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韶

时间:2023-06-06 22:29:11编辑:奇事君
名称由来

有关雅韶十八座的由来,在西元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距今约250多年前,西元村有个叫谭谓的人。谭谓擅长贩牛,据说当时别的牛贩的牛发牛瘟,很多都病死了。谭谓的牛也发过牛瘟,但他把牛赶到村外的长塘浸过之后,牛就奇迹般地好了,因此在那个时候赚了不少钱。赚了钱之后,谭谓想建房子,就和他的伙计去城里买木材。谭谓是个不修边幅的人,又没有老板的架子,当他向一家木材店的老板询价时,老板扫了他几眼说:“那个木材很贵,你买不起。你旁边的老板有可能买得起。”木材老板所指的“老板”,就是谭谓的伙计。伙计比老板穿得光鲜,难怪木材老板以貌取人了。谭谓没有说“他是伙计我才是老板”,而是说:“要是我买得起呢?”木材老板说:“你买得起的话,我就买一送一,你‘整’(阳江方言,建的意思)一座屋我送你一座屋。”谭谓说:“此话当真?”木材老板说:“一言九鼎。”谭谓说:“好。”谭谓差使伙计回家取钱,一下子买了九座屋的木材,木材老板也真的兑现了诺言,送了谭谓九座屋。这就是“十八座”的由来。

十八座守望者

中国散文作家叶龙虎的散文集《过去的时光》中,用温暖、细腻的笔调,描绘了浙东农村浓郁的风土人情,那些老街、老屋,行走其间的老人,犹如一幅又一幅色泽鲜明的风俗画,朴拙而多姿。徜徉于十八座的高墙古宅,也能见到这样温润人心的画面:蜿蜒的藤蔓与紧闭的朴素木门相依相偎,小男孩驱赶着鹅群到石榴树荫下,满面皱纹的老者倚着大门,微笑着看小男孩的一举一动,温馨又令人动容。谭鑫说,常年居住在这里的人家,也不过五六户了,他们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即使子女想接他们去城市居住,老人们也不愿意。用他们的话就是,清净的日子过惯了,去了城市反而不适应。

在十八座里,有一间老屋升起了袅袅炊烟。今年87岁的谭启冲坐在老屋的天井边打着盹儿,厨房里他的老伴儿正在架着柴火,白白的蒸汽从锅里升腾,香气溢满了整间屋子。灶台上,已经切好的菜用碗盛好,只等着下锅翻炒。听到记者参观老屋的请求,谭启冲的老伴儿一边忙一边说“随便看”,谭启冲也睁开眼睛笑脸相迎。这是一户“光荣之家”,谭启冲的弟弟谭志就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壮烈牺牲的。如今大门上悬挂着由省政府颁发的“光荣烈属”牌匾,屋内的墙壁上张贴着“烈士证明书”。

谭启冲是谭家一房第二十三代孙。他告诉记者,近年亲人们都去外面居住了,子女也都在市区工作,就剩下他和老伴儿,守着这里的老屋。在这里居住的唯一四代同堂的一户,就是谭仕计一家了。他的老妈今年96岁,还有30来岁的儿子和小外甥。儿子每天外出务工,并在家里养鹅。谭仕计夫妻俩就帮儿子照看一下鹅群,做些农活贴补家里。

谭仕计一家现在居住的,只有一部分是十八座原来的老屋,在老屋的后面,他们建起了一栋居民楼。他说,原来的房子被贼烧过,只得规划重建。如今他的房顶,也成了十八座的最佳观景点。站在这里一览无遗,成了很多摄影爱好者的“据点”。

忙完农活儿,谭仕计还经常去周围转转。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了他儿时的美好回忆。“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南下,就到十八座里住过几次。那个时候解放军用白豆喂马,我们这些小孩儿就去偷来吃。有时候还?  能听见他们钉马蹄的声音。”谭仕计回想着,一脸陶醉。

青砖碧瓦,一排排老屋静默而立。行走在幽深、狭长的胡同,听着老人们饱经沧桑的讲述,读着一排排老屋厚重而悠远的历史,仿佛听见了从古老的留声机里传出的悠扬而委婉的音乐……

十八座意义

十八座不仅在建筑上极具特色,而且还延绵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在这条小小的村落里,族人历来重视读书求知,重视教育,总祠和分祠都免费开放供族人子弟入学读书,故族人容易接受新思想。早在大革命时期,便有族人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风潮更甚。1948年春,共产党人谭保业奉命回乡发展武装斗争,与其在乡间的兄弟谭保亚研究行动方案,对当时农村形势进行了分析:以祖屋为“大本营”,以钓鱼台为联络点,由谭保业居住在钓鱼台以便进行工作。他们首先确定以统战工作为核心突破点,分头做好在乡中有威信又较开明的上层人物的思想工作。这样,共产党人不仅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和掩护,还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援助。除此之外,谭保业两兄弟还做好对放假回乡的大、中学生的统战工作,建立群众外围组织。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周围群众基本被发动起来。1948年秋,200多人在十八座里开骨干分子大会,成立了雅韶农会和雅韶壮丁队。以雅韶壮丁队为首成立抗征会,进行反三征工作。很快,驻雅韶民国税所和杜村庙粮仓的人员全部撤离雅韶。

是年八月,谭保业召开雅韶骨干会议,决定成立雅八乡人民政府。1949年7月,恩、阳、台独立大队扩编以迎接南下大军,雅韶即输送谭琼玉等人参队。是年八月解放前夕,准备做好地方政权接管工作。——根据谭保亚回忆材料整理

上一篇:竖盘指标差

下一篇:两参一改三结合