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中学数学奖

时间:2023-06-07 20:06:03编辑:奇事君
奖项介绍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借鉴了国际“英特尔科学奖”的组织与选拔模式,力求打造一场殿堂级的顶尖中学生科学学术比赛,挖掘并培养那些不断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素养和热情、高知识储备的优秀中学生。

以“创新、体验、成长”为核心要素

,激发和提升中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

创新能力

[1],通过打造

参与式体验

国际竞赛模式,发现和培养有前途的年轻科学人才,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实现

自我成长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每年分别投入几百万元开设数学奖、物理奖、生物奖以及化学奖,吸引了海内外数千名队伍参赛。每个报名参赛的队伍都要提交研究题目和大纲,进行独立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在经过三轮论文评审通过后才可进入决赛,而最后的总决赛他们将面对来自国际顶尖高校包括美、英、法等国在内的20多位世界一流的教授作为评审进行英文答辩,并最终由入围者中产生1名金奖、1名银奖、3名铜奖以及优胜奖、鼓励奖。这一过程对参赛的中学生,尤其是国内中学生都是巨大的挑战和锻炼,同时他们也将获得无法估量的宝贵经验。

截至2015年底,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已成功举办了八届,累计1200余所学校4659支队伍参加,覆盖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新加坡等多个海外地区,共192个学生团队约360人受到奖励,130个团队获得资助,62个团队入围,共120位来自全球的教授和科学家成为奖项的评委或顾问,奖项也同时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的关注和参与。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的参加者都具有很好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科目知识储备,通过科学奖的参与,他们获取了更高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仅2015年的数学奖24位得主中,就有1/3已经被国外名校录取,科学奖历届获奖学生也都分别进入包括清华、北大、哈佛[2]、麻省理工、普林斯顿、耶鲁大学等中外名校就读,继续研究深造。

事件一览

2008年,在丘成桐教授和陈东升先生的联合发起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设立;

2013年,丘成桐中学物理奖启动,与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正式合并为丘成桐中学科学奖;

2015年,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由东润公益基金会资助,正式更名为“东润丘成桐科学奖”。“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更名为“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数学)”,“丘成桐中学物理奖”更名为“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物理)”;

2016年,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生物)、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化学)启动。

教授简介

丘成桐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1969年香港中文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后,他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深造,22岁便在陈省身先生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纽约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职。于1987年起任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至今,并于2013年起任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

广义地说,丘成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几何学。他是第一个对微分几何和微分方程进行融合的人,并依此解决了这两个方向中存在已久的一些问题。丘教授的工作为数学以及数学在物理学和计算科学上的应用开拓了新的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更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证明的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定理说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致且稳定的。而他证明的卡拉比猜想不仅为多个知名的代数几何问题给出了解答,还为物理学家们证明弦理论的合理性(弦理论成为自然科学统一理论的可行性)提供了可能。现在,卡拉比—丘流形已经是弦理论学家们的标准工具之一。

丘教授在培养年轻数学家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精力。他指导过超过66位博士生,并积极向大众宣传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丘教授担任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和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职务。2009年12月,丘成桐受邀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的首任主任。2011年,当选“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数学班的首席教授,指导数学班的建设。

所获奖项

·1981年获威伯伦奖(Veblen Prize)。

·1982年获菲尔兹奖(Fields Medal)。

·1984年获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

·1994年获克拉福德奖(Crafoord Prize)。

·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200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奖(China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ward)。

·2010年获沃尔夫数学奖(Wolf Prize in Mathematics)。

上一篇:祭公

下一篇:万鳄巨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