研究”(2006-2008);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京冀平原区耕地集约利用差异及其对耕地生产能力的影响-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2009-2011);
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村镇土地利用预警与调控”子课题主持“村镇土地预警技术研究”;
4.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耕地质量分区评价与保育技术及指标体系研究”子课题“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时间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5.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2国土资源部“西部十二省份农用地分等汇总研究”(2005-2010);
6.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移土造地技术与保障机制研究”;
7.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政策研究”;
8.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试行应用研究”。[1]
学术观点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建议基于黄淮海区域耕地利用对质量的研究的机理,孔祥斌教授于2013年提出的“关于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建议”,这项政策建议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内容转化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53条中“调整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的重大战略调整,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
自然发文呼吁中国保护高质量耕地2014年2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管理系孔祥斌教授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文章如是说。孔教授就我国耕地质量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发表了他的观点。该文题为“中国必须保护高质量耕地(China?must?protect?high-quality?arable?land)”?。孔教授阐述了中国耕地资源质量保护面临的问题和严峻挑战,提出中国必须守住存量高质量耕地、转变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以粮食主体功能区的耕地保护策略,才能控制优质耕地占用,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