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芳,博士研究生,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主讲课程: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等。
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胡惠芳,女,1967年1月生,安徽池州人。1990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兼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池州学院学报》责任编辑。主讲课程:中国现代史、中国社会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
领域和方向:中国近现代史、20世纪中国社会史、思想史
云南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1981年 于中南工业大学材料系金属物理本科专业学习;1981—1984年 毕业分配到云南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从事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应用的研究,曾与他人合作获得部级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奖;1984-1992年 调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2—1994年 考入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的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1994—1997年7月 被免试推荐进入华中理工大学激光研究院物理学与光电子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1月—2008年1月 被公派到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研究。
长期以来从事低维系统的电子态、振动谱、电学及光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对一维碳—碳高聚物和纳米碳管的结构及光学、电学性能等已做出颇有成效的成果,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了低维纳米系统的稳定结构,发展了纳米材料的原子层次模型,建立了一套新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计算机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准一维有机铁磁体的自旋结构研究”、“新型有机铁磁体的基态及元激发研究”及国家“八五”攀登计划:“九十年代理论物理重大前沿问题”中“小量子体系的量子输运”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被SCI、EI等国际重要检索刊物收录。有的论文已被引用,有的还来函索取论文。
黄冈教师胡慧芳,中共党员,湖北武汉人,2007年6月毕业于黄冈师范学院音乐系,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湖北省音乐等级考试钢琴十级、长笛十级水平;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会员;2007年6月在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湖北赛区器乐组比赛中获金奖。
湖南大学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1977—1981年于中南大学材料系金属物理本科专业学习;1981—1984年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云南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从事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应用的研究,曾与他人合作获得部级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奖;1984-1992年调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1992—1994年考入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的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1994—1997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被免试推荐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激光研究院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1月-2008年1月,作为公派访问研究学者赴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近代光电子学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
胡慧芳教授长期从事低维系统的电子态、振动谱及电学、光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对低维碳—碳材料的结构及光学、电学性能等已做出颇有成效的成果,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湖南省科学自然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973重大研究计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在Appl.Phys.Lett., Phys.Lett.A, Commun.Theor.Phys. Chin.Phys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被SCI、EI等国际重要检索刊物收录。
研究方向:碳基纳米材料的物性及电子输运;低维纳米材料及纳米器件的设计;有机高聚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能。
获得荣誉曾获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竞赛全院第一名、校级“三等奖”的好成绩。指导学生参加2016年度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GMC)获得中国赛区二等奖,被评为GMC优秀导师。曾获评福州大学“厦航奖教金”、“曾亦容奖教金”和经管学院“厦门国际银行奖教金”,获得“上善青年”和“出彩经管人”荣誉称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