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6月25日,马克坚出生于昆明,其祖父是那个年代赫赫有名的资本家,发家于玉溪,聚富于红河,拥有好几座矿山,还在全国多处开有票号。但到马克坚青少年时,马家的家境已经大不如前。从昆明第一中学毕业后,马克坚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去上大学,而是考进了重庆西南体工队。[2]
职业生涯马克坚(中)
16岁的马克坚就被放在球场上最重要的位置——守门员。每每站在球门线上,想起教练那句“门将等于半支球队”,马克坚就感觉胸中激情燃烧,豪情万丈,队友和经常来看球的球迷们,都亲切地叫他“小球门”。在后来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头十年里,马克坚就这样伫立在球门前,许许多多对方踢过来的球从他胯下溜过,也有许多被他封在了门外。1955年,上海,国家青年队与马克坚所在的西南队踢完友谊赛后,领队表示国青队看上了他,并悄悄塞给他一份表格,让其在保密的情况下填好后交上去。可当时全队都住在一间屋里,怎么保密呀?马克坚只有跑到厕所里,坐在马桶上填。但那时他年龄偏小,西南队又无人可以顶替,所以没走成,到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后,他终于正式进入了国家队。
但出于历史原因,当时我国已经退出国际足联,不可能参与世界杯,只能参加一些比较次要的国际比赛。1964年,马克坚退役,调入国家体委,并在足球处负责训练工作,之后,他和一批批教练、运动员一起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经历每年三个月的冬训、全年30轮左右的联赛、教练会会议和教练员培训,还有各级球队的集训和比赛。
1984年,已经在亚洲青年队东区赛中淘汰韩国、日本,以第一名身份进入决赛的国家青年队,来到毛里求斯访问。因为年前中国队曾来访过,打输了,当地华人很受刺激,大使便向领队马克坚提出这场必须赢,结果,和毛里求斯国家队的比赛,国青队果然以5比2的成绩获胜。
输球方的表现让马克坚颇为意外:他们把当时的国青队队长宫磊扛在肩膀上去领取奖杯,真诚地为打败了自己的对手欢呼。“非洲人的心胸令人感动,赢了,他当然会在你面前炫耀;输了,则会对你伏首称臣,没有一点虚情假意。”马克坚说。
那之后的1985年3月,在阿联酋主场,国青队力克东道主和泰国,并打平沙特,一举夺得了决赛冠军。这是中国足球的第一个亚洲冠军。
但失败显然远远多于胜利。在1991年的奥运会小组赛中,当时的主教练徐根宝喊出了“横下一条心,拼命要出线”的口号,而国奥队的积分也已名列第一,全队士气高涨信心十足,但还是在最后最关键的9分钟里,倒在了韩国队脚下。“黑色九分钟”由此在所有中国球员心里投下了一道阴影。
马克坚50余年的足球生涯使他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2]
主要成就马克坚
从1992年起马克坚成为了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参加了著名的“红山口会议”,并亲自起草了有关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和俱乐部体制的改革文件。最终见证了中国男足球冲出亚洲、进军世界杯的历史时刻。在球员时代,为国家队效力十余载。1982年获“国际足联洲际讲师”称号。
个人生活家庭生活马克坚的前妻朱一锦是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拖拉机金花”,其女马葭则是歌手景岗山的太太。[1]
健康状况2008年11月13日上午11点35分中国足坛元老马克坚在北京同仁医院辞世,享年72岁。
其他作品著有《我离中国足球最近》、《足球教材》、《夹心饼干——对足球训练的探索》等;译著有《足球战术与配合》、《足球的三次革命》等。[2]
社会任职曾任中国足球协会副秘书长、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联赛委员会副主任、技术部主任、职业部主任及国家队领队、技术顾问等职,是国际足联州际讲师、国际足球历史与统计学会理事。[2]
人物评价足协“军师级”人物
马克坚在中国足坛德高望重的名宿,16岁就进入国家队,是新中国第二代国脚,马克坚负责把守国家队的大门长达十年。1954年马克坚入选西南青年联队来到四川,后来成为四川足球队的主力门将。
之后,马克坚辅佐王俊生,成为中国足协“军师级”人物。同时,他还长期担任国家足球队技术顾问,亲自参与了施拉普纳、霍顿、米卢三位中国队前任主帅的签约。
中国足球的活化石
马克坚是中国足坛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人生几乎和中国足球完全糅合在一起。作为球员他曾经把守国家队城池长达十年;作为官员,他见证了中国足球的八次冲击世界杯,被人亲切的称之为“中国足球的活化石”。
马克坚是中国足球的第二代国脚,作为主力守门员,在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是国家队的主力守门员。退役之后的马克坚并没有成为职业教练,他转到国家体委工作,随后又在中国足协任职一直到退休。
马克坚被誉为“中国足球的活字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