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1月25日出生于一地主家庭。
教育经历7岁起在家读私塾,民国17年去南京,在南京读完小学和中学。
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
民国28年去西南联大复读。
工作经历民国31年至民国34年在四川教中学。
民国35年春,任贵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民国36年,辗转至台湾师范学校任教授。
1950年应邀至山东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担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顾问至1956年。
写作经历吕荧先生像
中学期间,爱好文学,开始学习写作诗歌和散文。阅读了鲁迅等人作品和苏联小说。
大学期间写诗,又写文艺评论文章,是北京大学进步文艺团体“浪花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胡风还在《七月》杂志为他发表短篇小说《新中国的火炬》。
民国29年,开始以吕荧的笔名发表译作和文艺理论文章。
自民国30年大学毕业到民国38年全国解放前夕,发表大量译著和论著,他的主要研究方面是:翻译俄国普希金等人的作品,评价苏联文学,研究国内革命文学等。
民国32年译著《普希金论》(卢那察尔斯基著)由远方书店出版。
民国33年重庆之围书屋出版他翻译的普希金诗体小说《叶普益尼·奥涅金》。
民国34年,和夫人潘俊德以“泥土社”的名义,自费出版论文集《人的花朵》。
民国36年,出版译著《普希金传》(吉尔波丁著)、《叙述与描写》(匈·卢卡契著)。
1952年3月完成文艺论文集《关于工人文艺》和译著《列宁论作家》。
翻译出版了《列宁与文学问题》、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普列汉诺夫的《论西欧文学》,并以主要精力从事美学研究。
1953年7月完成美学论文《美学问题——兼评蔡仪教授的〈新美学〉》。
1957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他的著名美学论文《美是什么》
1962年发表了《关于“美”与“好”》的美学研究论文。
个人生活情感生活与潘俊德结婚。
健康状况在长时间的隔离审查中,吕荧精神上遭受严重摧残,导致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1969年3月5日,于冻饿中逝世于北京清河农场,终年55岁。
其他作品作品名称出版时间出版社人的花朵1944重庆泥土社火的云霞1949上海书报联合发行所文学的倾向1950上海书报联合发行所关于工人文艺1952新文艺艺术的理解1958作家翻译书目作品名称出版时间出版社普式庚论(苏联·卢那卡尔斯基著)1943远方书店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普希金著)1944云围书屋普式庚传(苏联·吉尔波丁著)1946国际文化服务社叙述与描写(匈牙利·卢卡契著)1947新新出版社列宁论作家1952新文艺
主要成就
吕荧先生的美学研究,奠定了山东大学美学研究的精神传统;吕荧先生在山大教书时的学生,后来在美学研究上卓有成绩的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来祥先生曾深情地回忆起吕荧先生给他授课时的情景;周先生承认,他对于美学的兴趣和爱好,正得之于吕先生的启蒙和指导。周先生认为,吕先生对于真理的探求精神,治学的严格与严谨态度,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介绍,都对自己后来的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山东大学的美学研究之所以在全国举足轻重,吕荧先生有开启之功。
“美是观念”的主张,在当时许多“唯物论”者看来,颇有些“唯心论”的嫌疑,这当然得不到多少人的赞同。但吕荧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真理的探求,反而极力为自己的主张辩护。这种“独战众数”的精神,凸现出吕荧的人格和追求,这也为他后来在胡风落难时敢于力排众议,在大会上公开为朋友辩护埋下了注脚。
社会活动民国27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结识了胡风等文艺界知名人士。
民国35年与一些进步教授创办《时代周刊》,进行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内战、独裁的宣传。
194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吕荧离开台湾经香港至北京,摆脱了国民党的统治;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1年11月,《文艺报》发表文章,以“左”的观点,点名批评吕荧所谓在文艺理论教学中的脱离实际和教条主义倾向。
1954年3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5年5月25日,全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举行联席扩大会议,决定开除胡风中国作家协会会籍,撤销其中国作协理事等职务。直到1957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他的著名美学论文《美是什么》(毛泽东亲自校阅了该文的“编者按”),才公开为其平反,恢复声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吕荧再遭迫害,作为“胡风分子”被投进劳改农场。
1979年公安部为其平反。
后世纪念1984年,由其学生李希凡等发起,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