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建村系宋代开基,原是林、赵、黄、陈、王等多姓聚居地,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变迁,王氏人丁兴旺,至今已传至20多代。
翁建历来多出名人,清乾隆辛未年(1751年)王氏第七代王天柱考中武科进士,后任广西乐平协守备;王天柱第11代孙五秉忠曾任台中市议员、台中福建同乡会会长;王谓北曾任-中央政府农商部主事;王聚仁现任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厅长,等等。
1956年建立高级合作社,1958年4月,龙溪县撤区并乡,翁建乡并入孚美乡,1958年9月,第六区四大乡合并成立五星人民公社,下辖13个耕作区。
翁建耕作区辖后店、书都、下尾张、樟山、朝阳、登科顶下社、内林街、内林头等10个村。
1959年4月,五星人民公社改为步文公社,耕作区改为生产大队,此后翁建一直是一个行政村。
1960年2月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步文公社纳入龙海县版图。
1968年9月步文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步文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0月恢复步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10月步文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步文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93年6月龙海县改为龙海市,步文乡人民政府改为步文镇人民政府。
1997年3月龙文区把步文镇拆开为蓝田镇、步文镇、朝阳镇,保留郭坑镇,龙文区辖四个镇,翁建村为朝阳镇所管辖。
建筑景观据族谱记载,清乾隆辛未年(1751年)王氏第七代王天柱考中武科进士,后任广西乐平协守备,为光宗耀祖,始建“王氏家庙”,堂号“崇本堂”。
物产经济翁建村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是漳州市主要生猪,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该村主要以种养业为主导产业,以生姜种植为一大特色。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9600万,人均纯收入10817元。村中有幼儿园,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村中有老人活动场所。
朱熹与翁建村朱熹在漳州任知事期间,常至乡下巡访民情,同时也游览郡域的秀美山川,适逢钟灵毓秀的处所便多有驻留,或聚而论道,或讲课授徒。如云洞岩、白云岩等地,皆留有其讲经处和书院。
相传,朱熹在漳州最先看中的既不是云洞岩也不是白云岩,而是一处叫“建溪”的地方。“建溪”是漳州东北郊虎林山北麓一个地势平缓的丘陵地带,周边为虎林山、石鼓山与后路山三山相连,山下有九龙江北溪的九十九湾支流环绕而过。端的是山青林茂、江流如带。2001年,考古工作者发现并发掘了虎林山一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印证了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生息繁衍。
据说,朱熹当年常与北溪先生陈淳结伴同游。一日,沿北溪顺流而下,来到一处叫“洪拦口”的地方,看到北溪水的一条支流顺着东南方向,从几座山间蜿蜒而去。两人便缘溪而行,来到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旁。朱熹见一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内心非常喜欢,便在村边渡口旁一座供着水神的“海潮堂”歇脚,继续谈论着对理学的见解。村里的人得知大名鼎鼎的朱文公来了,便奔走相告,前来听他和陈北溪坐而论道。后来,朱熹常来此处讲经论道,渐渐地,这里便积攒了人气,便有了黄、林、赵、王等姓的人家到此处定居。因为村庄建于溪边,故人们便把此村称为“建溪”。也有一个版本,说是朱熹为纪念其出生地——福建尤溪,故将此村命名为“建溪”。后因洪水泛滥,数次侵袭海潮堂,朱熹便移居至建溪的西桥畔一带,继续解经讲学。因为朱文公之故,西桥畔一带又聚居了一些人家。可惜洪水再次泛滥,又侵扰了村西的讲学处,朱熹只好另觅他处,后来去了颜厝的白云岩。但建溪的几姓人家,已离不开自己辛苦营造的家园,并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后来,为了纪念朱熹,建溪人把家园的名字改为“翁建”(朱熹字晦翁),而把后来移居的西桥畔一带称为“后建”(今后店),这就是翁建村名称的由来。明朝洪武年间,这里还兴建了名噪一时的“建溪书院”(万历版的漳州府志有记载)。清代的乾隆年间,这里又相继建了“崇本堂”和“树德堂”,与“海潮堂”一起,并称为“翁建三堂”,一起见证了翁建村一带底蕴深厚、地灵人杰的历史。只可惜由于时代变迁,“三堂”如今惟余“崇本堂”和“树德堂”,而“建溪书院”和“海潮堂”俱已废,有人认为“建溪书院”的遗址其实就是“海潮堂”,但说法不一,犹待我们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