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镇地处巴楚县城中心,东接多来提巴格乡,南与良种场、园艺场毗邻,西与阿纳库勒乡相接,北沿到南疆铁路线。巴莎公路、巴图公路及南疆铁路在县内纵横交错。
巴楚镇
全镇主要以商业、手工业、建筑业为主,有部分农业和养殖业。年末牲畜存栏10700头(只),育肥出栏商品畜7576头(只),家禽存栏42691只,育肥出栏11091只,养鸽达100000余只。有农贸市场5处,占地120亩,设有牲畜、木材、蔬菜等巴扎。星期日为集市日,赶巴扎人数达5万余人。有小学6所、教职工252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有医院及私人门诊30余家,病床位200余张。镇区内交通便利,通讯设施齐全,鹿茸加工、卤鸽加工、巴楚蘑菇深加工、红枣基地建设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正在发展壮大之中。政区沿革巴楚镇
西汉时属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尉头国。三国北魏时属龟兹,随属疏勒。唐是安西都护府属下的“尉头州”。宋又归疏勒。元、明为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准噶尔汗国属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属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管辖范围,光绪九年(1883年)成立玛喇尔巴什直隶厅,归喀什噶尔兵备道管辖,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直隶厅改为巴楚州,划归莎车府管辖,1913年改州建县,归喀什行政区。解放后继属南疆行政公署管辖,1956年6月归喀什专署管辖。商贸投资现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2914个,从业人员4125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834万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30654元。累计吸收投资总额1.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到5446户,注册资金8504万元,完成产值2051万元。
城镇建设巴楚县巴楚镇通过建立四项机制,深入开展“四清楚四掌握”工作。一、建立包社区包户责任制。由镇领导干部包社区、社区干部包户,实行分片包干。镇联系点领导定期到所承包的社区调查了解情况,掌握所包社区的动态;社区干部定期入户走访居民,了解和掌握承包户的基本情况、人员结构、社情动态,做到知根知底,及时发现问题。
二、建立居民基本情况登记制度。该镇对居民基本情况全部实行了电子化管理,将全镇登记在册的居民,以户为单位,对居民的家庭情况,政治情况、历史情况及辖区积极分子队伍、重点人员、流动人员基本情况全部在计算机中进行详细登记;另外,还制作成小册子,做到社区有一本,干部人手一册,
巴楚镇
户有一页。社区干部根据所包户的情况,建立健全辖区单位和居民的档案资料,对重点人员、流动人口坚持每周复查一次,对辖区建房、租房、借房、暂住等情况进行严格登记,与派出所片警共同做好辖区居民的户籍管理,实施跟踪服务管理,做到“日清月报季结”,及时调整和补充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做好民情调查记录,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查找辖区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辖区内每一天发生的各类情况,都做到了如指掌。截止2017年,全镇共对13284户46267人进行了调查摸排。在调查摸排过程中,发现“三无”人员334人,贩卖大麻人员10人。三、建立基层信息员制度。建立由社区党员、“三老”人员、爱国宗教人士、复员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居民代表等组成的积极分子队伍和基层信息员队伍,收集社会稳定方面的情报信息,协助社区干部及时掌握重点人员、流动人员情况和社情动态,并建立有价值信息奖励及漏报瞒报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坚持十户联保、区域联防、分片联防等群治工作机制,加强片警、治保员、民兵、联防队、社区巡逻队等维稳队伍建立并把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发动起来,使他们成为维护治安的信息员和治安哨,切实做到问题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使社区执政能力得到提高。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社区负责人每天定时向镇党委上报辖区情况,没有问题也要报平安,社区每周召开一次会议,了解落实“四清楚四掌握”工作机制运行情况,分析辖区敌社情动态及影响稳定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的具体措施,并将会议内容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时上报镇党委,镇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各社区“四清楚四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辖区内稳定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将工作情况和重大信息及时上报,镇党建办会同镇稳定办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会,主要任务是对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判断,制定全局性的预防处置方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类影响稳定的问题能够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将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将各类影响稳定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经济旅游巴楚镇
巴楚县巴楚镇,此处有连绵数公里的自然沙山、成片的原始胡杨林、人工速生杨及天然草场,距离西海湾旅游景点5公里,旁边有通向农三师各团场的过境公路。计划以保护完好的沙山、胡杨林为基础,修建饭馆、蒙古包、商店等,形成有烤肉、抓饭、拉面等民族风味小吃及沙疗、滑沙、攀登沙山、骑骆驼、沙漠越野车等特色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