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冰上运动
一般在晚上8点多钟,人们看完了烟花,观完了彩灯冰灯,便陆续涌向附近的河畔。这时银盘当空,月光如水,郊外的河畔非常寂静。人们一来,冰封雪盖的河面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将小蜡烛点燃,在河面上摆成各种图形,或将油拌的谷糠、锯末洒成龙形或摆成每隔数米一堆的小堆状,将它们同时点燃。远远看去,河面灯火汇集,十分壮观。人们就在灯火围成的冰面上打滚,很是有趣。活动形式当地人们认为,滚冰能滚掉身上的病气、晦气和灾气,一年能平安健康,万事顺利。一切不吉之气,通过在河面上一滚,便都让冰雪沾去了,然后就冰死了,春天冰雪一化,就被河水冲走了。这当然是人们崇拜自然防灾免祸的一种美好想象。
滚冰活动
滚冰节大多是群众自发的,没有人组织。但有的地方也有由群团组织或一级政府组织这项活动的,但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振兴地方经济,同时也有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改变人们的迷信观念等意图。黑龙江省的木兰县,举办了三届滚冰节,吸引了省内外的大量商团来游观,而且一届比一届规模宏大。
木兰县城地处松花江畔,江面辽阔,城江相连,开展滚冰活动十分方便。在元宵节前,人们就做好了充分准备。元宵节时,将一切活动都安排在松花江冰面上举行。像大秧歌、耍龙灯、露天电影、野台子戏、篝火晚会,燃放烟花,冰灯彩灯会展、临时夜市等等,十余万人涌向江面,载歌载舞,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当然,人们都忘不了传统的民俗---滚冰,辽阔的松花江冰面上人海茫茫,煞是壮观。象这样集各种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在北国并不多见。
节日起源及意义起源滚冰场
这一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松花江江神独角龙的女儿与这里一位捕鱼的小伙子产生了爱情并结成夫妻,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此事被独角龙发观,大年初一,独角龙用独角豁开江面,将龙女抓回,并想用瘟疫惩罚小伙子和村民。龙女就托梦给心上人,嘱咐小伙子正月十五的晚上到冰面上去打滚,左打九个滚,再右打九个滚,就可以躲过瘟疫。于是元宵节晚上,全村老小都到冰面上去打滚,果真躲过灾祸。村民怕独角龙再报复,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到冰面上去打滚,渐渐的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延续至今。六百多年前,1368-1398(明朝洪武年间),富拉尔基只是个小村落,住着十余户定居下来的达族牧民。由于江边堤岸是一处裸露的红土崖子,水边还都是红如玛瑙的五色石,人们称这里为“呼兰额日格”。“呼兰”达语为红色,“额日格”为崖子即岸的意思,“呼兰额日格”译为“红岸”。经年久相传大家叫白了就成了“呼拉尔格”,转音为“富拉尔基”也称“富勒尔基”。
意义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后,富拉尔基成为“重镇”、“小商埠”,吸引了大批外乡人来到这里,人口迅速增加到一千四百多人,四百多户。后来几经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践踏,又加至嫩江、雅鲁河连年水灾,瘟疫盛行。1925年又出现了火灾,国受危难,民不聊生,人们为了祈求自身生存和平安富裕,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上。当时,由本地头面人物集合商议后集资,在红岸公园现老榆树处建了一座“关帝庙”关帝庙建成后,富拉尔基周边地区远近闻名,每逢大年初一、十五从早到晚赶庙会的人数以千计,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那时的富拉尔基居民都在现在红岸公园方圆一公里左右的范围里居住,正月十五,正是庙会又是灯节,大人小孩都到这里赶庙会,在江边玩一玩;到红土崖上走一走称为“走鸿运”,到对岸江东拾柴草称为“拾万财”;放鞭放炮庆祝元宵佳节。又因北方民族还有个传说,谁能在冰窟窿里洗个澡或者在冰面打个滚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百病皆无,除少数人在冰窟窿里洗澡,大多数人就在正月十五赶庙会这天到冰面上“打个滚”。“滚冰”即意为“滚病”,祈求去除百病。慢慢发展到现在,正月十五滚冰习俗成为富拉尔基人民的一项重大节日活动。
红岸公园的建设根据“红色之岸”之意把沿江游览路铺成了红色路面,起名“鸿运路”,更加丰富了正月十五滚冰这项民俗文化节日生活。富拉尔基正月十五滚冰节已有百年历史,“走鸿运、拾万财、去百病”,这项民间的传统已成为富拉尔基三十万人民最重大隆重的节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