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复行行

时间:2023-06-07 17:41:37编辑:奇事君
主要成就

张迪先生是齐齐哈尔市著名书法艺术家。他从艺七十余年,未尝一日辍笔,历经时代变迁,追随社会进步,继承祖国书学传统,发扬书法艺术精微,齐今稽古,以故为新,成为黑龙江西部最富盛名的一代书家。

张迪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以楷书、行书最为时人称道。在齐齐哈尔,张迪之名,知者甚夥。那是因为他的匾书几乎遍布城区,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城店铺、城标景点,到平民厅堂、名人书斋、显要会所,可谓无处不在,美不胜收。百年古苑、明月岛、鹤乡等名胜题字,或刻石,或雕木,或仿真,伴随城市变迁而历经风雨,虽岁月流逝,却旧痕犹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迪公就以行楷大字称雄龙沙书坛,题石、题匾数量之多、存量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远,允为龙沙建城三百年来第一人。

张迪[书法家]

人物经历

书法之路

张迪的书法之路,大抵可以划分三个时期:白幼年习字到而立之年,奇花初胎,属于酿造期;延至天命之年,精力弥满,可为成熟期;之后,德建名立,人书俱老,当为醇化期。

先生有生之初,家山辽西村落,山河板荡,家国飘零;时事抵牾,耕读两废。童蒙无知,得从塾师习字,虽亥豕莫辩,毕竟有笔墨之亲,确是僻壤小儿之幸事。初时略识之无,而后研墨操管,涂鸦事业,自此入道。迪公少年颖悟,于指实掌虚,管直心圆之规矩,于永字八法,结构八体之机理,物我感应,人书融合;复又博采约取,渐次触类旁通,醍醐灌顶,酿造有成。

十年浩劫期间,迪公的书法之路获得了空前的延伸。脾性不合潮流的他,本就对乱局无所适从,悲欣莫名,索性躲进小楼成一统,沉潜碑帖,浸染翰墨。殊不料此一为时人视为不经之行径,竞致成人成我,他的书法实现了向艺术殿堂的迈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哭思求索,稽古齐今,他藉以完成了艺术心理的成熟,开启了书法生涯中的醇化过程。

1977年,阴霾散尽,大地回春。张迪得识龙沙书坛泰斗迟超先生(1917~1984),有幸白此拜入迟门。迟超先生,乃龙沙一代书法宗师,人所共仰,以行楷书闻名于卜奎,大字匾额尤为专擅。迪公壮岁立雪程门,无比珍惜,静观默想,感染殊深。从此得迟老笔墨真传,尤其是擘窠大字之影响,学道寻源,识得[铺毫]、 [使转]之机窍,日夕摩挲,手眼通明。

人物评价

刘智信为张迪八十寿诞庆典作(摘录)。

书道渊源,似海繁华。

平生彩笔,苍颜华发。

空山灵雨,齐天花月。

行止在我,事功由它。

似海繁华归彩笔,齐天花月养苍颜

——张迪先生书法艺术解读

刘智信为《张迪书法》所作序言(摘录)

行行复行行,关山度若飞

行行复行行,关山度若飞。迪公守志不移,口课不辍,修到悟性通灵,书风丕变,气局廓大,艺格宏开。至此,平生书学累积,浑如多午陈酿,一发醇化,状元红、女儿红、透瓶香、出门倒,浊醪新曲,

甘美醉人,又似苦寒经霜,梅花怒放,芳踪弥野,香雪漫天。

胸中致广大,毫末尽精微

迪公的榜书,颇为可风。榜书,又称擘窠大字,擘,拇指;窠,穴也,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也。书写时发全身之气力,犹如大匠运开,力士搏虎。在两千多年的书法演进中,榜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字审美价值,向人们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文风、时政、地理、历史,如((石门颂))((瘗鹤铭))((经石峪))等,都是驰名古今的大字,无不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变迁,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财富。迪公的擘窠大字,或镌刻于石,或雕刻于木,总是落笔不拘,精力弥漫,无不中锋直破,气血充盈。湖山题咏景观题名,扎龙自然保护区、明月岛风景区、龙沙公园、劳动湖等处,至今留有先生手迹。

迪公小字,尤为精到。小楷,为楷书定型后法书之一分野,于书写要领别有规范,于笔幔纸张另有约束,以其应用价值和艺术魅力魅力在书坛独树一帜。

书谚有云:“小字中字用拨镫,大笔大书用擘窠。”迪公大字擘窠,铺展雄开,小字拔镫,推捻雌合,所谓“胸中致广大,毫末尽精微”,允当之矣。

振衣千

冈,濯足万里流

萦怀鸟迹,满袖书香。值此髦龄结集之际,迪公深感书道洪荒,人道苍茫,胸中块垒,非文字所可尽言。回首平生,载瞻前路,书法在,斯足矣!博大精深、大美无言的书法,是他味之无尽的太羹玄酒,是他顶礼膜拜的商周韶乐,是他风花雪月的前尘后世,是他深情沉浸的美好今生。

善哉迪公,美哉迪公,寿哉迪公!

其他作品作品展览

黑龙江新闻网齐齐哈尔,“向鹤城汇报”迎十八大张迪师生书法作品展在市博物馆开幕。

市领导张云志、李有彬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市书法家协会、市博物馆承办。展出书法作品近百幅,以古诗词、古典名著经典语句为内容,书法作品平和中透出高雅气息,具有其独特的书风,是张迪多年来创作、教学积累的上乘之作。此次书法作品展不仅是张迪师生为党的十八大召开献上的艺术贺礼,也是我市书法界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开展的活动之一。

作品一览

摘自《张迪书法》一书

合并图册

上一篇:基床

下一篇:徐秉龙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