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
烧斗香
魁星及彩色旌旗。寓意烧斗香
在喜庆招财及重大民俗节日点燃焚烧,以示欢庆庄重、助您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有求必应、合家平安、招财进宝、万事如意!历史由来斗香,是以前民间在中秋节拜月时烧的一种香。香呈塔形,香的顶部用四角戚六角的“斗”形彩色刻纸装饰于其上,故名“斗香”。除顶部外,香的上下各层,亦装饰有许多彩色刻纸,通称为斗香花。其题材内容极为丰富,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卉、吉祥图案等。图案造型简练生动,色彩鲜艳强烈。配色一般用金及大红、桃红、绿、蓝、枯黄、淡黄、黑等七色蜡光纸组成,富有浓烈的装饰效果。这种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并有竹签支撑。在底座和撑架上便装点着彩色的剪纸,称“斗香花”。斗香花题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寿星)等吉祥图案。多以蜡光纸刻制,每套十张左右。这种剪纸现已少见。
《红楼梦》七十五回写到“贾母堂上赏月,月台上焚着斗香,屏着风烛,呈现着瓜饼
红楼梦
及各色果品,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装饰豪华之极,铺张之极,可见正堂地位之重要。在这段描写中出现了斗香这一词。很多苏北的家庭会在年三十的晚上六七点左右便开始烧斗香,斗香是由我们平时看的小的细长的香扎成一小柱后再由香柱捆扎而成的,先将小的香柱直立并扎成一个达到一尺左右直径的圆型底盘,然后再往上一层层的像宝塔似的往上垒。最上面一层用纸裁成斗的形状,斗旁有的插两面小纸旗,斗中满储香灰,点燃后,香烟缭绕,别有风味,这是一般人家自己做的斗香。从香烛店里买来的斗香,那就更讲究了,用纱绢来糊制,在四角缀上纸灯,还绘有嫦娥奔月,亭台楼阁等景观。如果需要的台数多(一层为一台),则底盘相应就要扎大。一般规格有六至十几二十台之多,如六台的、八台的、九台、十二台等等。斗香的台数越多,说明这家越会有钱,据称这是用做祈祷祝福之用。
特点首先是其普遍性。从民族看,不光是汉族人烧香,很多少数民族也要烧香;从地域看,大江南北,全国各地似乎无处不烧香。
其次是其历史性,《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 《汉书》称:“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又按汉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宫。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然则烧香自汉已然矣。”可见烧香由来已久,更不用提古人焚香夜读,烟雾缭绕之意境。
第三是其普及性,很多仪式都需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宇里烧,逢年过节要烧。可以对月焚香许愿,可以对花焚香祈祷,可以对美人焚香遐想,雅韵并存。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有焚香辟邪祛妖,去秽除腥。可见烧香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国际性当然不光中国烧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国家也有此活动。熏香的英文为incense,《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有如下内容: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香料树,把香当作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用品。巴比伦人在祈祷和占卜时往往焚香。以色列人在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86年--前538年)以前引进了香,到了公元前5世纪,一些祭坛专供奉香之用。印度教特别是湿婆派在正式礼拜和家常礼拜中都要焚香;佛教在节日礼拜、成年礼拜以及日常礼拜中都焚香。日本神道教也焚香。从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就焚烧木头和树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恶魔。罗马人先是焚烧香木,后来引进了香,焚香在公祭、私祭以及崇奉皇帝时越来越显得重要。
历史传统首先,在节庆日焚烧斗香有一种怀古情节,因为这传统是从上一辈流传下来,现在斗香仍在,但已是物是人非。在家门口焚烧斗香是为了纪念自己的那些故去的先辈,为了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风俗仍保存完好。
其次,在节庆日焚烧斗香是为了获得保佑。烧香带有一些宗教色彩,而苏北民风淳厚,对于神秘有崇拜的倾向。烧斗香烟雾缭绕犹如仙境一般,是否有仙佛驻足不得而知,但是上天保佑的色彩浓重,当然获得保佑是一个家庭莫大的幸事。
其三,在节庆日焚烧斗香有相互对比的内涵。试想周围都有斗香,只有自己一家没有进行此项活动,不是意味着自己没有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虽然可能自己没有其他想法但是跟风是不容忽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