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置窟窿山乡,1958年并入小坝子乡,后属上游公社,1961年析置窟窿山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274.7平方千米,人口0.4万,辖窟窿山、西黑山嘴、干湿沟、五员外、冒哈气、王家营、高楼7个行政村。
社会事业窟窿山乡有半虎线、北京---京北黄金旅游线横贯穿全境,乡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有移动机站3处,联通基站2处;小学1所,教师15人,在校学生112人;医疗单位1所,医护人员9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社会保障方面,到2013年,农村全部居民参加养老保险,覆盖全乡7个村1887人。全乡优抚39人,五保户26户,城镇低保11人,农村低保670人。
经济发展窟窿山乡二、三产业极不发达,群众收入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为支柱产业,其次是畜牧业和其他常规农业,由于土地坡度大,土壤薄,基础设施薄弱,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粮食产量3967吨,人均占有粮990公斤,大牲畜存栏974头,羊存栏4194只,家禽存栏1450只,辖区有山猪、野鸡、山兔、榛子、核桃、杏扁、蘑菇、黄花、蕨菜等山野资源,以及柴葫、黄芩、苍术等名贵中药材。
景点介绍神劈石·刀砍石原本巨石两座,却各中有缝隙一条。右侧巨石的缝隙自上而下、缝线较直、似用斧头劈开一般,叫神劈石;左侧巨石缝隙斜下,缝线形如刀砍,为刀砍石。
据传,在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条黑龙管理着这片海域。几百万年之后,经过沧海桑田,这里逐渐有了人烟。海域虽然变成陆地,但却在九女峰后留下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巨潭。因黑龙在此居住,故称黑龙潭。谁知这黑龙越来越不好好修行,开始变得鱼肉百姓,常要百姓每年向他供奉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就不给民间降雨或暴发洪水,使当地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黑龙的罪恶行径被天兵天将发现后,立即禀报到天庭。玉帝听后甚为震怒,遂命雷公下界降妖除怪。黑龙一见雷公自知性命不保,便四处逃窜,看到山下有两座巨石就匆忙钻了进去。再看那雷公越马至此,左手持刀,右手持斧,甩蹬离鞍,只听一声巨响,两束火光冲天,顿时,两块巨石一分为二,黑龙亦被劈砍成三段,妖气四散。百姓从此得救,神劈石、刀砍石亦被尊崇至今。
如今很多游客凡来到这里时,都毫不犹豫地下得车来,分别从神劈石和刀砍石的裂缝中钻过,祈望能沾上些仙气。虽然缝隙很窄,仅能容一人侧身穿过,甚至较矮的地方还需得弯腰行进,但内中的清凉与神秘感还是令人乐此不疲的。
镇山印此景位于窟窿山乡高楼村小龙池居民组。在丰宁通往京北第一草原的公路北侧约50米的巨大山崖上,刻有两方石印。一方在正面,一方在右侧,两处相距仅4米。正面印石长2.78米,宽1.58米。右侧印石长1.52米,宽1.06米。竖读。因字迹模糊,很难辨认,只能依稀看清“乾隆二十伍年四月……”等部分文字。石印酷似玉玺,当地传为镇山印。
相传,大清年间,乾隆帝到塞外寻边,曾在此扎寨小憩。闲歇间君臣观山赏景,各抒己见。一向以风水大师著称的一位大臣无意中道:“此地名龙池,南有九女峰,帝王之象矣!”
乾隆听后大为震惊,心想,吾乃一国之君,岂容他处另有称王之地?于是,乾隆便匆忙下了一道圣旨,然后又将玉玺就此一印。众臣恭维道:“万岁英明,这一镇山之印,可保我大清千秋万代矣!”
从此,小龙池这地方只能出戏台上的皇帝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和玉玺就变成了两方石印。
九女峰喇嘛山十里画廊有九座山峰东西排列,一峰俊秀一峰,酷似九位美丽的少女。民间盛传,王母娘娘为庆贺自己生日,曾命宫女下凡,博采人间百宝。九位宫女来到人间,深为民间美景所动,遂入龙池沐浴忘归,以至延误宫廷庆典。王母娘娘一怒之下,派天兵天将下界,将这九位宫女点化为山,故而形成了九座秀丽山峰。
天公地母天公地母又名阴阳石,因其外形极似男女生殖器官而得名。天公地母石生长于窟窿山境内的公路两侧,天公石在路南的山峰之上,地母石在路北的山下,两石直线距离约1.5公里。
眼前这根神奇雄壮、直挺向上的大石柱,之所以被称为天公石,是因为它那既形似又神似的阳刚之气。天公石发育健全,有玉柱,有睾丸,无论从颜色、形状上,还是从轮廓、比例上,怎看怎像一巨活
脱脱的男性之根。而地母石更是形象绝伦,无论从比例、形状,还是颜色上看,简直就如放大了若干倍的女性阴具。
天公地母石不愧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据当地老人讲,二者在每年冬至时节下午的某个时辰,还可进行一次自然“交配”。那时太阳所的光线,正好把天公石、地母石连接在同一条线上。
阴阳石虽然各地都有发现,但丰宁当地人却习惯把它叫作天公石、地母石,倍加尊崇。这两个名字流传由古到今,并非临时编造。大概,这也许就是古代性崇拜的延续吧。
人口2021年,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窟窿山乡人口为1405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