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聘号
百年普洱号级茶庄宋聘号,始创于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以生产大量优质普洱茶而闻名。总部设在云南石屏县,茶厂设在六大茶山重镇易武镇(历史上在易武生产经营普洱茶有很大一部分为石屏人)。民国初年与在易武同为石屏的乾利贞商号联姻,双方茶庄合并,合并后又称“乾利贞宋聘号”。而后扩大经营规模,生产量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并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负责对海外销售普洱茶,成为当时易武镇最有名气的茶庄,时人称“茶王宋聘”。“宋聘极品”在普洱茗界是一个专有名词,那些宋聘号所出产的优质普洱茶品都冠以“极品”,以示为宋聘号正宗优质普洱茶尊称。
创号时间关于乾利贞与宋聘号早期的文献资料非常少,最早有记载的是《恒盛号茶庄手记账》,这本账册记载目前很多的线索,列举如下: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盛瘟疫。与倚邦陈利贞、架布陈慕荣同行各归故里。”“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仲春,江西人赵开乾复开乾利贞茶号”“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季秋辛末,倚邦宋聘荣茶号开业”“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宋聘号(后缺字)”;“光绪三年(公元1877)季春,恒盛借同昌茶号、宋聘茶号二等茶各十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季春甲申,借倚邦恒盛茶号银五十两整。易武宋聘号宋仁良亲借”;“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4年),乾利贞赵云文迁易武”;光绪二十三年孟夏戊午,与恒盛借银五十两整。宋聘号宋鼎吉亲借。从以上的记载来看,“乾利贞茶号”商标的使用至少可以追述到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大胆推测一下:道光二十五年时陈利贞可能已经创办了“利贞”茶号多年,到同治四年,赵开乾把自己名字中的乾字加进去,成立了“乾利贞茶号”。而“宋聘号”,目前无法考证同治七年成立的“宋聘荣茶号”是否就是宋聘号,宋聘荣是否就是某些文献中提到的宋聘三?但是,至少可以肯定,2年后的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就已经有了宋聘号。
经营权石屏的刘、袁、宋、付四家获得“乾利贞茶号”的经营权
关于四家与“乾利贞茶号”的关系,在石屏县档案局看到的一份材料里面提到的“乾利贞商号是袁嘉碧、宋聘三、刘照、付逊修四家合股经营。”但是对于如何获得经营权,何时获得经营权,只字未提。因为,当时,没有名气的商号的茶叶根本就卖不上价格,要想快速占领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一个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从前面《恒盛号茶庄手记账》里面也可以发现,宋聘号经常向恒盛号借茶、借钱,而乾利贞茶号却从来不借,可推知当时乾利贞的实力应该不小,如果仅凭一家的实力,恐怕确实是买不起这个商号。
至于何时获得经营权,在《恒盛号茶庄手记账》记载“光绪二十三年,乾利贞赵云文迁易武”,可见截至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乾利贞仍然是由赵家人在经营,而杨凯老师的书中提到1917年乾利贞商号对自己在使用的“乾利贞”和“宋聘号”两个商标在云南政府进行了备案,说明宋家已经介入了乾利贞,既然是四家一起买的乾利贞,也证明了这四个家族获得了乾利贞的经营权。因此大概推知四家获得乾利贞经营权应该是在1897-1917年这二十年期间。
后期茶庄的主要负责人及经营权的变迁
杨老师在文章里提到袁嘉毂的兄弟袁嘉猷和袁嘉碧是最早的两任经理,到了四十年代,经理变成了刘子辉(刘照的长子,刘鼎年的大哥,另外还有一位三弟刘幼清)。
80年代刘一帆留在石屏县档案馆的一份材料,现在石屏南正街,袁嘉谷故居旁边的乾利贞铺面的旧址,当时是袁家租给刘家用的,说明,四十年代,袁家可能已经退出了乾利贞的经营(香港沦陷后,做茶已经无利可图,袁家产业众多,未必看得上这点生意)。另外,还有一份档案,是乾利贞的一个股东付家的后人写的材料,记载,“1948年个人走各人的路”,联系上下文,其意思大概是四个家族散伙。不久后,云南解放,并开始了土改,刘子辉被镇压,刘幼清(刘子辉的三弟)去了缅甸,后来,刘幼清还担任过缅甸景栋的商会会长。至此,刘家三兄弟,国内就剩下刘鼎年一人,赡养刘子辉的妻子,并发丧,教养子侄成人,因此,可以说刘鼎年也是乾利贞宋聘号的最后一任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