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辽宁大学设立生化系,有生物、化学两个专业。
1959年,在生物、化学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分别单独设系,成立辽宁大学化学系。
1997年,由化学系与辽宁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合并、扩展,成立辽宁大学化学科学。
与工程学院。
2006年,更名为辽宁大学化学学院。
2007年,更名为辽宁大学化学院。
师资力量辽宁大学化学院现任院长为葛春华教授。辽宁大学化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6人。2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被评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获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3人获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资助;1人荣获辽宁省教学名师。
学科建设学院下设4个系,即化学系、应用化学一系、应用化学二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招生本科专业有:化学类(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招生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为省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为校重点学科,材料化学为校重点扶植学科。
学院化学系的科研内容覆盖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稀散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和溶液化学等领域。具体研究方向为:金属配合物配体间弱相互作用;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多齿配体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配合物膜结构与液晶性质相关性;人工金属酶的构筑及生物膜的模拟;稀散元素的萃取分离及萃取热力学;新生型稀散元素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无机微孔晶体的造孔合成;离子对热力学;混合溶剂中的电解质;学院应用化学系的科研内容覆盖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精细化工及产品质量检验等相关领域。具体研究方向为:具有超分子形成能力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分子动力学方法在有机分子结构研究上的应用;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开发研制与应用及产品质量检验分析、管理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科研内容覆盖高分子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等领域。具体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合成与性能测定;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等。
所获荣誉辽宁大学化学院曾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项,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辽宁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学院承担科技开发项目共30余项,涉及到人类生活领域和工农业生产领域,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及国家级、省市级项目300项;共出版学术著作、教材50余部,发表论文1400多篇,其中在“SCI”和“EI”收录的论文有40多篇;在国家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校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12项,其中4项为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应用研究和开发项目3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100余项。
硬件设施学院设有一个分析检测中心,五个研究所(络合物化学研究所、稀散元素化学研究、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和轻化工研究所)。学院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生导师9人(无机化学:张向东、宋溪明、王君、韩正波;有机化学:郭放;分析化学:臧树良、夏立新、张蕾;物理化学:宋溪明、关伟)。
中心实验室即辽宁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是1987年用世界银行贷款200万美元建立的,可进行各种分析测试,仪器设备较先进,是省级认证的分析检测中心。现有大型仪器包括:HP5988A型色谱-质谱仪;S-57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JEM-100SX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能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制备色谱仪;PE-2400型C、H、N元素分析仪;173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2010型分子荧光谱仪;U-3400型自动记录式紫外线分光光度计;8410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Y-4Q型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DPS-8150型热分析仪;恒电绘图仪;旋光仪;核磁共振仪等仪器。“211”工程立项新引进有J-810型圆二色光谱仪(日本);P4型四圆衍射仪(德国);300兆核磁共振仪(美国)。
辽宁大学化学院设有2个图书资料室。共有外文图书6373册,中文图书3191册;英文、日文、俄文、法文及德文工具书共1431册;中外文各种期刊共43692册。校图书馆140余万册图书及各类专业期刊可供使用。沈阳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化学院设立了“华特化学奖学金”和“华特化学奖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